課堂教學診斷應包括哪些內容
先說說教學目標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來審視我們的課堂,一般都會考慮幾點: 1、教學目標確定是否恰當(符合課標;結合教材;適合學生;是否具有整體性或系統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師明確與學生明確問題;呈現方式) 3、教學目標是否落實(預設目標與動態生成目標的關系;教學目標具體化、充分展開;怎樣把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這里就有一個疑惑,教學目標需要讓學生明確嗎?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語文課的教學目標通常都是類似的,比如情感與價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只是根據學生年級段的不同,教學目標要達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學目標不需要每節課呈現。有些優秀的教師還特別提倡“剝筍式”的課堂,他們期望達到一種狀態,就是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學生會豁然開朗,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原來是這個。我個人比較贊同另一種觀點,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尤其是象我們的學生,至少明確了學習目標,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至于教學目標的呈現方式,一般有這樣幾種:1、上課直接告知學生(板書、ppt、口述);2、可以在課的尾聲讓學生歸納提煉教學目標;3、讓學生上課伊始先討論,從而引出教學目標;4、讓學生在自學時根據師生共用講稿來預習。 而這里的第四種呈現方式其實就是我們學校現在在做的,在學案中已經給學生列出了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學生也是按照這個既定的目標來預習的,當然我們在實際教學時也有各種變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種呈現方式結合著用的。我認為教學目標不僅需要讓學生明確,而且十分必要。記得我們金校長在執教《石壕吏》一課時,就是讓學生先討論學習這樣的課文該學些什么,進而引出教學目標,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學會如何把握這類文章的學習目標。 接著,談談教學內容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診斷課堂教學需注意: 1、選擇教學內容是否合適:符合課標規定、與教材要求吻合、與研究適應、學生需要等; 2、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如何(教學內容是要低于學生還是等同學生、略高于學生、遠離學生;) 3、教師怎樣組織內容:教學內容有多少項,各項內容如何聯系;這種聯系學生是否感受到、呈現本課內聯系、呈現本課與學生已學和將要學的聯系(前提性知識)、怎樣聯系(過渡、教師作結構性陳述,既緊密聯系且學生感受到) 4、重點內容是什么,教學是否集中和充分(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 5、教師怎樣向學生闡釋學習內容:是否易于理解,語言是否簡明清楚; 6、學生學習結果:教師所教的與學生實際學到的是否一致; 這里我想問,教學的重點內容我們教得充分嗎?比如我們經常在指導學生做閱讀訓練時遇到一個關鍵詞,就是要求“概括”,我們也似乎不厭其煩地要教會學生概括。可是我們往往對學生說“注意是概括”,“你再想想,這是概括嗎?”“其他同學你們是怎樣概括的?”…… 我們的學生是在“嘗試錯誤”中才學會概括的,而我們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學生的指導。按照張老師的教學內容觀察診斷維度,我們應該從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三個步驟教會學生概括:1、概括是什么?2、怎樣去概括?3、什么情況下要運用最有效?也許是我們該反思,為什么我們自認為教過很多遍的東西學生卻還不會,我們對學生的指導夠了嗎。 成長=經驗+反思。這是波斯納關于教師成長的經典公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