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露鋒芒漢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漢都,今陜西漢中市東)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又名“閣道”、“復道”、“棧閣”。古代在今川、陜、甘、滇諸省境內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機,采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陜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陜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陜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于廢丘。爾后,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占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漢二年(前205年),漢王率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印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于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兵敗彭城漢王兵敗彭城之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并與楚媾
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后,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漢王派酈生說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后改名蒲津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只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王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
劉邦采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漢書·韓信傳》),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場。漢王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余,活捉代相夏說,破代。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
韓信、張耳統兵幾萬欲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趙王與成安君陳余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夏說、血洗閼與。現又有張耳加盟,乘勝欲下趙國,軍隊銳不可當。可是我聽說:‘千里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到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餐餐吃飽!這井陘口,車不可并行,騎兵不可列隊,行軍數百里,其糧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暫撥給我三萬奇兵,我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您深挖護營壕溝,加高兵營圍墻而待。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斷絕漢軍后路,荒野無食可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慮采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
成安君陳余是一個書生,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表示反對說:“兵法上講,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與之交戰。韓信雖號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千里迢迢來奔襲我們,士兵早已疲憊之極,我們卻避而不擊,若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將如何對付?諸侯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會輕易地攻打我們。”最終沒聽李左車的計策。
擒廣武君韓信派人暗中探聽,得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采納,非常高興。大膽引兵前來,離井陘口三十里駐扎下來,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并且告誡將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后會餐。”將士們誰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稱是。韓信又召集將領們分析認為,趙軍已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勢,他們在未見到漢軍大將旗鼓之前,定會擔心我們遇到阻險而退兵,是不肯輕易發兵攻打我們的。于是韓信派一萬人為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擺出只有前進而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天剛亮,韓信打起了大將軍的旗號和儀仗鼓吹,擊鼓進軍井陘口。趙軍果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丟下的旗鼓。韓信、張耳退人河邊陣地,水上軍迎戰趙軍,各個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于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趙將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斬殺成安君陳余,活捉了趙王歇。
韓信又下令軍中不許殺李左車,有能擒者賞千金。不久,擒獲廣武君,韓信親自上前松綁,請廣武君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韓信大獲全勝,諸將前來祝賀,問到:“兵法上說,布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卻背水為陣,還說破趙軍之后會餐,當時我們不服,然而取勝了,這是什么戰術?”韓信說:“此在兵法,顧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經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死地,人人自為戰;今即予生地,皆走,寧尚得而用之乎!”(《漢書·韓信傳》)諸將聽了都自嘆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了。
虛心問計采廣武君之策
然后韓信向李左車請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薊,今北京)、伐齊之事。廣武君辭謝說:“我聽說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敢語政。現在我是敗軍之將,亡國的俘虜,哪里有資格同你談論國家大事?”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時,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聰敏,而是在于國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納他的意見。假使成安君陳余聽了你的計策,那我韓信現在已成了階下囚了。我是誠心向你求教,請你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犯人的話,圣人也可以有選擇地采納。不過恐怕我所獻的計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獻上我的愚見。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之計,可一招失算,軍敗鄗下,身死泜水。現在將軍涉西河,虜魏王豹,擒夏說于閼與,一舉攻下井陘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就打垮趙二十萬大軍,誅殺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使敵國百姓放下農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專心傾聽您下令進軍的消息,這些是的長處。然而將士疲憊,實際情形是難以用兵。現在將軍要率領疲憊勞苦的士卒,停頓在燕國堅守著的城池之下,想戰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盡而不能攻克,實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齊國也必然固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相持不下,那么劉邦和項羽的勝負也就分不出來。這是將軍的短處。我認為‘北攻燕、東伐齊’的計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長擊他人之短。將軍不如按兵不動,休整士卒,安定趙地,撫恤遺孤,日日牛酒犒賞將士,擺出攻打燕國的態勢。而后遣辯士去游說燕國,把自己的優勢充分顯示在燕國而前,燕一定不敢不聽從您。燕降服后再派辯士以燕已降漢說齊,齊必從風而服,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像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好辦了。用兵之道,本來就有先聲奪人,再動實際的策略。”
韓信聽從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去燕,燕聽到消息立即投降。韓信又請求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就封張耳為趙王。
此時,楚多次派兵渡黃河擊趙,趙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行軍中安定了許多趙國城池,并發兵支援劉邦。當時楚國正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逃跑到宛、葉間,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圍攻成皋。漢三年六月,漢王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單獨與夏侯嬰跑到了修武的張耳軍中,一大早自稱漢使人趙軍營。張耳、韓信還沒起床,劉邦徑直進其臥室,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侯,調動了諸侯的位置。等張耳、韓信起床后才得知漢王來過,不禁大驚失色。漢王奪了兩人的軍隊,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收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妙計滅齊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說齊歸漢。韓信想停止,范陽辯士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詔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將軍統帥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占趙五十多個城邑,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松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歷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齊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當韓信襲破臨淄時,項羽聞訊遣龍且親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號稱二十萬眾。有人前來向龍且獻計:漢軍遠征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本土作戰兵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已淪陷城邑,使知齊王存,楚來救,這必定使漢軍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不用此計,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今山東境內的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漢四年(前203年)齊地全部平定。
平定四國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
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于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齊國失利,龍且戰死,使項羽非常恐慌。派盱臺人武涉前去游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武涉游說失敗后,齊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于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終于說動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于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劉邦失利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饑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
楚;韓信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退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