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主汛期以來,我國北方多地先后遭遇暴雨重創,海河、黃河流域汛情嚴峻。一時間,公眾關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氣象部門的暴雨預報上,需求更為迫切,要求更為嚴格。但是,作為一道世界性難題,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天氣預報中的暴雨預報準確率低? 天氣預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一直以來,氣象工作者都在為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而不懈努力,每個預報員都夢想能夠突破它造成的瓶頸。但是暴雨預報水平的提高與其他天氣預報一樣,需要以天氣業務整體水平的提升為依托,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觀測、數據處理到數值預報模式及天氣預報理論的發展,從預報平臺的改進到預報員本身的經驗與水平的提高,諸多環節缺一不可,任何環節的薄弱都會最終影響到暴雨預報的準確率。馬學款坦言,目前就天氣業務整體水平而言,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近年來,我國的暴雨預報已經在精細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未來暴雨預報將繼續朝著定時、定點、定量的方向發展。目前,對于強降雨過程和天氣趨勢,可以提前一周做出判斷,但是要求預報準確率較高的話,則需要在三天或者更短的時間。就我國目前的暴雨預報情況來看,預報員對于暴雨過程、影響的范圍和時間的把握相對較好,但是對強降水中心的落區、量級以及影響的準確時段的預報,難度還較大。 據記者了解,像美國這樣的氣象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它的暴雨準確率一般在22%至23%,我國也差不多是這個水平。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暴雨預報都是一個大難題。此外,不同季節、不同地區、不同天氣系統,也會造成暴雨預報準確率的差異。 大氣運動充滿了不確定性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告訴記者,暴雨通常是由中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每小時降雨量在16毫米以上、或連續12小時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或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及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根據其降水強度的大小又細分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一般來說,形成暴雨需要三個條件,即充足的水汽供應,較強的垂直上升條件和一定的降水持續時間。在暴雨預報的過程中,預報員需要充分考慮這三個條件來判斷降水過程可能形成暴雨的量級。 馬學款說,暴雨的形成多與中尺度天氣系統有關。中小尺度對流云團的空間尺度一般在20至200公里,而我國目前探空站之間的距離至少也都在200公里以上,在空間和時間分辨率上對這種較小尺度天氣系統相關信息的捕捉能力有所欠缺,而衛星、雷達等觀測資料更多的是在短時臨近預報中發揮作用。所以,暴雨的中短期預報相對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準確捕捉或判斷強降水中心的落區和時間方面。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 另外,大氣運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結構,受到海陸分布、地形和下墊面條件的影響,甚至人類活動都會對大氣運動的規律性帶來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暴雨的出現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 降水的不均勻和不確定可致空報漏報 既然預報員都能較好地捕捉到降雨過程,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漏報和空報的現象呢?馬學款說,這是因為大氣系統里的降水是不均勻的。他舉了個形象的例子,如果把降水這一過程類比于我們拿起一盆水向外潑,那么潑出去的水肯定是不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會有被淋濕的地方,也會有沒被淋到的地方,實際的落區也會與預計的落區有所差異。這就是出現大范圍降水過程中局地可能會出現漏報與空報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預報員要想判斷哪幾個點是最大的落水點,那就是難上加難。 一般來說,預報員進行暴雨預報工作主要是依賴于觀測數據和數值模式的預報,在此基礎上,預報員再通過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來對預報結果進行判斷與訂正。由于數值預報模式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準確,因此,預報員的個人業務能力和經驗的累積就顯得尤為重要。一直以來,預報員的暴雨預報準確率相比數值模式有明顯提高,預報員在暴雨預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馬學款表示,短時臨近的監測和預報對于暴雨預報預警和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衛星、雷達及其他監測資料,提前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發布預警信息,也可以有效地彌補突發性、局地性暴雨長時效預報能力的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