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朝百脈理解錯了麻煩大
肺朝百脈理解錯了麻煩大 “肺朝百脈”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肺朝百脈之氣”。“肺朝百脈之氣”提示了氣、血、脈、心與肺之間不僅在生理上相互聯系,而且在病理情況下相互影響;臨床上對于血行不暢所致的疾病,除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外,同時應加用行氣、補氣之品。 “肺朝百脈”,語出《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其中對“肺朝百脈”的“朝”字的理解,歷代醫家各據其理,筆者認為是“朝會,會聚,會合”之意。此外,部分中醫基礎理論教科書將“肺朝百脈”解釋為“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的交換,然后再輸布到全身。”也就是“百脈之血朝于肺”的意思。筆者以為此說有不妥之處,肺朝百脈應為“朝百脈之氣”,而非“朝百脈之血”。 “肺朝百脈”中“朝”的涵義 唐代王冰對“肺朝百脈”的注解影響極大。注曰:“言脈氣流運,乃為大徑,經氣歸宗,上朝于肺,肺為華蓋,位復居高,治節由之,故受百脈之朝會也。”明代張景岳釋曰:“精淫于肺,脈流于經,經脈流通,必由于氣,氣主于肺,故為百脈之朝會,皮毛為肺之合,故肺精輸矣。”明末李中梓釋云:“注于經脈,必流于經,經脈流通,必由于氣,氣主于肺,而為五臟之華蓋,故為百脈之朝會。”清代姚止庵釋曰:“言血之精華,既化而為脈,而脈已有氣,流行于十二經絡之中,總上歸于肺。肺為華蓋,貫通諸藏,為百脈之大要會,故云朝百脈也。”將其稱為“肺受百脈之朝會”或“百脈朝會于肺”。這些醫家對“朝”字的注釋源于該字的本義。唐代陸德明《經典釋義》中曰:“臣見君曰朝。”《字匯·月部》:“朝,晨朝也。人君視政,臣下覲君,均貴于早,聲轉為朝也。”指出“朝”是由表“早晨”之“朝(zhao)”引申而成“朝見、朝會”之“朝(chao)”。這樣的用法在古文中很多,如《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戰國策·齊策》“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此外,“朝”還有會聚、會合之義,如《素問·六元正氣大論》“云朝北極,濕化乃布”是言支物聚于總處之義。據此,筆者認為“朝”為“朝會、會聚、匯合”之意。 “百脈之血朝于肺”說法有誤 “百脈之血朝于肺”的說法與五臟分屬功能相矛盾 中醫經典理論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而不主血藏血,肺通過主氣而作用于血,無會聚百脈之血的功能。《素問·五臟生成篇》“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素問·調經論》“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難經·四十二難》“脾裹血,溫五臟”。《素問·痿論》“沖脈者,經脈之海也”。可見血乃由心所主,肝所藏,脾所統,并與沖脈等有關。全身的血脈均為心所主,心臟的搏動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而血液的運行又依賴于其推動而運行至全身。 肺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的氣機,所以血的運行亦有賴于肺氣的敷布與調節,而肺對血沒有直接作用。自古至今,中醫臨床上論血證之病機,每提心、肝、脾,而不涉肺,源于肺的功能總與氣、水相關,與血沒有直接的聯系,只是通過氣的作用間接聯系于血。《素問·經脈別論》中“肺朝百脈”的理解,筆者認為是“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即飲食之氣首先進入胃中,然后水谷精微之氣歸于心,滋養百脈,百脈的精氣流入大的經脈后會聚于肺,再輸布于皮毛。從此段文句可以看出,“肺朝百脈”為“經氣歸于肺”的互文,用以說明“經氣歸于肺”的文意。 “百脈之血朝于肺”的說法與肺主治節的生理功能相矛盾 《素問·靈蘭秘典論》“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主治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體的呼吸運動是有節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隨著肺的呼吸運動,治理和調節著全身的氣機,即是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的運動;三是由于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而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肺的宣發和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肺主治節實際上是對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從肺主治節的功能中不難看出,肺是通過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輔助心臟來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的,而不能得出“百脈之血朝于肺”的說法。如果肺主氣的功能失調則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誠如《醫學真傳·氣血》所說“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可見,“百脈之血朝于肺”的理解與中醫理論系統不能相統一。 “肺朝百脈之氣”的臨床意義 “肺朝百脈之氣”的作用提示了氣、血、脈、心與肺之間不僅在生理上相互聯系,而且在病理情況下也可相互影響。肺通過主一身之氣實現其“朝百脈”的作用,若肺氣不足,進而導致《靈樞·刺節真邪》中所言“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臨床多出現心悸、怔忡、短氣、喘息的病證。 以此理論作指導,臨床上對于血行不暢所致的疾病,除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外,同時應加用行氣、補氣之品。如中醫之“胸痹”、“真心痛”,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冠心病,其發生發展與心肺氣虛,瘀血阻滯密切相關,多為“本虛標實”的病證。該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缺氧征象,其輕者可見胸悶、憋氣、心悸等癥狀;其重者多為典型的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治療時不僅要活血化瘀,更應注重補益心肺之氣,使氣行則血行。對于臨床疾病中有血瘀之征象者,皆應加入補氣、行氣之品,尤其是入肺經的補氣、行氣之品。 總之,“肺朝百脈”是肺與全身經氣間密切聯系的高度概括。肺通過朝會百脈之氣,進一步發揮肺主氣、主治節的作用,從而將氣血輸布全身。“肺朝百脈”的作用可體現在助心行血、調節脈管等多個方面。(范鐵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