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朱元璋的“虛名 放兩旁,目標擺中間”
2012-3-21 10:10| 查看: 7063| 評論: 0|原作者: 郭特利
摘要: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出身佃農之家,歷經父母、大哥餓死,為求一口飯吃,還進皇覺寺當和尚。從瀕臨餓死邊緣,以投入反抗軍15年的時間,由當時占領濠州地區的郭子興麾下小軍官十夫長(當時最低階的軍職)做起,到推翻曾經橫跨歐亞兩洲、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遼闊的元朝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出身佃農之家,歷經父母、大哥餓死,為求一口飯吃,還進皇覺寺當和尚。從瀕臨餓死邊緣,以投入反抗軍15年的時間,由當時占領濠州地區的郭子興麾下小軍官十夫長(當時最低階的軍職)做起,到推翻曾經橫跨歐亞兩洲、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遼闊的元朝,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其人生經歷的極端,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人物,也難怪毛主席對于朱元璋多所推崇。 朱元璋與群雄逐鹿中原時,各地群雄競相稱王稱帝、搶先自封為抗元軍領袖。朱元璋不但未與眾人起舞,反而名義上自甘屈居小明王之下,以更長遠的眼光與寬廣的胸襟,采納了謀士朱升的獻策,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作為當時的基本戰略,讓朱元璋一方面積累實力,另一方面在初期避免成為眾矢之的,減少了許多無謂的戰斗,最終擊敗群雄,統一天下。 那“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時期,各地諸侯搶先稱王稱帝,無非是希望自己搶先正名,取得先機。當時勢力強大、據有江西與兩湖一帶的陳友諒,先是自封為漢王,接著又自稱為漢帝;甚至勢力不若朱元璋的張士誠,也都比他早11年自稱為誠王。 同樣有逐鹿中原企圖心的朱元璋,卻能忍住“虛名”的誘惑,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確實可以看出朱元璋的過人之處。 以現今強調“目標導向”的企業管理來看,“高筑墻、廣積糧”很顯然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而搶先稱王稱帝的舉動,似乎與“達成目標”沒有必然關系。相反,若因此引來了“棒打出頭鳥”的風險,那稱王稱帝的舉動,甚至會帶來負面結果,增加達成目標的難度。所以,壓抑內心的虛榮,卻可能增加成功的機會。 企業與英雄不必計較出身,但必須在乎策略。胸懷大志的英雄與企業,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不失為堅持而不躁進的戰略。學習朱元璋,制定清楚的目標,按部就班、分階段完成;過程中縱然有周遭競爭環境的變化,不受競爭者干擾影響,堅持正確的目標與方法,就能逐步達成目標。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不僅在650年前讓朱元璋在群雄割據的時代中成就霸業,也同樣在650年后的今天,能幫助我們在目標導向的企業中,達成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