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頭勁 上海的一些老拳師,常常會說一句話,便是“你有骨頭勁!硬了!” 一開始,我老不服氣,我便放松整條手臂,想推他個措手不及。沒想到我被輕飄飄的打飛了。他還是扔下一句話“你有骨頭勁!硬了!”近有大半年時間,我常常體會著被他打飛的感覺,也常常想起他的這句話。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我在與師兄弟的推手過程中,我突然領悟了這一點。奇怪得很,我發現我的太極上了一個臺階。象是禪宗所說的頓悟吧。我將我當時的理解與感覺陳述如下: 其實,老拳師所說的我有骨頭勁,意思是,我的勁是透過骨頭傳出的,給對手有硬的感覺。對手隨時能感受我將發未至的勁。因而,對手能聽住我的勁源,將我打法。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所謂的“骨頭勁”呢? 初練太極者,一出手便是整條手,作為一體的手。而實際上,太極要求的手,不能這樣。太極手應該是分清手心與手背。手心與手背中間便是骨頭。 倘若,與人推手,我是用手心敷著對手的手腕或肘,我的勁不能用手心和掌上的勁。因為,勁走陽面,手背上的勁一旦透過骨頭傳到手心與掌面,勁便出了骨頭。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涵空手心,通過舒指,將勁從手指背滲透到對手的背后或腳跟,乃至對手命門后遠處的某一點。這樣的勁,就不會出骨頭。 反之,倘若,我用手背粘聽對手的手腕,我也不能直接用手背勁打對手,因為,我粘著的是對手的手腕陽面,對手也會將勁自然反彈出來,這便是推手中的雙重。正確的做法,也是分清自己手的陰陽兩面,涵空手心,一旦對手發勁,一方面可以用意念直入地心,地心反饋勁通過手背直接反彈(對手勁不厚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指或通過肘尖,將對手的勁路引空(要看對手的勁的方向而定)。這樣,避免了我用骨頭去頂碰了。勁也不出骨頭了。 后來,我的這種感覺越來越細膩。身體各處,我皆能將骨肉“分離”了。勁與氣血的感覺,也逐漸分細。聽勁也隨之提高。 (二)用地球打人 老拳師高興時,會讓你摸摸他身上的“東西”,還會“縱恿”你用盡全身力氣推他。當我真用全力推他時,發現他象一座大山一般,紋絲不動。而在我不經意之間,卻被他打飛了。只見他笑哈哈的樣子,似乎什么也沒動呀。常讓我摸不著頭腦。而他卻詼諧的對我說“我用地球打你”! “用地球打人”是在我初學太極拳一年時聽說的。我當時覺得,太極拳最不可思議的莫過于此了。這位師傅時年七十五歲,身高不過160,體重不到90斤。而我當時才28歲,體重150斤。當時,如果不是他的“縱恿”,我是不敢用盡全身力氣推他的。因為我之前學過五年查拳,練過沙袋,對摔過三只20來斤的鐵沙包。又學過一年太極整勁。我想,我沒理由推不動他。更不可思議的事,他能在談笑間,將我打飛。而他唯一的解釋,便是神秘兮兮的“我用地球打你”! 過了三年多時間,我的“骨頭勁”悟透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教師弟練太極整勁時,我突然領悟了“用地球打人”的道理。 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如下: 兩人攻步相對,左腳在后,右腳攻前,我的右手在前,手背朝上,敷住師弟的左手肘窩。左手在后,手心朝上,托住他的肘尖。他的動作也如此。我用整勁推他,他用整勁推我。形似頂牛。 突然之間,我發現,我只要立身中正,手腳的陰陽分開了,我不用力,不用整勁,我師弟的所有整勁都被我“吃掉了”,如石沉大海。 師弟也覺得神奇,發現我根本沒有用整勁,而他無論如何也推我不動了。我想起了那位瘦小的師傅說的話,我也神秘兮兮的說:“我用地球打你”! 其實,后來我仔細想想,我主要有以下幾點心得: 1、會氣血沉降,才會將對手的勁力沉入地心。而不是用蠻力去拉對手。接觸對手的觸點要“含胸拔背”(比如手、臂上的胸與背),而不但只是胸和背。 2、腳底平韜地面,而不是五趾抓地。盡量讓腳底板與地面的觸面大一些,更能承受重力。 3、涵空腳底心,理論上是分清了腳的陰陽虛實。實際上是為了便于發動地心的反饋力。意思是腳上也要“含胸拔背” 4、發動地心反饋勁力前應虛領頂勁,目的是讓地心的反饋力放長、放遠、放松、放透。 悟透這個道理后,我發現,根本無須用攻步將重心放低。平時隨意一站,也能作到這一點。 后來,由此引發我獨腳站立,發動地心反饋力的念頭。 (三)肘尖長眼睛 雙推手或爛采花中,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 如何做好“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呢?老拳師會形象的告訴你:“肘尖得長眼睛”! 初聽這句話,我還以為是句玩笑。人們都說“拳頭不長眼睛”,那么肘尖又如何長得了眼睛呢?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雙推手中,我發現倘若將自己的雙手變成“兩扇門”,開合自如,不但手指上,你得用眼神顧及,肘尖確實得長上“眼睛”(兩只肘尖各長一只眼睛)。 肘尖長眼睛的感受與體會: 1、肘是最容易被對手拿住勁路也是最容易化卻勁路的所在。必須刻刻留意。 2、一旦能夠開肩,肘的活動范圍是最廣的,也最善于欺騙對手的勁路,留意于肘尖,便能隨時誘對手粘隨你的肘尖,不肯放松。 3、你用肘尖的“眼睛”注視對手的面門(如右手腕粘住對手的右手腕時,稍右側身,略抬肘,有用肘尖擊打對手面門的意念,你非真打),對手會驚慌失措。同時,你的神貫穿對手的命門,兩肩肘一抖嗦,便將對手打發出去。 4、倘若對手粘住了你的左肘,你只要用肘尖的“眼睛”注視對手的面門,便會反粘住對手的左手掌,這是,你的右手只要輕輕拈拿對手左手的其中兩點,用神貫穿對手左肩胛,象手握劍般的,將對手的整條 手臂當成是你的劍,對手的左肩胛便是你的劍尖,用對手的手臂之劍點發對手(我將它稱之為:拿兩點打第三點)。 等等,只有你領悟了“肘尖長眼睛”的道理,一切會變得輕靈自如。 (四)聽、問、欺、吃 這大概是太極推手中最常聽到的俗語了。不理解時,如在霧里云里,理解后,天朗月明。我為這幾個簡單的漢字,煞費了一番苦心。 聽什么?問什么?如何欺?如何吃? 個人感覺與體會如下: 1、太極的聽勁,到底聽些什么?其一,聽勁源;其二,聽勁路方向;其三,聽勁力大小、厚薄;其四,聽對手勁的目的。 2、問什么?一問對手中軸藏否;二問對手勁的真假;三問對手聽勁如何;四問對手功力大小。 3、如何欺?一用指欺、二用肘欺、三用肩欺、四用身欺。 如何吃?“開”吃、“沉”吃、“提”吃、“引”吃。 個中滋味,還得靠自己在推手中摸索。 (五)活人推手樁 取名活人推手樁是為了感謝GENE先生轉貼詠春拳葉問大師“黏手是活木人樁法 ”的理論。 練太極的都知道,太極拳發展到了今天,太極的拳架已經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拆架”作用。如今誰也不會拿一式“單鞭”去對敵實戰了。 那么,太極拳架的作用,也逐漸轉化為一種動態的“站樁”。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么如今的太極拳越練越慢了。因為,行拳走架的目的是在尋找自身太極的感覺,尋求自身與天地萬物間的太極的感覺。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么如今的太極拳要求的是“大松大柔”而不再是“剛柔相濟”。因為,只有“大松大柔”,才能尋求渾身輕靈意,才能得到活潑潑的太極靈機。 拳論有云:“有人若無人,無人若有人”、“兩個人打拳,一個人對手”等等,講的都是一個道理。那就是:打拳便是推手,推手便是打拳。打拳時,你要處處感覺前面有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你推手,你必須象平時推手般的打拳;推手時,你必須求得自身的中正安舒,忘卻對手的存在。你心里不要存想發人,你只想與大自然間的一片“虛空”說話。你只管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去尋求你的立身中正、支撐八面。 可見,打拳便是站樁,推手也是站樁。 在站活人推手樁時,你要旁若無人,你要忘卻自身的存在。你是廣袤自然中的一棵小草,任憑風雨頓驟,你只管舒展你的個性化舞姿;你是普通平凡的一塊石頭,你只管親近寬廣的大地,任憑颶風海嘯,我與大地共存亡;你甚至是一位超凡脫俗的老者,你只管與你的白云對話,與你的大地對話,與你周身的虛空對話,你只管自在的去聆聽大自然悠揚的簫聲。 推手只是一種訓練,你倘若如此,忘卻了對手的存在,也忘卻了自身的存在,你才能真正忘卻輸贏為何物。 你有親近自然的心,大自然的太極便在你的心中了。 (六)大塊文章 我前些年游黃山,見黃山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幽不能筆、雄無可比、奇不能狀之時,剎那,眼前一亮,見一摹崖巨石,上寫“大塊文章”四個蒼勁大字,我由衷快感,一并噴發。而同是天下美景,桂林就少了這種意味。初到桂林,心中為之一驚。半小時過后,開始眼睛有些疲倦。看厭了,幾乎象是民國期間,南京中央電臺的女播音員的語調。同樣的頻率、同樣的語氣、不分句讀的念讀文章。 走邊了名山大川,我開始感悟到,太極拳何嘗不是象黃山一般的“大塊文章”呢? 看太極高手行拳走架,就如同重回黃山,欣賞一篇“大塊文章”! 文章有段落,太極拳也同樣如此;文章有句讀,太極拳也復有句讀;文章有情有景,行拳走架何嘗不是如此!文章氣勢磅礴,太極拳亦如浩浩長江。文章有問有答,行拳走架也應與天地、白云、花草相呼相應...... 初學太極拳,師傅總說要“綿綿不斷”“一氣呵成”,其實,這是對“小學生寫作”的要求。練拳三五年后,就應該開始注意“大塊文章”的段落、句讀、層次、意境.... 倘若,我們還是象小學生一般的“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那么,我們只是練了一個動作,而不是一套拳,我們只是講了一句誰也聽不懂的長句子,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太極拳分三節,就想文章有三個段落。每一段落,均是另起一行,空兩格行文。行拳走架也復如此。每一段落結束,神情必須有一個交代,不能“綿綿不斷”“一氣呵成”下去。神情向誰交代?向天地、白云、花草交代。你應該舒展你的意氣,再開始你的第二段行文。 每一段落,有十幾句、乃至幾十句話組成。每一句話的結束要么是句號,要么是問號,要么是感嘆號。太極拳的每一節中,也有不同的式組成。每一式的結束,你的神情必須有一個交代。勁路略作停頓,意念無限放長。每一個意念都能表達你對拳的理解。 一句完整的話,有時有幾個逗號,也不能“一氣呵成”。行拳走架也同樣如此。太極拳中的每一式中,有幾動或十幾動。每一動之間,要有“顧盼”意、要有“折疊”意。所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上提寓下意,下沉上拔勁。左顧聽右,右盼思左。 如此行拳走架,你會覺得太極拳太難。我打拳十年,沒有一遍是我滿意的。正象我的文章,寫了之后,不再有看的勇氣。 我想,太極拳的魅力也在于此吧。文章千古事,太極拳何嘗不是如此? (七)向孩兒討教聽勁 恭喜manman有兩個寶貝兒子。記得我是在女兒出世一個星期開始學習太極拳的。在與女兒的玩耍過程中,著實領悟了許多太極道理。“向孩兒討教聽勁”便是其中之一。 1、你在與你的孩子玩耍時,用手心輕輕敷住他(她)的小手,小手動,你大手便跟,你的手緊隨小手的動而動。 2、小手不動,你大手逗他(她)動,動急則急隨,動緩則隨緩。 3、你的大手不要脫離小手。 4、因為是你自己的小孩,我不說你也明白,你可千萬不要讓他(她)哭噢。所以,在敷住小手時,其實練的是腦子的功夫啊。你心存吝惜,你心細如絲了,你的聽勁也自然提高了。 當心,我可為此被我女兒的小手打破過兩副眼鏡噢! 如今,我女兒已經十周歲了,她常調侃說:“老爸的功夫是我教的!” goodman也不妨一試!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1) 老拳師常說:“太極不講打人,只講病。” 是啊,行功走架,太極拳在每一階段都會犯不同的“病”。只有我們逐漸治愈了這些“病”,太極才可以“出門”啦。 常見的太極“病”有: 1、手舞足蹈:初學太極拳,照樣畫瓢,常常感覺手不是手,腳不是腳。手足無措也。勉強學會了,手只是手,腳只是腳。手足分離也。太極拳要求“腰帶四肢”、“一動無有不動”。意思是,太極拳是以人的中軸線為軸心,帶動手腳的整體運動。所以,“手舞足蹈”的后果便會將太極拳演變為太極操。 檢驗自己是否犯有此病的方法是: A、原地不開步打拳。在原地不開步的情況下,能將一套拳順利打下去了,說明你的腳上沒有這個毛病了。 B、開步不動手打拳。將手保持站無極樁姿勢,用腳能將一套拳順利打下去了,說明你的手上沒有了這個毛病。 C、不動手、不動腳,用意念將一套拳順利想一遍,說明你的整體沒有了這個毛病。 治療方法: 多走貓步。多練單操。(待續) 2、前赴后仰 3、顧此失彼 4、神不守舍 6、一氣呵成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2) 糾正了“手舞足蹈”的“病”之后,練拳時,丹田就有東西了,平時練拳,開始學會了以腰胯帶動四肢的運動方法了。這時,許多人會犯又一種“病”,那便是“前赴后仰”。 原因是,剛剛學會“腰帶四肢”的人,腰胯與整個身體是連成一體的,腰胯一動,他的整個胸背部也隨之運動起來,加上這一階段的習拳者開始品味太極拳中“綿綿不斷”的東西了,打拳的自我感覺也好了起來。時間一長,他的胸背部幅度越來越大,而他自己常常陶醉在期間,自以為得到了太極拳的精髓。拳論所說的“過猶不及”講的就是這種現象。 糾正的方法: 1、木偶人打拳法 將自己用意念模仿成一只舞臺上的木偶,頭上、手上、腳上、身體腰胯部位均有幾個繩子吊拉著,腰胯部位一發動,其他部位象木偶般的跟著運動。寧拙勿巧。保證身體胸背部位的中正安舒。 2、重新回到師傅那兒,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學者,重頭開始學一遍拳架。 3、每一式單操動作,叫師兄弟按住你的雙手,看看能否順利的打拳。 糾正了“前赴后仰”的太極拳病之后,你便真正學會了什么叫“含胸拔背”。你的中丹田也開始運轉起來了。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3) “顧此失彼”的毛病,常常發生在太極拳的中級階段。那時,習練者的太極拳架已經中正安舒了,下丹田的勁路也順暢了,中丹田的氣血也開始能夠走動了。勁路也由緊變松,架子也由開始舒展開來。外人看他打拳,能夠感覺得到他的一些神韻來了。 一般的人,逐漸開始獨立行功走架,脫離師傅,慢慢修煉了。 這時,倘若沒有人及時提醒他“顧此失彼”的毛病,可能他的太極修為就此停頓下來。許多習練太極拳的十年不出門、或者幾十年也沒有多少修為,原因就在于此。許多大師級的太極拳師,也會犯同樣的毛病。而他們自己往往覺察不到。 許多習練太極拳的人,不敢與其他門派的人交手,多半是因為他的推手只能在同門內進行,一旦離開太極推手的規則,他們無所適從(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如今的太極推手比賽規則中,先要讓參賽者表演一套太極套路的真實原因)。 自己覺察不到“顧此失彼”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病不是形體上的毛病。中正安舒了,形體上還會有病嗎?! 毛病出在習練者的“意念”上。 因為在這一階段之前,他們過多的注意了自己的勁路與氣血,過多的注意了自己的身體語言。相對忽視了意念。 從來不知道“耳朵”在打拳中作用的人,就有這種太極拳病。 知道了病因,也就能夠對癥下藥了。 耳朵與眼睛在行功走架中的作用很重要。原則上有以下幾點分工: 1、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眼觀靜態的上下左右四面與運動過程中的“顧盼” 耳聽上述六路外,更重要的是背后“命門”、“神道”兩穴。 2、耳朵與眼睛配合運動中的手足“交替輪班” 3、耳朵“斂內”、眼睛“含外” 學會了眼睛與耳朵的作用,太極拳的修為自然上了一個層次。也就到了“太極出門”的時候了。當然,理真正的太極奧堂還遠呢!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4) 學會耳朵在行功走架中的運用,其實不算太難。眼睛的運用確實是一件頭疼的事。 太極拳高手聽勁,其實是聽你的眼神。你的眼神過了,對手便會乘機打你的回勁;你的眼神丟了,對手便會敷蓋你的勁源。你的眼神正了,對手會顧盼,你的眼神斜了,對手便能騰挪閃戰。之所以你的眼神常被對手所制,原因是,你的拳架中眼神的運用沒有掌握好!這種太極之病,我將它稱之為“神不守舍”。 翻開現有的任何一本太極拳書籍,對耳朵在拳架中的功用,只字不題。對眼神在拳架中的運用,無非有兩種觀點:其一,眼隨手移;其二,手隨眼轉。 其實,眼隨手移的結果,便會造成眼神的“丟”;手隨眼轉的結果,會造成眼神的“過”。大多太極拳師只講勁路上的“不丟不頂”、“不即不離”,其實,眼神上的“不丟不頂”、“不即不離”更為重要!因為勁路上的丟頂,可以用眼神來補救,而眼神上的丟頂,是無法彌補的了。拳論云:“勁斷意不斷”。眼神的過或不及就是意念的丟與頂,那是無法補救的。 我前些時日,就處于這種病狀之中。后來采用了下面的方法,如今還在努力之中。 在行功走架時,內斂眼神(眼睛內視至腦后),意念想象自己腦后對應眼球的兩點仿佛能夠看見東西,然后,將“腦后眼睛”的視線,沿自己的兩個耳廓方向朝前面籠罩。余光管住自己的手指與腳尖。臉部肌肉放松,略帶微笑。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5) 行功走架中,“一氣呵成”幾乎是一些拳師刻意的追求。他們還會將拳論中的“綿綿不斷”、“行功如抽絲”等等一大套理論來反駁你。如今的競賽套路的評判標準中好象就將“一氣呵成”作為一個評分值的。 在我看來,太極拳行功走架中的“綿綿不斷”并非指速度均勻的“一氣呵成”。而是應象浩浩長江一般,水流不斷,但洶涌澎湃,錯落有姿,動靜有常,時而涓涓、時而滔滔,有情有景。這樣的拳架,才會練就“輕靈靈、活潑潑”的太極來。 具體方法參見本欄中(六)大塊文章 (九)內家拳的魅力 《娥眉拳譜。心解》:"爾以丹田,我以涌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 談些對以上幾句口訣的看法,以答圓月彎刀兄。不知能否強差人意。 1、這幾句話,從語意上分析,應該是完整一體的一個流程。從我習練太極拳的角度理解,似乎揭示了內家功法的訓練過程。是一個從“整勁--氣血--意念--渾元(無極)”的過程。 2、從技擊角度分析,是破招。你用整勁,我用氣血引化;你用地心反饋力打我,我“一接四梢空”,用意念牽罩;你用意念敷罩,我整體一個渾元,在自然中找生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3、“爾以丹田,我以涌泉。”中的丹田我理解為“前有丹田,后有命門”的下丹田。也是太極拳論所云“命意源頭在腰隙”之所在。大凡練整勁者,每天注重的也是這一位置。說白了,就是斂胯、尾閭前翹、提肛所要求的,目的是讓盆骨擺正。命門是整勁的“中場發動機”(套用足球術語了,見笑)。整勁一旦發動,其勢不可擋。內家的魅力之一便是整勁了。 4、整勁一旦發動,唯一能夠破解的方式便是老拳譜所謂的“鐵牛沉海”。涌泉無疑是氣海的入口處。從現代語言來分析,就是用自己的氣血下沉涌泉,將對手的勁力化入地心。同時通過地球的反饋力還給對手。這便是太極拳所說的“借力打力”了。內家拳魅力之二就在于“借力”。 5、不讓對手發動整勁、不讓對手借用地心反饋力的唯一方法,便是用意念敷罩對手。意念的發動離不開四梢。許多內家拳描述的毛孔張開、頭發、汗毛根根如劍、身上四肢百骸如長眼睛云云,都是對大師們用意念敷罩時的情形。太極拳形象的描述為“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意念的發動威勢具來,對手難免有恐懼心理。一有恐懼,高手打的便是你剎那的感覺。內家魅力之三便是“用意”。 6、破解意念的唯一方法便是“用神”。神不能刻意“用”之。只有到了“神明”境界的人,“無為無不為”矣。那便是自然。“神明”的境界是內家拳習練者一生的目標。 (十)“拳不接手”解 《娥眉拳譜。心解》開卷明旨,云:“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為蛾眉。”可見,拳法的關鍵所在就此四字。 如何理解語意簡單,寓意深刻的四個字呢?本人想從太極拳角度談些看法。 A、解“字”: 1、拳:不是“拳頭”“直拳”“勾拳”的拳,而是“太極拳”“內家拳”的拳。指的不是作為招術的“拳”,而是一個體系,一種方法。我個人將它理解為“拳法”。 2、手:不是“對手”“拳手”的手,而是“一手一太極”“無形手”的手。指的不是整體的敵對一方,而是敵對一方的具體招數。 3、拳不接手:講的是作為一種奇特的拳法,其歸根要旨,必須明確,對敵時,你不要為對手的具體招數所迷惑。不要“以手打手”。不要“以招對招”。必須尋找更好的破招之法。 B、“拳不接手”的好的破招之術是什么呢? 太極拳將究的是“用中”、“打中”。 1、“中”是什么?對“中”的理解,每一門派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意見,所謂的“中”便是“百會--會陰--兩涌泉中心點”之間的連線。那是無形的,用意念能夠體會得到的東西。而且,一旦體會到了這一中線的存在,日久天長,這一中線會慢慢變粗、變長。最后,又能夠隨你的意念隨意變動,或細如游絲,或動若巨蟒。 2、如何“用中”、“打中”?每一門派也各有心得。形意習慣于“中如槍游”,八卦喜歡將對手的身軀作為自己的“中”,“玩中于五行掌間、走中于八卦步內”。 其實,娥眉拳譜里,已經將用中的內涵講的十分清晰了。“爾以丹田,我以涌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講的便是中線在“勁”、“氣”“意”“神”的控制下不同的表現形式。 與外家對手,許多太極拳手,往往看到對手速度與力量結合的“快手”,而無所適從。被對手眼花繚亂的著數所迷惑。吃虧是難免的了。不妨學學娥眉的“拳不接手”,我想會有所悟。 (十一)“意在形外”解 《娥眉拳譜。心解》“意在形外,其體自松,其氣自盈,其道自通,內勁通靈,玄妙自生。”一節,詳細分析了內家中“意”的用法。 大家都知道另一句口訣,叫“意守丹田”。不知是那一門的秘訣。我找遍太極拳論,都沒發現這句話。可是,一些太極拳師卻將它奉若至寶。最后一個個練得大腹便便。所以,我覺得從太極角度解釋“意在形外”十分必要。 A、有關“意” “意”的概念紛繁復雜,我們不想做無謂的論爭。只是為了將問題說明白,我還是簡單定義一下,純屬個人看法而已。我所指的“意”,是一個人,在肌體松靜狀態下,高度集中的內心活動。當然,這一內心活動,必須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對手的接觸產生交流。而此時的肢體也理應是松靜的。一旦僵硬,“意”便會中斷。而一旦“意”的中斷,便會被對手與以可乘之“機”。得機者,也容易得“勢”。 B、“意”的作用。 “用意念打人”,說的是一種境界,比較籠統,容易產生誤解。準確的說,意念的作用是為打擊對手尋找“機”會。高手之間,意念的騰拿閃戰,旨在讓對手產生“頂撞”、“丟躲”、“滯疑”。對手的上述表現,即便是極其微弱,高手也是“心如明鏡”。他期待的便是你內心一絲絲的微妙變化。高手也便在這一微妙之間,得他的“機”,發動他的“勢”,整他的形。 簡單的說,意念的作用是尋找“戰機”。 C、為何要“意在形外”? 1、倘若我們意守自己的丹田,對手只是感覺我們完整一氣,象一個大球。即便這個球很大、很渾厚,只要對手找到一個支點,球體自然會被移動。 2、倘若我們意守丹田,我們的意念就不會“輕靈靈、活潑潑”,我們的腳便會少了許些變化。 3、倘若我們的意念守著丹田,我們一旦發勁,只是由自身的身體內的勁力在意念的帶動下,向外傳導。這樣,待我們的勁路到達對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這時,一旦在發動前被對手聽住,容易被“蓋”,在發動中被對手察覺,容易被“敷”,在發動到自己手臂之前位置時,容易被“吞”,一旦到了手腕位置,容易被“對”。 D、“意”應在哪? 我個人體會,在推手中,將自己的意念分成幾個部分。其一,在頂,由頭頂百會無限向上張揚;其二,粘住對手的一手,隨對手勁路無限放遠;其三,空出一手,一方面防止對手的“肘、靠”,另一方面,一旦得“機”,可以立即造勢;其四,通過自己的眼睛與耳朵,將意念管住對手命門或其他“點”。 E、“意”的常用變化: 騰拿:以上幾方面的意念,在形體不動的情況下,相互之間串通一下,上下一拔、一沉、一張、一馳。 閃戰:以上幾方面意念,在形體不動的情況下,相互之間串通一下,左右一顧、一盼、一開、一合。 ———————————————————— 誠心告誡 這心法勿亂套 進入高級打法時會出問題的 首尾中正而意在外 你全身就呆滯了 按步就班一層層的漸進 別家的東西只能去參考 除非你想從頭來 現在認為合理 出問題時總在用時那一剎那間 悔之不及 讀人心法一遍 自家深究十遍 您的無名劍意神清靈 但轉換易生斷續凹凸 ———————————————————— hatsu說的有道理! 意在外,并非全然放出,而是在靜斂意氣之后,自然向外放長,太極拳的要求也是如此。我只是拿娥眉的瓶來盛太極的酒。 許多太極拳師往往提倡眼隨手走,我個人意見,只有益與養身,于拳術無益。 ———————————————————————————————————— 眼隨手走 手為形著 專注與檢驗己形 才能意到勁到 才能專主一方 才知己之一動無有不動 ... 此皆老生常談 —————————————————————— 禪宗心法本是拈花一笑,居士的11盞燈不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因為好多道理,同樣的字眼,練上身的人講出來的意思,和沒到這個層次的人理解的意思是大相徑庭的。 ———————————————————————— dhc18先生:你好! 汪先生是我奉化同鄉,有過面緣,也得到過他的指點。因為沒有師承關系,所以也說不好他的拳架或功夫。 我每見他行拳走架,精神內斂,耳朵卻領起全身精神,也曾向他老討教過。他說太極拳的神,在訓練時主要靠兩樣東西來達成的,一是眼睛。眼睛屬陽,理應內斂,方能陰陽相濟;一是耳朵,耳朵屬陰,理應外揚,才能動靜分明。我才知道耳朵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他的拳架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仔細品位他的眼睛與耳朵。 蛾眉拳譜 贊 歌 絕藝驚人俠士風,千年擊技古今同;勘開玄理樹新幟,悟透禪機棄舊功; 假身玉女虛是實,真諦蛾眉有非空;諸家應復昔時面,妙處自然在個中。 拳 志 祖師原為一道姑,后入佛門,是為道門修煉,佛門正果。 是時,師善擊技,喜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另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僻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曰蛾眉拳。后弟子至峨嵋山,偶諧其音,始稱峨嵋。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識,為汝志之,師本與世無爭,娛身可矣,御侮可矣,奚傳姓名,是以立規,以戒弟子:一曰不言師,二曰不與人較技,三曰不在人前演藝,此其意自明矣。 不言后師,前師永存,技而晦之,自可全身。 心解篇 陰陽易位,乾坤倒轉,玉女之拳。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為蛾眉。 爾以丹田,我以涌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 意在形外,其體自松,其氣自盈,其道自通,內勁通靈,玄妙自生。 意催筋節,每見拙形,人已先知,何堪交鋒。意摧形,其動必緩,其形必露。形追意,其勢必速,其力必透。是以意比形長,力透強梁;意比形短,打人不遠。氣沉腳根,入地三分,手近胸膛,意透脊梁,縱透七尺,亦比短強。 勁整者,意整,形整,力整之謂。力透者,意比形長之謂。內勁之旨,氣沉力整,意透是也。無柔,剛何以生,無剛柔何以用。 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心如處子,神淡淡而對敵。 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玉女挪蓮,形飄飄而迷離。 拔而站矣,沉而發矣,飄而走矣。上拔則虛靈頂勁之謂,下拔則松肩沉肘之謂,前后相拔則力貫指端之謂。遂成渾圓一氣。 低姿入地,力從根發,勁整而力聚;高姿飄然,機含萬變,泰然而處敵。 形斷意不斷,勢停意不停,敵何機可乘。爾須知:接手之拳,以萬對萬,不接手之拳,以一對萬。接手之拳,以防開打到為最;不接手之拳,以讓開打到為法。男子自是力強,莫與力敵;女子自是質弱,當以法取。 出必向神,彼何功可施;行必移魂,我何式可尋。 身形似箭,嘎然而止,步到手到者,必是周身之勁。意在形內,以意催力。先成步而后發拳者,定是一臂之力。步不至,招無功;面不過,手必空。此一臂長,一腳距之奧妙也,則步入我距必被我踢,而過我手,必被我擊矣。 讓隨之法,如影隨形,不接手而知敵意,唯此門徑。讓者,避其擊點而走之,視有卻無,近我則越長矣。逼者,過其守點而擊之,視無卻有,退我則越促矣。 爾擒我,是不欲我逃矣,然此時爾亦不欲逃矣,是爾擒我,等我擒爾耳,擊之可矣,又何懼哉。 故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玉女之拳,后發先至,以靜制動,內手之秘。 又須知: 輕描淡寫,煉神之法,自然中求真,蛾眉門徑,功成于不知,拳出于無意,功至化境。 神要靜,臨敵不能靜,有招也無用。 氣要穩,臨敵不能穩,出手也不狠。 心要狠,出手莫留情,留情必不贏。 機要準,見機莫遲疑,遲疑來不及。 月印千潭,只是一月;說破玄機,只是一理。識之者,謂其妙法橫生,無衣無縫,而五體投矣;不識之者,如讀天書,隔山打牛而責其狂妄,嗤之以鼻矣。是故告我弟子,識者寶之,不識者哂之,高山流水,陽春白雪,自不足怪也。 高山流水覓知音,一拓白云在深處。 神形說 意者內也,不可見之神也。形者外也,可見之身形也。欲得力整,先須形整;欲得形整,先須意整。是以習技之初步功夫,一曰調身,身松則神順;二曰調神,神順則形順;三曰調形,形順則力順。有此三順,則身自松,神自靈,形自順,力自整矣。是以欲求形似,先求意是,意是而形是,意非而形非。故曰:"莫嘆難,莫嘆難,勸爾從里往外練,不在外邊在內邊;內里通,一身輕,玄紗天機自然生。"此至言之謂也。是以此術也,由里及外之術也。意者內也,形者外也。先練意,后練力,先求松沉,后求柔活,再達剛強,以先天之靈意,導后天之拙力,由是意動形隨,力由內發,剛由內生矣,由是則柔而不軟剛而不僵矣。由此知之,意到形隨者,入門矣;意到形到者,可搏矣;意到形到,未知孰為先后者,則化矣,玄妙之機隨意而生矣。 剛柔說 柔者剛之本,剛者柔之用,若欲極剛必力極柔,剛柔相濟,蛾眉之本傳也。故與敵交手,未發手時,宜松柔靈活,不用一絲一毫之強勁,即松肩沉肘,虛領頂勁,外松內聚,飄然輕靈,若即若離,若假若真,寓隨時變化之機而以意示形。 發手時,則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處便從何處擊人),極剛極強(剎時間集全身之力于一拳,有雷霆萬鈞之力)。 故曰: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出手似閃電,發力如雷霆,靜如處女,動若脫兔,其蛾眉之謂也。 然世有以剛求剛而未能剛者,是未知若欲極剛必為極柔之道也。是以習技未達者,多形過于意;造詣較深者,則以意示形。形過于意,拳未發而形先動,騙則人知之,攻則人知之,退則欲收不止,進則欲罷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輕靈之有!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東打西,示退而進,若即若離,若假若真。當手者是處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觀者,若見放箭而未見開弓。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變化莫測,玄妙橫生,庶幾可隨必所欲矣。是以剛柔相濟之道,蛾眉之本傳也。 十字攻守秘訣 陣:出手一式站方圓,變化四方任周旋。 注:出手陣式,須利于實戰,便于攻防,能進能退,能內能讓,難人之進,利已之攻,攻守變化,皆可藏于一式之中,使敵無可窺我之變化,如太極之一極生兩儀,兩生四象,四象變化無窮者是也。其法:萬法歸一(常叫陣式),玉女挪蓮(常叫十字步)。 探:門戶不開用手探,宗法步法動中觀。 注:遇敵交手,未知敵之技藝若何,不可冒然而攻,宜以虛式引之,叫開門戶,牽動步勢,窺敵防我所出之宗法步法若何,然后相機而行,伺機而動可也。其法:龍女拂袖(即探手或引手),杏花出墻(單出墻或腳探)。 讓:手兇勢兇莫怕他,讓開一步自枉然。 注:敵我相攻,我身所在之位置,即為敵攻擊之目標也。敵若發手,無論何招式,無非欲擊我也。我遇敵攻來時,若讓開被攻擊之位置,則長無論何招何式,必落空矣,讓手之中,亦可窺敵之變化矣。其法:移身換影(分小讓,大讓,磨讓) 隨:能讓能隨是高手,如膠似漆緊相連。 注:能讓不能隨,是被動之守也。此打收手之法。彼來擊我,我即讓之,彼招發完時,其手必收,其勢必頓,我緊隨彼之收手跟而擊之者,即隨也。是以讓則避其銳氣,隨則擊其惰歸。其法:龍女戲珠(有隨前手,隨后手,上式隨三法)。 藏:若遇藏手莫相連,相連必挨暗中拳。 注:此暗中設伏之法。多以引手,頂手,讓手中用之。其法:藏手(引手藏低對腳,直射虎,倒身蹬三式。攔門拳,小讓,大讓,藏蘭花手三式)。 頂:你打我打先打你,欲動已動即動拳。 注:此后發先至,以靜制動之法。彼一欲動,或剛一出手,我未等彼之腳到,未等彼之手出,即發手擊之,后彼發手,先彼打到,擊敵于半式之中,則敵無論何招何式俱不能進矣。其法:玉女按蓮(分單頂一法,閃頂二法),玉女抽身(分撤步單頂,大頂二法),裙里腿(用反式,常叫低對腳),一面花(用反式,常叫攔門拳)。 逼:一式牽動莫停留,莫容起手進連環。 注:我頭手一出,敵若讓我,我頭手未發完,二手即連續擊之,使敵未有相隨之機,即逼也。其法:一面花(用正式),斜插一枝梅(用正式,常叫斜射虎),三步逼(分直,斜三法),倒踩蓮(用正式),玉女引路(即開路式),單插花(用正式)。 騙:故開門戶誘敵入,以假亂真玄中玄。 注:此欲左故右,欲上故下,欲遠故近,欲取故與之法也。式式必有假,真假必同時,須知真遇真時假,假遇假時真,誘編為至關,妙用存乎心,攻其必救,始為真騙。其法:指東打西(分上手,下手,單手三法),裙里腿(用正式,常叫三叫門),重摟腳(用正式)。單叫門,直射虎。 閃:此閃非比他人閃,入得門來始真傳。 陸海迎門三不顧,順風擺柳勢法全。 注:此讓開打到之法,彼來擊我,我于讓開被攻擊位置之同時,亦發手擊敵,與敵同時打到,則敵擊為虛,我擊為實,使敵未有還手之余地,其必不能逃矣。是為絕手。入了蛾眉門,你打我也打,正是此謂。其法:閉月羞花(即反磨,為斜插一枝梅之反式),沉魚落雁(即正磨,為玉女引路之反式。),杏花出墻(用反式,即倒身蹬),玉女問路(用反式,即磨踢)。 錯:錯了還錯原非錯,玄中更玄確是玄。 入化通神能于此,贏人只用半招拳。 注:拳不接手,一錯也;顛倒所用,次非其時,又錯也。有此錯中之錯,則真假無虞,探騙之術無益矣。磨以讓為法,錯以頂為始。廣言其錯,式式或錯,錯中之錯,切莫輕說,藏手與錯法,乃看家拳中看家拳,非入室弟子,未可輕傳,只傳其八法,已足其用矣。 看家十八法歌訣 十腳八手:十腳八手拜摩訶 六字真經:陳探讓隨藏帶錯 手采邊門:手采邊門要牢記 腳打中宮:腳打中宮猶可說 心無定意:心無定意情難審 行無定蹤:行無定蹤勢難摸 出乎自然:似無師出自然有 純乎性靈:如無身軀靈性多 能解此訣:嫡傳應識蓮花印 方為正宗:正宗須解認拳歌 十 腳 裙里腿,倒拖裙,斜插花,倒踩蓮,單出墻,穿心腳,玉女問路,燕子穿簾,龍女取珠,觀音轉蓮。 八 手 一面花,直射虎,觀音轉蓮,斜插一枝花,玉女按蓮,玉女抽身,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六 字 字 名 其法 陳 玉女挪蓮 心無定意,行無定蹤。似守非守,似攻非攻。 探 龍女拂袖 若即若離,若假若真。變幻莫測,幻手無形。 讓 移身換影 視則有之,動則走之。擊則空之,攻則無之。 隨 龍女戲珠 出手即讓,未收即隨,不打收手,方是真隨。 藏 藏 手 似讓非讓,似頂非頂。非讓亦讓,非頂亦頂。 錯 錯 手 攻非其時,顛倒所用,陰陽移位,乾坤倒行。 歌 訣 站式方圓,探讓互摻,頂隨相用,逼閃相連。 存乎一心,騙為至關,有勇有謀,變化無端。 空空空,中中中,練到空時方始中,勸君莫學有中有,瞎子點燈白費蠟。 爾來習武,遁入空門,不有中有,不空中空; 習到空時,始達妙音,須知禪機,亦是拳文。 師承十分古來無,能接七分即高徒,若得十分藝,三分須自積。 人站門戶莫輕進,四方變化奧妙深,動中取勝爾須記,不欲勝人方勝人。 雞登步,小拐打,肘底錘,倒翻花,斜來七星點,扯我靠身扎,入了蛾眉門,你打我也打。 劍 法 歌曰:蛾眉劍法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苦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 非同凡技欲歌舞,應是奇傳道數真;輸贏只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 其法:童子扣門,玉女抽身,黃鶯穿柳,燕子入林,紅線盜盒,避青入紅,移花接木,拂花掠影,龍女拂袖,紫竹入云,分花拂柳,素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 殘紅者,非言劍之殘者也,猶棋之殘局,一著即可定輸贏矣。 夫劍者,神之所至,精之所化,形之所名者也,知此者,當形神合一,劍我一體,射如蛟龍,抽若掠鴻,則敵自無懈可擊矣。兵器乃手之加長,用劍之心法,同于拳理,制敵之訣竅,與拳訣無異,直不因其有殊,略有不同耳,弟子當自悟之,簪法,槍法亦然。 槍 法 藏把門戶槍,打把攔門槍,刷桿叫門槍,破攔左攔路槍,破拿右攔路槍,滑桿對扎槍,外掛一步三槍,里掛倒步三槍,破中平進槍撤步點槍,破中平進槍正閃扎槍,破中平進槍反閃扎槍,通槍,過槍,大開門絞步鎖喉槍。 內功宗法述要 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得道者,得自然也。即知道為自然,欲得之乾,非以自然求之,將何益焉。諸法之修習,近道之階梯也,自然而然,天道之所宗,萬法之所歸也。是以采陰補陽,取坎填離,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有作有為,是為道門功法。 悟靈性為至上,置身軀與度外,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無欠無余,誠佛門之正果。 二。佛者,悟也,西方圣者之稱也。 既曰四大皆空,空門何以有門,既曰凡有所像,皆為虛妄,無像何以有像。此亦近道之階梯也,若見象執著,不悟本源,則不異雪捍面,刀切風,無底砂鍋化凍凌之輩也。須知萬法皆由心生,心生萬法皆生,心滅萬法皆滅,若論本業,皆屬無有,無心無像,我法俱空,道自通矣。 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臺上現如來,自知之矣。 三。著意固守,刻意導引,實乃后天模仿,行云流水,一任自然,方是先天修煉。 著意固守,刻意導引,猶出此圈中,入彼圈中,何時得以解脫。是內功導引之諸法,實縛身之繩索也,五百羅漢,豈能一面,三千揭諦,怎能一身。人各有異,而以一死法求之,能近道乎,不入歧途則怪乎矣。 然則內氣何以得之,則謂之曰:放下后天,先天自明,心不著像,大道自生。有欲觀竅,無欲觀妙。若問必欲守之,則守在何處。曰:一念欲動處,天地未形時。 四。行功須身密,意密,語密,若靜中有動,是為入竅,大禮參拜,需當認師,千姿百態,神佛助爾,赤身修煉,爾須勿拒,一任自然,是爾真諦,精華洗身,亦飲靈藥,見像歸真,應須自悟,去我合神,方是真修,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我法俱空,自見真如。 然六根清凈,勿須煉體,以靜歸靜,自現如來,其中奧妙乃須口授。 十二支閉血法歌訣 醫武穴名顛倒用,子午卯酉莫亂聽;若是人血有一頭,除非生死兩處中。 擊其華蓋騾馬倒,殞其日月性命傾;氣海隔日始見效,重樓即時定輸贏。 摘星墜月隨手到,陰陽缺明順手封;閉其上肢小通臂,定其下身大穴名; 掌劈承山堆玉樹,腳蹴內關醉臨風;太陽耳門不須論,天門地戶勢非輕; 袖箭手封心頭血,倒翻花摘腦后纓;非是仁人莫傳他,功不到時也莫名; 勢若緊時不須找,只在任督帶脈沖;此是神仙真妙訣,等閑不與誨朦朧。 -------------------------------- 二水居士特此說明:拳譜好象是清朝早年風格,上面的注解,我也不知出自哪位高人之手,先貼上,日后再向他老人家賠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