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細節訓練,就沒有現代文明
三公里,一輛救護車打著閃燈警笛,呼叫著“讓一讓”,在擁堵的馬路上,還是開了40分鐘,傷者最終因沒能獲得及時救治而死亡。這是不久前北京發生的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故。 這種事故,看來很偶然,但常在北京開車坐車的人都知道,早晚一定會發生,因為除了有警察和電子眼值守的路段,很多人遇上交通擁堵,都會走應急通道,應急通道不通,常見。 更早一些時候,微博和媒體上,對于部分國人過馬路時不遵守紅綠燈的習慣,也激發了熱議,甚至冠之以“中國式過馬路”。 此類情況,對于我們中許多人而言,只是細節問題,沒什么大不了:沒車時不闖紅燈是浪費時間,走應急道通常也沒什么,會車打遠燈已經習慣了,公共場所大聲說話是個性…… 輿論批評的各種不良習慣和細節,通常認為是違反社會公德,素質不高。其實此種對細節的漠視,一斑而可見全豹,根本是在我們的骨子里,我們離現代文明還距離遙遠,我們接受現代文明的觀念和訓練遠遠不夠。
1? 當今中國,是享用現代文明成果最豐富的年代,尤其在物質財富和現代生活方式上,史無前例。從衣食住行到精神享受,無一不受惠于現代文明。正是由于現代文明的傳播和社會對它們的開放接納,我們才得以擁有這些人類文明的財富。 現代文明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傳統和個人權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更多理念來自西方近現代以來的經驗教訓形成的共識:人文精神、權利平等、公民意識、法治理念、責任倫理,以及建立在多元主義價值觀基礎上的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等等。而科技進步物質財富的創造,只是現代文明釋放的成果而已。 物質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并不意味著文明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乾隆對鬧鐘和八音盒的喜歡,并沒有讓大清帝國走向近代文明現代文明。馬嘎爾尼使華時,認為那是一個“停滯的帝國”。 自晚清中國社會遭逢外來壓力,開始被迫從傳統國家向近代國家和現代國家轉型,從抗拒到有選擇接受現代文明的過程,一直沒有停止,甚至,在器用方面,如今有許多與其西方老師相比,毫不遜色了。 但是,至今中國社會的轉型仍在繼續。中國這條高速路上,有行人,騎自行車者,趕毛驢車的,有開拖拉機的,當然,還有風馳電掣的貨車和小車,傳統的現代的,匯聚混雜在這條路上,有快有慢,但裹挾著都得向前走,都要走向現代社會。這是中國的現實。 經歷多少次劫難教訓付出巨大犧牲之后,現代文明的理念表面上已經為中國人逐漸接受,“吸納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已經成為執政黨和社會的共識。許多現代文明的理念,也已經逐步轉化為制度。我們已經構建起了現代文明社會的框架,大到從政府執政理念現代教育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小到盲道建設應急通道設置,等等。
2? 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骨子里離現代文明還很遠。 中國對現代文明的認知和學習,對現代文明成果的利用,大多是從被迫而主動,西化東漸而來。中國社會對這種帶有移植特征的現代文明的接納,首先遭遇了歷史傳統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抗拒,基礎薄弱。中國傳統的以皇權宗族和集體主義為內核的價值觀與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存在著天然的系統性沖突,相互融合極其艱難,矛盾沖突糾結于那些覺悟者一身。社會幾經改造后,現代文明變得在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物質基礎較好的地區和大中城市更容易接軌,在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中更容易被接納。但在物質基礎發展還遠遠不夠的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地方,首要的是解決吃飯等生存問題,還很難理解所謂現代文明。 另一方面,社會對民眾的現代文明教育,遠遠不夠。歷史上,類似啟蒙教育訓練,通常不是被戰亂和動蕩打斷,便是被泛政治化教育取代。前者使社會對現代文明的認知常被打斷,不斷重復,幾無沉淀積累;后者使社會對現代文明的理念和要求,或者流于表面文章,或者作為政治信仰被外力要求根植,一旦外在壓力衰減政治信仰破滅,便迅即被機會主義取代,而文明的素養,終不能內化為自覺要求,成為一種社會公認的社會規范。 最近三十年來,社會開放,流動性加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的人來到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尋找機會。他們來到與現代文明連接最緊密的地區,大多是以陌生新奇多的眼光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世界。每個人每個社會組織每級政府都在關心自己的發展速度,沒有人關心過這些來自偏遠地區的人是否能夠適應現代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他們就像被拋棄在荒原中,完全靠自己,碰得頭破血流之后,才能漸漸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 毫無疑問,在與現代文明的接軌上,社會嚴重虧欠他們。不惟這些人,即便是現代大都市中對孩子的教育,有關現代文明的教育訓練,也有嚴重缺失。所以,才有對現代文明的無知和漠視。
3? 如何讓現代文明在古老復雜的中國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開花結果,僅僅是照搬制度,僅僅是宏大敘事,是難以實現的。 轉型時期,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也很正常。畢竟,物質文明隨著科技發展,很容易實現。而中國向現代是國家轉型的過程也是命運多舛,作為后發國家,先賢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也走了許多彎路。最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則走的太快太急,類似囫圇吞棗,幾無細嚼慢咽和消化的時間,以至于忘了為什么出發。我們其實還沒有真正從那些先行的現代國家和先賢的教訓中汲取養分。現代文明的理念內化,尚未窺門徑。 所以,從來就沒有根本解決之道。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回到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上,少宏大敘事,腳踏實地,從細微處的教育訓練開始,為現代文明立范。待時間流逝,成效方顯。 從具體問題解決入手,也就是從細節入手,具有多重意義。 社會由具體的人和事構成,個體的成長才有社會的發展。所以,細節是觀察文明的基礎,也是文明的表征。任何細微的行為,都可能觀察到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現代管理學上常說細節決定成敗,這與我們“千里長堤,潰于蟻穴”的古老智慧是一樣的。沒有細節的變化,細微進步的累積,每個人依然故我,在現代問題。我們期待的大變化便不會展開,更不會到來。 關注細節,并非本末倒置,對文明細節的要求,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對現代文明的訓練和融入過程。中國從一個傳統國家被卷入現代化潮流而最終主動追求成為一個現代國家,過去的傳統諸多地方與現代國家現代文明相左,或者不合時宜了,沒有教育訓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文明現代國家。 現代文明素養的缺乏,不完全是民眾的問題,更有政府、社會的問題。如前所述,這些年來,我們習慣于通過泛政治化的運動,對公眾進行灌輸,運動一完,便如風過,滿地狼藉之外,核心要義束之高閣。所以即便這種理念已經轉化成制度,但公眾仍有意無意地漠然視之。究其原因,一是以運動式的灌輸取代了對民眾現代文明常識的基礎教育和常規訓練,二是制度矯正不規范,對違反這種規則的懲罰充滿隨意性,其實懲罰也是一種有效的常識教育和訓練。 所以,現代文明理念要從紙上口頭的宣示,轉化為人們日常的行為方式,必須經過訓練教育,逐漸讓這些觀念內化為自覺的追求,然后通過制度來矯正。 酒駕入刑,便是教育和矯正的典型案例。雖然如今依然有人會酒后駕車,但嚴厲的懲罰制度,卻讓許多人放棄了酒后駕車。相信假以時日,酒后不駕車,會成為普遍的認知,會被視為一種文明的行為。文明素養的形成,除了教育,社會成員之間的模仿和相互影響也很重要。 這是一種啟蒙,也是一種補課。不補上這一課,或許我們與現代文明將永遠隔著一層窗戶紙。 1985年,我從鄉下第一次坐火車到北京上大學,在天津西站換車。在候車室里,跟同行伙伴玩鬧,我像在鄉下家里一樣,手扶椅子背,從這邊的椅子跳到了另一邊。值巡人員過來,罰了我五毛錢。我明白了,這城市里的公共空間不是我家,城里有城里的規矩。從此,我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這就是一種細節的訓練。
(本文原載2013年1月號中國周刊,文明的細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