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這樣說:企業中員工勝任能力的高低;企業使命感、責任感的多少,是企業的成功根源。 現在很多企業都將培訓當成一種投資,一種人才能源的儲備和培育方式。 我們要說的是,培訓不僅僅是一種投資,更應該是一種管理手段,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技術的訓練,更應該是一種精神的修煉。 一、 人類以實踐為師。90% 的知識是實踐的產出。 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懂得了使用火。并不是人類思考出了用火,而是因為雷電使樹木燃燒,并燒死了動物,人類撿拾,才促使人類去了解火——保存火——使用火——生火。從人類逐步對火這樣工具的使用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實踐中產生思想;思想后改變實踐,而知識正是思想后的總結與歸納,學習變成了知識的傳播。 1. 學習是向理論求知,再進行實踐的行為邏輯。 學習——先學后習。在掌握了理論基礎后,進行實際操作。現在大部分企業的培訓就是采用學習的模式,先進行理論學習,然后在實際工作崗位中去總結體會學習的成果。這樣做的缺點在于不能及時的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講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過程較長;學習成果在轉化為實踐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等這樣的現象。 2. 習學就是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的方法。 “習學”——先習后學,習中帶學。習學與學習恰恰相反,“習”即實踐,“學”即掌握。在實踐過程中去學習、去體會、去感知、去認知。習學包含了學習的內容,又具有學習所欠缺的時時實踐的機會,在習中學、在練中學、在操中學。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必須完成2000個案例才能畢業。就是基于實戰的思維實踐、行為實踐的模擬訓練而塑造人才的方法。我們把實踐中的共同的人文規律、思維規律、心理規律、行為規律轉換成為一般性案例,以案例為實踐模式進行訓練,就完成了實踐出真知、以實戰案例塑人才的培訓革命。 二、 “知識建筑材料;思維是建筑工人。” 大氣磅礴的“鳥巢”;造型精美的“水立方”;結構精巧的五棵松體育館;構思獨特的國家大劇院……無處不體現出建筑美學與力學的結合美。這些正是有了建筑師扎實的建筑知識、優良的建筑材料,才能構建出這樣的曠世之作。這里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這些建筑大師們的絕妙創意和構思。有了知識只是為建造房屋打下了基礎,靈魂深處的思維才是真正的建筑大師。 1. 培訓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是塑造人的實戰思維、實戰心智、行為能力的訓練;是學員的具體思維、行為的實戰體驗與訓練。沒有思維能力,就會把學員變成書呆子。 培訓不能只學技能、學知識,重要的是讓學員學會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技巧、學習的習慣,把單純的技能訓練變成心智的訓練,把知識的取得變成學知識方法的獲得,讓學習變成思考的過程,讓培訓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授‘魚’,而授‘漁’。 2. 思維是知識的應用能力。 有了知識的鋪墊,思維在知識的基礎上得到更大的提升。隨機應變的能力輔以深厚的兵法基礎方能克敵制勝——三國中東吳陸遜便是這樣大敗劉備的。思維是能力的體現,是領導力的體現,是創新能力的體現,是基于學后、習后總結中的思想意識的提煉和飛躍。 3. 思維就像肌肉一樣,是煉出來的。練則有,不練就退化。 肌肉是練出來的,肥肉是吃出來的。有過健身經歷的人都知道,開始階段是比較痛苦的,身體的酸痛、意志的消磨,很容易就產生退縮思想,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身體和精神的種種不適煙消云散——‘持’要‘恒’。有人說過: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我要說的是,思維像肌肉,你煉它就有,不煉就消亡。只有不斷去思考、去創造、去體驗、去磨練自己的思維,去鍛煉自己的意志,思想的泉水才能不斷的涌出來。不想、不思考,不思維,思想會慢下來,惰下來,停下來,最終變成“肥肉。” 三、 工場即道場,工作即修行。 道場原來是高僧修道的地方,后來被許多優秀企業廣泛效仿,用來化育員工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建立團隊共同價值觀、思維方式、提升企業素質。道場不僅僅是在寺院,而是遍布于整個大千世界人間處處是道場,如果不加以規范、管理它就會想壞的方向發展;心若在道場,我們會在實際生活中,舍去一切奢求,而實事求是的安住于當下的每一件事,兢兢業業、踏踏實實!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具體化。將工作中的案例變成培訓案例,將考核但變成培訓單,將工作現場變成培訓現場的方法創新。這一創新是企業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務實能力、思維能力將全面基于實踐需要而形成。它是以實踐為師,以角色為師,以問題為師,以標桿為師,以同仁為師的“習學”生活方式的具體實踐化訓練。最終,他將塑造一個全新的—— “工場即道場,工作及修行”的管理模式。從而推動管理哲學與管理文化的生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