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可由細菌感染、梨形鞭毛蟲、膽石等引起。其表現可見上腹痛,食用一些油煎類的食物容易發生疼痛,暖氣,右肩胛區作痛,有的也會出現發熱等癥狀。右上腹常有壓痛和叩擊痛。中醫認為由熱郁于膽、肝胃不和,或濕熱蘊結于肝膽而成。
熱郁肝胃不和證:表現為右脅部脹痛,胃脘滿悶,口苦咽干,噯氣則舒,苔黃,脈弦。治宜清肝膽,和肝胃,可用: 1. 柴胡6~12克黃芩10~15克蒲公英30克炒枳殼10~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濕熱證:表現為右脅下脹痛,發熱,或見黃疸,尿黃,便干,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滑數。治宜清熱利濕,可從下列方中選用: 1.柴胡9克、黃芩10~15克蒲公英30克郁金12克茵陳30克大黃12克(后下)水煎服。 2.金錢草30~50克郁金12~15克黃芩l2~15克茵陳30克川軍12~15克(后下)水煎服。 慢性膽囊炎可服用熊膽,每次如綠豆大1~2小塊,溫開水送下,有很好的清熱利膽消炎作用。針灸治療,可取膽俞、陽陵泉、足三里,用針法。 慢性膽囊炎病人如還出現食后腹脹、大便溏或泄瀉,瀉下物夾有不消化食物,四肢無力,舌質嫩,此為脾虛之證。治療應健脾舒肝利膽,可從下列方中選用: 1.黨參12~15克焦白術10克淮山藥12克茯苓12克茵陳15克內金10克砂仁2克(后入)水煎服。 2.柴胡6克黃芩10克黨參15克甘草3克茵陳15克生姜10克大棗3枚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