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鼻 淵
[概述] 概念 鼻淵,以鼻塞,流膿涕,頭痛,不聞香臭為主要癥狀。因膿涕自上而下不斷: 滲流,故又有。腦崩”、“腦漏”、“腦滲”、“腦瀉”之稱。本病類似于急性鼻竇炎。 急鼻淵為鼻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臨床上多見于肺、脾、膽之病變,多因受涼受濕一 或過度疲勞之后,為外邪侵襲而致病。急鼻淵如治療不徹底或反復發(fā)作,則可轉(zhuǎn)變?yōu)槁?BR>鼻淵。本病無季節(jié)性,自兒童至老人均可發(fā)病,以青少年較為多見。 [病因病機] 鼻居面中,為陽中之陽.是清陽交會處,鼻又為一身血脈所經(jīng),故鼻與臟腑經(jīng)絡有 著密切的聯(lián)系。急鼻淵,在外雖表現(xiàn)于鼻,但卻反映了體內(nèi)臟腑、經(jīng)絡的病變。臨床上, 多由于素體偏弱,加上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調(diào),受涼受濕或過度疲勞之后,外邪侵襲 引起肺、脾、膽之病變而發(fā)病。病屬實證熱證,現(xiàn)分述如下: 一、外感邪毒.肺經(jīng)熱盛 多為外感風熱或風寒之邪侵襲。若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 風熱上侵,首先犯肺,肺熱壅盛,清肅失降,則邪熱循經(jīng)蒸灼鼻竇。若腠理疏松,風寒 之邪從皮毛而入,內(nèi)犯于肺,久而化熱.肺經(jīng)郁熱不散,肺失肅降,亦可致邪熱上蒸鼻 竇而為病。 ’ 二、肝膽火熱,蒸灼鼻鼻 膽為中精乏府.、其性剛烈.其病理變化多為火熱上亢. 若平素嗜酒厚味.濕熱蘊積;或因情志不邈,肝失疏泄;或肺熱壅盛,內(nèi)傳肺膽,,則致 肝膽熱盛,火熱之邪循經(jīng)上灼鼻竇,而致鼻淵流濁涕不止。 三,溫熱困脾.濁蔭不降 濕熱之邪內(nèi)犯,傷及脾胃/脾胃為濕熱困郁.運化失常, 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熱之邪停聚鼻竇而為病。。另方面,、濕熱困郁脾腎.;亦可聚濕成 痰.影響于肺.熱邪壅阻于肺而為病。 [臨床診斷] 癥狀:鼻塞較甚,不聞香臭,鼻涕黃濁而量多;或涕中帶血絲,鼻涕腥臭,頭痛較 劇,其狀痛苦難忍.或前額頭痛,.或枕后頭痛,或雙側(cè)太陽穴,痛。全身并見惡寒發(fā)熱, 或但發(fā)熱而不惡寒,煩躁不適,口干欲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胃納欠佳等。 檢查:鼻竅肌膜紅赤腫脹,尤以鼻腔上段,如中鼻甲,中鼻遣及嗅裂等處為明顯。 中鼻遺或嗅溝處有膿涕流出,鼻底亦可見膿涕積留。前額或面部可有壓痛。X線照片可 ,見賣內(nèi)粘膜增厚;透光度差;甚而渾濁,如竇內(nèi)出現(xiàn)液平面,則表示竇內(nèi)有積膿。 ., 鑒別診斷。急鼻淵應注意與傷風鼻塞相鑒別。傷風鼻塞,病程一股不超過2周,初 起鼻塞、噴嚏,鼻流清涕。鼻涕由清稀轉(zhuǎn)為粘黃,由多莖少而消失,鼻竅肌膜雖見紅腫. 但中鼻道及嗅溝并無膿涕; [辨證論治] ‘ 一、辨證 1.外感邪毒,肺經(jīng)熱盛 證侯:鼻流多量粘涕,其色或黃或白,鼻塞較重,嗅覺減退,鼻甲腫脹紅赤.鼻道 可見膿涕,全身并見頭痛發(fā)熱,微惡風寒.咳嗽痰多,1:3干欲飲,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微 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數(shù)。 病機分析:此型病者多見于病之初起,因肺經(jīng)素有痰熱,復受風熱外邪的侵襲或感 受風寒,久而化熱,以致肺經(jīng)郁熱,清肅失常,邪熱循經(jīng)上灼鼻竅,故鼻甲腫脹紅赤而 鼻塞.邪熱煎煉津液化為痰涕,則鼻涕黃白,濁涕粘稠而量多。由于外邪侵襲,皮毛閉 塞,肺氣不能宣通,則可出現(xiàn)發(fā)熱、頭痛、微惡風寒、咳嗽等外感表證。口干,舌質(zhì)紅, 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數(shù),均為外邪襲肺,肺經(jīng)有熱之證。 一2.肝膽火熱,蒸灼鼻竅 一 證候:鼻涕黃濁粘稠如膿樣,或帶血絲,有腥臭味,鼻塞重而持續(xù),嗅覺消失,頭 痛劇烈,患者或為前額目銳眥疼痛,或為頭額兩側(cè)疼痛,、痛苦難忍.鼻甲腫脹紅赤較甚。 全身并見發(fā)熱.口苦咽干,面赤目眩,或有耳鳴耳聾,煩躁,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 尖邊紅或舌質(zhì)紅,苔黃或厚膩,脈弦數(shù)或弦滑數(shù)。 。 病機分析:膽為剛臟,易化熱化火廠若平素飲酒厚味,濕熱蘊積,、或邪熱壅盛;內(nèi) 傷千膽,犯及于肝,則濕熱之邪蘊蒸于肝膽,而成熱盛氣分之證。如肝膽火熱上逆,火 熱壅盛,故鼻竅肌膜紅赤較甚。膽火盛.熱蒸津液,則涕黃稠如膿。火熱灼傷脈絡,故涕 中帶血。火熱灼傷鼻竅肌膜,化腐生膿,一故膿涕穢臭。頭為譜陽乏會,、膽為春升少陽之 氣;與厥陰為表里,而上屬于腦,足少陽膽經(jīng)之脈起于目銳眥,并行于人身之兩側(cè),若 肝膽火熱,.真暴逆上沖于腦,則使頭痛劇蕪,、尤以雙側(cè)額部及前額力甚,目銳眥疼痛。面 赤目眩,耳鳴耳聾,煩躁,舌尖邊紅或舌質(zhì)紅,口苦咽干等癥狀均為肝膽氣分熱盎之證。 3.濕熱困脾.濁陰不降 證侯;鼻涕黃濁而量多.涓涓流出,或涕帶臭味.鼻塞重,嗅覺消失,鼻內(nèi)紅腫脹 痛,以腫脹為甚,鼻道見膿涕。全身并見頭痛劇烈.頭重脹不適.肢體困倦,食欲不振, 脘腹脹滿,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 病機分析;脾性喜燥惡濕,若濕熱之邪內(nèi)犯,傷及脾胃,脾胃為濕熱郁困,脾不化 濕,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濕濁之邪停聚鼻竇,濕熱盛,則涕稠而量多,故濁涕涓涓流 出。濕熱之邪蒸灼鼻竇,則濁涕化腐穢臭。頭力諸陽之會,若濕熱之邪上犯于腦,則頭痛 頭重。此外.肢體困倦,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均 為脾經(jīng)濕熱之證。 :、治療 1.外感邪毒,肺經(jīng)熱盛 . 治則:清肺散熱,宣通肺竅。 方藥:銀翹散合蒼耳子散。銀翹散辛涼透表,清熱解毒,宣肺祛痰;蒼耳子散為宣 通鼻竅,治療鼻淵之要藥q因此,兩方合用以加強銀翹散之疏風散熱之功,使肺氣得清. 鼻竅得通。若患者頭痛且脹,鼻涕多而黃濁,乃風熱挾濕之候,可選加冬瓜仁。車前 子、地膚子等以清熱利濕;若咳嗽痰多者,可選加杏仁。前胡、萎仁、貝母等清熱止咳 化痰之品。 . 2.肝膽火熱,蒸灼鼻竅 治則:瀉肝膽熱,利濕通竅。 , 方藥:以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配合奇授藿香丸。龍膽瀉肝湯為治療肝膽經(jīng)實火 濕熱之主方,配合奇授藿香丸,以加強除膽熱之:勺,又能芳香行氣,辟濁化濕:若熱甚 者,應去干地、當歸,選加羚羊角、夏枯草、菊花,以加強清肝瀉熱之功j若體質(zhì)壯實. 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玄明粉,以釜底抽薪.瀉熱通便。 3。濕熱困脾.濁陰不降 治則。清脾瀉熱,化濁通竅。 方藥:以甘露消毒丹為主方。方中以滑石、綿茵陳、木通清熱利濕.引濕熱之邪從 小便而出:黃芩清熱燥濕;連翹清熱解毒;貝母、射干除濕散結(jié).利濕排膿;石菖蒲、 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濁,行氣悅脾。諸藥配合,芳香化濁;利濕清熱,氣機調(diào)和 則鼻竅通利。 . 急鼻淵的治療,除按上述辨證用藥外,可按病情加減用藥。’若頭痛劇烈者,可根據(jù) 頭痛部位,適當選用清利頭目而止痛的藥物,如巔頂痛用藁本;前額眉梭骨痛用白芷、 蔓荊子;后枕疼痛及頸項背痛用葛根;雙側(cè)顳部疼痛用柴胡。鼻涕黃濁而量多,則可配 加冬瓜仁,生苡仁、瓜蔞仁、地膚子、馬勃、魚腥草、花粉,皂角刺. 以加強清熱利濕 排膿之功。耳鳴耳聾較甚,則可加入芳香通竅的藥物,如石菖蒲、佩蘭、香薷等。咳嗽 痰多者,則加北杏、桔梗、瓜蔞匕等以化痰止咳。 (一)外治法 包括吹鼻法、滴鼻法 1.吹鼻 可選用瓜蒂散、清腦散、茶葉黃柏粉、冰連散等吹鼻內(nèi),每日3~4次, 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芳香通鼻竅。 、 2.滴鼻 用清熱解毒,芳香通竅的滴鼻藥。可用滴鼻靈、蔥白滴鼻液、25%牡丹皮 液滴鼻,每曰3~4次。 、 . (二)針刺療法 以取手太陰肺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的穴位為主。并局部與 遠端穴位相結(jié)合,辨證取穴。每次各選1-2穴,每天針刺1次,5~7天為一療程。毫針 刺用瀉法。 主穴:巨戮、四白、迎香、風池、印堂。 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陽陵泉等。 . 巨戮、四白、迎香均位于鼻旁,印堂位于督脈而近鼻部,故可通鼻竅而清邪熱;風 池有解熱、止痛,通竅之功;合谷、列缺則可祛風邪,宣肺氣,通鼻竅;瀉陽陵泉可疏 泄肝膽,清化濕熱;瀉足三里則可導陽明之熱下行,并有利濕通竅的作用。此外.可根 據(jù)頭痛的部位配取穴位,如前額眉棱骨痛,取攢竹、上星、印堂;雙側(cè)顳部頭痛,取太 陽穴;枕后頭痛取風池、風府。 ’ (三)其他療法 藥液薰洗法:可用煎煮之內(nèi)服中藥,翻渣再煎.用再煎之藥液作局 部穴位熱敷,或藥渣用布包裹,作穴位熱敷。可熱敷印堂穴、陽白穴。有通暢氣血,祛 邪外出.宣通鼻竅的作用。 (四)民間療法 1.青茶葉2克,加水1碗,煎后加蜂蜜l湯匙,徐徐服,每日2~3次。茶葉味苦 性寒,有解毒,除熱,利濕之功,蜂蜜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 2.冬瓜仁6。克,蘆根30克,水煎,早晚分服。有清熱利濕排膿的功效。 3.用夏枯草15克,菊花9克,水煎服,每日3次。有清熱解毒,祛風通竅.清利 頭目的作用。 4.。絲瓜藤近根處3~5尺,燒灰存性為末,每服10克,用黃酒調(diào)服。 [轉(zhuǎn)歸及預后] . . 急鼻淵如能及時得到恰當治療,預后良好。如治療不徹底,遷延日久,可轉(zhuǎn)變?yōu)槁?BR>鼻淵。急鼻淵如因膿涕下流咽部,可引起風熱喉痹、風熱乳蛾等。如患急鼻淵,擤鼻方 法不當,則可引起耳脹耳閉或膿耳。急鼻淵治療不當,邪毒傳入于腦,蒙蔽心竅,則可 出現(xiàn)熱入心包之危重癥侯。 [預防及護理] 1。及時積極治療上呼吸道疾病,以防止并發(fā)急鼻淵。 2.平時注意生活起居有節(jié),衣著適宜.避免受冷受濕,過度疲勞,預防感冒。 3。鍛煉身體,勞逸結(jié)合,增強機體抵抗力。 、 . 4.鼻腔有膿涕時,忌用力擤鼻,而應及早用通竅的藥物滴鼻,以宣通鼻竅,使膿涕 外流。 5.戒除煙酒嗜好,忌食辛辣燥熱之品.飲食宜清淡。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41..鼻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