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2013-06-30 04:1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天氣預報就是八分把握加兩分冒險,等于十分精彩或者十分可笑。”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杰的這句話,道出了科學家與公眾對預報準確與否的理解角度差異—— 對于天氣預報,公眾的態度可謂既抱怨又依賴——抱怨的是“為什么總在不帶傘的時候下雨”,依賴的是“每天出門前,一定要看看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就是八分把握加兩分冒險,等于十分精彩或者十分可笑。”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杰的這句話,道出了科學家與公眾對預報準確與否的理解角度差異。 近日,針對公眾關心的“天氣預報準與不準”的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氣象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和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張慶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天氣預報是怎么出來的?有網友如此調侃:所謂降水概率70%,就是氣象臺有10名預報員,領導問明天下不下雨,7個舉手說下雨,3個認為不下雨。 調侃歸調侃,事實又是怎樣?從制作的過程,我們能夠看到天氣預報的誤差來源。 張慶紅將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比作產品生產。“首先要有原材料,即觀測數據;其次需要一個預報模型,將觀測數據經過處理以后形成產品;預報員坐在產品存放處,通過自己的經驗進行分析、驗證,再將天氣預報通過各種傳播手段發布出去。” “以前的天氣預報,是預報員根據經驗來做,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最主要的工具是數值天氣預報。”據李澤椿介紹,數值天氣預報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大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責任編輯:楊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