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脾法則對治療咳痰喘病的應用許氏素以擅長治療咳痰喘病而著稱,其中理脾法則是治療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痰與飲是造成咳痰或痰喘的重要病因,因此,有必要對咳痰喘證的發病和辨證機理加以闡述。
(一)咳痰喘病關鍵在痰痰的產生關鍵在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眾所周知,脾為生痰之源。因此,治療咳痰喘病必須治痰,而治痰又必須調理脾胃的運化功能。
許氏認為痰來自于飲,飲又來自于水液之失調。不論嗜好偏食,暴飲生冷,當人體水液代謝發生障礙時,即水的入量超過其運化水液的能量時,即聚水成飲,飲蘊成痰。實際上水、濕、痰、飲同是一種物質,但它在人體聚存時主要是困在脾,然而它乃是脾胃失其健運的產物,可是水濕痰飲聚成后又必困在脾,加重其運化失常。
當痰飲產生之后,必然蘊積在氣管,阻塞氣道,使呼吸氣機不利,造成咳嗽,甚至胸悶、喘促。因此,許氏在治療咳痰喘證時,關鍵在于治痰,而治痰之要務又首先是恢復脾胃的運化功第一卷51能,運化復健則痰無從產生,痰除則咳喘自愈。
(二)水飲之成因是脾胃陽氣受損一般說形寒飲冷則傷肺,使肺失其宣降,則積飲成痰。但是飲冷傷肺的途徑,還是先傷及中陽,中陽受傷則虛,因而形成了水液代謝的障礙。追溯痰因,常與不良飲食嗜好有關,過嗜生冷、茶、酒及饑甚暴食等等,脾胃因中陽不振而運化失職,食水難化而發生中阻,從而進一步影響脾升肺降之氣機。水濕有上沖于肺者,治亦以理脾之法。使其溫養脾胃行消而和中,解除中阻,水濕下趨,肺氣自然肅降。下面通過臨床實例來分析辨認,講明理脾法則治療痰濕的方法及手段,藥物選擇及配伍,更重要是病理機制的變化。
王某某,女,56歲,就診日期:1982年11月5日。
主訴:反復咳喘10余年,加重一個月。一個月前受涼后誘發咳嗽加重,咳痰白粘,量多易咯出,胸悶喘促,喉中痰鳴,納后尤甚,口渴飲多,大便日一行不爽,尿短黃少,素嗜茶水,嗜咸常感口淡無味。
診查:舌質淡暗,欠津,少苔,脈沉緩稍弦。
辨證:水濕中阻。
治法:溫脾宣肺。
處方:蒼術15克、麻黃1克、干姜15克、甘草18克。
〔按〕本案例病史長久,素嗜茶水暴飲,傷及中陽,因脾虛失健而水濕中阻,形成咳痰喘證,故用溫脾肺之陽,陽復則濕痰自化。
李某某,男,40歲,就診日期:1982年2月12日。
主訴:反復發作胸悶喘嗽5年,經常咳嗽咳痰白粘且難咯出,胸悶喘憋,動則加重,納差已久,大便日一行,溲黃少,平素暴飲成習,嗜飲冷水。
診查:舌質暗,苔滿黃膩,中根厚,脈沉滑兩關尺細弦。
辨證:濕痰中阻,蘊久化熱。
治法:清熱溫脾,推降痰濕。
處方:干姜18克、甘草30克、胡黃連15克。
〔按〕本例因痰濕中阻,聚久痰濕化濁,屬痰喘之證。寒濕為本,故非溫不化,用干姜、甘草益氣溫脾化痰,胡黃連苦寒推降痰濁,以達理脾化痰定喘之目的。本例患者,服上方100劑方來復診,基本獲愈。以上兩例可見咳痰喘證的病因,確系脾胃功能之失調所致。
(三)脾肺氣機升降失調是關鍵病機咳痰喘病的發生及遷延,是由于脾肺之間的氣機升降失調,日久造成氣血供養五臟之不足,進而形成心經氣血虧少,致成嚴重危候,證見心脾兩虛者,寒濕阻痹心陽者及心腎兩虛者均屬心經氣血虧少所致。
孫某某,女,40歲,就診日期:1982年9月2日。
主訴:胸悶氣促,喘憋不已,咳痰白稀且量多,面目浮腫,口渴飲冷,素喜暴飲,胃納欠佳日久。食后胸脘脹滿,四肢腫脹,沉重乏力,大便日三行而不爽,尿少。
診查:舌質暗脹,邊尖紅,苔滿白膩,脈滑。
第一卷52辨證:痰濕素蘊,阻痹胸陽。
治法:宣痹化痰。
處方:萊菔子18克、薤白15克、桔梗6克、半夏曲12克、當歸12克。
〔按〕該患者證屬中陽虛衰,寒濕凝聚,故胸悶喘憋,不思飲食。濕痰中阻不解,脾陽虛衰,運化無力,加之肺功能低下,痰阻氣道,舊痰不能去,新痰不斷生,壅聚不解,先用宣痹化痰,振奮胸陽之薤白溫化寒濕,久病少加活血開提肺氣,服藥15劑喘平。
丁某某,男,50歲,就診日期:1982年10月19日。
主訴:咳嗽痰多,色白粘稠且難咯出,氣憋似喘,胃納差,食后脘腹脹滿,大便溏稀,尿黃少,素嗜茶。
診查: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沉細緩少弦。
辨證:心脾兩虛,痰濁中阻。
治法:溫養心脾,化痰除濕。
處方:烏附片15克(先煎)、生薏仁12克、炒白芥子15克、甘草30克、萊菔子9克、干姜30克。
〔按〕本案從臨床證候及舌象、脈象來看證屬心脾氣陽俱虛,以烏附片、薏仁米振奮胸陽以宣暢氣機,干姜、甘草溫脾益氣,佐炒白芥子、萊菔子調氣和中化降痰濕,氣機得暢,以復脾胃之運化,病情較重者重在強心,亦應扶脾胃為先。
朱某某,男,42歲,就診日期:1982年12月17日。
主訴:患者咳喘20余年,常感心悸氣短胸悶喘憋,喘息氣急,夜間尤甚。
診查:可見患者兩手前撐,兩肩聳起,額部冷汗,氣促語言不續,唇甲紫紺,舌質暗紅松脹,舌苔花剝,脈細弦滑動。
辨證:心腎兩虧。
治法:溫腎益氣強心。
處方:烏附片30克(先煎)、干姜15克、訶子肉9克、甘草60克、鹿含草30克。
〔按〕本例喘證頻發,病情危重,曾用激素及異丙基腎上腺素氣霧劑,每夜需一瓶。雖長期用西藥病情難以控制。觀其主癥及舌象、脈象,證系心腎兩虛,尤以心氣將衰為突出,實際肺、脾、心、腎均已虛極,難以維持。方用甘草、附子、干姜急以益氣溫復脾胃之陽,補氣強心;訶子肉、鹿含草補肺腎為輔。本案例雖屬重證,經重用益氣溫腎之品,病情得以緩解。
(四)濕邪困脾,脾陽不振而波及肺、腎由于濕邪困脾,或脾氣、脾陽虛極,自身運化無力,以致水濕內蘊,牽及肺氣衰弱,水濕久郁氣道形成哮喘?;蛞蚱㈥柧盟?,累及肺、腎陽氣虧損。肺為腎母,脾為肺母,久則子盜母氣,更造成脾陽虛極。導致肺、脾、腎相繼虧損,直至肺功能衰竭。此型喘證屬極重難治,其總的根源均在于脾。
李某某,男,48歲,就診日期:1982年8月23日。
主訴:咳嗽咳痰,色白量多,腹脹乏力,胃納尚可,口不渴,大便日一行,尿正常。
診查:舌苔薄膩中稍厚、脈象滑。
辨證:濕痰困脾。
第一卷53治法:溫化痰濕。
處方:柴胡9克、萊菔子30克、白芍15克、甘草18克、白芥子18克、干姜18克。
〔按〕本例證屬濕痰困脾,脾氣難升。方用四逆散調理肝脾之氣機,干姜、甘草溫脾益氣,白芥子、萊菔子理脾燥濕祛痰,藥后腹脹除,咳痰自止。
名案評析
一、蒼麻湯治療痰濕性咳嗽張某某,女,46歲。初診日期:1983年12月26日。
主訴:反復發作咳喘史15年,加重4個月。
該患者患慢性氣管炎15年,每年冬季病情加重,春暖稍減。經中西藥及單驗方治療無效。
近年來病情日益加重,經常咳嗽,痰多白粘,咳甚則兼氣短,喘息氣急,胸憋痰粘難以咯出,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4個月前受涼后上癥加重。目前胃納尚可,平素喜嗜涼飲,大便干難不爽。
診查:舌暗,苔薄白,脈沉細滑弦,左脈尤甚。
辨證:寒濕傷脾,脾虛濕困。
治法:升脾宣肺,化濕祛痰。
處方:蒼術18克、麻黃6克、萊菔子30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前胡15克。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名老中醫許公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