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暉--《圣教序》筆法分析-《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簡介《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后翻譯三藏要籍而撰寫的。后由沙門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4年集摹王羲之各帖之字而成,故為世所重。碑稱《唐集右軍圣教序并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長安弘福寺。由于懷仁對于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足以代表王氏之書的精華,可稱最佳典范,雖然有重復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等不足,但仍是后世書法愛好者學習行書的最佳范本之一。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為成功。 《圣教序》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一首經三個部分,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全文共1904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現存陜西西安碑林。一 、 基本筆畫分類及練習初學行書與學習楷書一樣,也應該從從基本筆畫練起。找出一個帖的基本筆畫的大致種類,練習起來會更加有針對性,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楷書的基本筆畫大致可分為:點、橫、豎、撇、捺、鉤、挑、折等八種,行書的基本筆畫比楷書多一個“轉”。同時行書的筆畫比楷書的更加生動和多變,往往一個筆畫會有幾種至十幾種寫法。學習行書的人,大多在楷書上下過功夫,要讓字“行”起來,首先要解決筆法問題。行書簡化了楷書的某些藏鋒、回鋒、頓折等筆法。書寫速度加快,多露鋒入筆,以轉代折,加上筆畫的儉省、替代,筆順的改變、筆畫的連寫使它比楷書更流暢、自然、生動。下面就《圣教序》的基本筆畫的一些寫法,做如下介紹:(一) 點 宋姜夔說:“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 元陳繹曾說點有“偃、仰、向、背、飛、伏、立等勢。”
落筆成點,點是一畫的起筆,也是一畫的收筆。王羲之說:“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孫過庭說:“翰不虛動,下筆有由”。“下筆”也就是落筆,“有由”也就是要有“意”。由此可見,一“點”是一點也馬虎的。點雖小,但書寫時也要有起、行、收三個動作,一般為露鋒入筆,然后有一個下壓筆的的動作,收筆與下一筆的起筆相呼應。臨寫時注意入筆的角度與收筆的方向。多點組合時一要呼應,二要變。呼應,一是用筆的呼應;二是點與點也要呼應。有呼有應,點才會有生氣,有生氣,點才能“活”起來。二是“變”。唐太宗李世民說:“點貴于通變。”李陽冰說:“點不變謂之布棋。”。寫出來的點,沒有變化,都是一個樣子就像相同的棋子,就沒有意思了。《圣教序》的點,隨形布勢,顧盼生情,極盡變化,就象鳥兒身上美麗的羽毛,錯落有致,相映成趣。 1、斜點露鋒起筆,向右下漸行漸按,稍停頓后快速向左上或左下收筆,或出鋒或不出鋒,與下一筆呼應。王朝暉先生講圣教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筆法分析-直點
|
王朝暉先生講圣教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筆法分析-縱連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