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引為驕傲的,還是虎丘塔。虎丘塔本名叫云巖寺塔,是一座純用磚砌的塔,共用磚130萬塊,由于已無塔剎,還高達47.4米。傳統說法是現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顯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59—961),但也有專家考證后認為此塔建造時間是在公元900年到976年之間,反正它就這樣斜著身子屹立千年而不倒,確是奇跡。 1953年時,虎丘塔差一點倒塌。那時虎丘景區里還有佛寺,一天晚上,塔發出很響的聲音,還有磚塊掉下,僧人將這一信息立即報告給了政府。蘇州請了著名古建專家劉敦楨教授等前來調查,發現塔頂層已穿,可見天光,風、雨可直接進入塔內。塔身也有了裂縫,而且傾斜還在繼續。結論是塔已病得不輕,需要立即搶修。慶幸的是虎丘塔竟然硬撐著身子拖了兩年,沒有趴下成一堆碎磚。修塔工程從1955年啟動,1956年完成(好像還有掃尾工作持續到次年)。當時的修塔,今天想來還是受限于技術水平和裝備條件,但也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了。塔外面每層用鋼筋扎三道箍,再外涂水泥,這修補的痕跡今天還可以清楚看到。塔里每層拉上十字交叉的鋼筋,還對塔裂縫縫里噴水泥砂漿,用這些辦法暫時保住了寶塔。 這次搶修,還在塔的二、三、四層的樓層窖穴中發現了一批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其中有越窯青瓷蓮花碗、楠木經箱、刺繡經帙、檀龕寶相和石函、經卷、經袱、錢幣和銅鏡等,為研究虎丘塔和五代、宋初的蘇州歷史,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資料。 最驚人的是,1957年蘇州文管會在整修虎丘塔第三層時,發現塔里裝有一石函及鐵函,在外部包裹的絲織品上,有用墨筆題寫的兩行字:“×××恩朗舍此袱衛(這個“衛”疑是“壹”字)枚,裹迦葉如來真身舍利寶塔”。同時,在石函四周還發現有銅佛四尊、檀香木雕佛像三尊、銅鏡三面、越窯青瓷蓮花碗一只。經專家鑒定,這些文物均是五代末期北宋初年之物。特別是越窯青瓷蓮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蓮花圖案組成,釉色滋潤,造型精美,猶如出水芙蓉,為青瓷中的極品,現已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7月25日,蘇州市文管會將舍利圣物移交給蘇州佛教界,蘇州市佛教界將舍利迎請至西園戒幢律寺供奉,供世人瞻仰,兩天內瞻仰的人數在2萬以上。7月27日早晨6點,在鐘鼓聲中,由200位佛教弟子護送,在樂隊、香花幡蓋的前引下,從西園寺恭送虎丘塔,從大門至塔下,都有數以千計的佛教信徒恭迎和頂禮,在盛大而隆重的宗教儀式中,舍利仍舊奉置塔內珍藏。《中阿含經》說:“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愿佛道,行梵行。”《雜譬喻經》、《法句譬喻經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均提到:“昔迦葉佛時”、“前世迦葉佛時”,可見迦葉佛在許多佛經中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師,是過去佛,或者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輩,因此在佛教中地位很高。蘇州發現迦葉佛舍利這一盛事,知道的人不多。其實,迦葉佛舍利在漢地佛寺很少有供奉的,因此是極為珍貴的圣物。但是當時蘇州相城區覺林講寺的宏覺法師撰文說,他在看明代傳燈法師所編撰的《天臺山方外志》中,有了新的發現。此書中收有《宋天臺般若新寺磚塔記》,根據此文,虎丘塔中收藏的并非宗門故老所傳的迦葉佛舍利,而是如來佛的真身舍利,是從天臺山傳來的。
但我在《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三冊的《法苑珠林》第四十卷中,看到這樣的記載:“隋文帝立佛舍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感瑞),(有)雍州仙游寺……蘇州虎丘山寺。”看來,虎丘塔中的佛舍利,是從隋朝時開始有的,而且流傳有序。至于為何在建隆二年(962)時說是伽葉佛舍利,我想這樣重大的事,絕對是當時大德高僧作過認真嚴密的調查后認定的,不然不會讓人隨便這樣寫的(至今西園寺普仁方丈主編的書中還是認為是迦葉佛舍利)。2012年4月,我將有關佛舍利資料交虎丘山風景區領導供他們參考,此時已在負責山塘街普福禪寺(即《紅樓夢》中葫蘆廟原型)的宏覺法師在電話中再次肯定塔中所藏的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因是佛門中如此重大事件,我等凡夫俗子無置喙之處,但蘇州擁有佛舍利圣物這一信息,還是值得重視的。不管是迦葉古佛還是如來佛的舍利,都是無上圣物、蘇州之寶。值此盛世,理當重現人世間,隆重供養,讓人生歡喜心、清涼心、慈悲心、菩提心,以助建和諧社會,豈不善哉! 再說虎丘塔經這樣搶修后,雖然一時不用擔心會崩裂或倒塌,但這樣一來,也增加了寶塔的自重,導致傾斜還在繼續。從1981年起至1986年,蘇州文保部門又組織力量對虎丘塔進行了第二次大修。工程結束后不久,我和修塔辦主任鳳光瑩先生有過關于此次修塔過程和體會的長談,由于鳳先生已過世多年,當時的筆記一時沒有找到。這里憑記憶將當時鳳先生的介紹,作一大概的回憶,權作談資,或有不準確地方,祈勿罪我。 1978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蘇州文物部門決定對云巖寺塔實施加固地基、補做基礎、修繕塔體、復建塔座工程。工程從1981年12月開始,竣工于1986年8月。當時人建造虎丘塔,這樣大的工程,居然并沒有做什么地基,只是很簡單地挖了淺溝,砌了幾層磚就往上建了。而且塔是建在山頂的西北坡上的,下面有許多石塊,經過千馀年的風霜雪雨,石塊間有許多空隙或者說很大的空洞。 這塔是由幾個磚墩構成的,也就是先造了塔墩,寶塔就像是幾根柱子組成那樣,然后每層造磚木的“平座”,也即塔層。中間為塔心室,然后是一圈圍廊,最外就是塔的外壁了。塔從平面來看,呈八角形,共七層。一層層縮小,慢慢往上收,但不知為何,塔的第六層比第五層會高出20厘米,一時無法解釋原因。塔有磚砌出來的藻井和斗拱,還有彩繪,非常精美。 當時古人造此塔時砌磚,用的是黃泥漿。千年以后,這些黃泥已無粘性,而在受風受雨較多的寶塔西北面,許多塔磚已經酥了。掏出來后,看上去還是個磚形,但輕輕一碰就酥碎了。 最有意思的是,在塔造到大約三層時,工匠們就已發現塔在傾斜,到了七八層時,可以清楚看到工匠們已對寶塔糾偏。后來在明崇禎年間,又作過大修,在寶塔的第七層,將塔層略向東南“扳”過來一點。這樣從塔的東面向西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塔呈香蕉形。 假如從塔的頂部中心點即塔尖一根直線到塔的底層,傾斜已達2.34米,塔身傾斜度為2.48度。塔的斜度,讓人又驕傲又擔心。 所以這次搶修,就針對虎丘塔的根本性問題,首先以加固塔基和基礎為主。先是在塔底外圍2—2.8米處,用靜力打樁機共打了44個深坑,直至巖石層;再在坑里構筑混凝土殼體基礎,就好像圍繞塔的基底打了一排像圍墻一樣的水泥樁;在塔底灌進水泥作底,托住了寶塔,就像寶塔“墩”在一只反扣過來的碗的“碗底砣”上;再換掉了塔體上一小部分徒有其外表而實際上已酥碎如粉的磚。總之,搶修人員用多種辦法從根本上消除塔體沉降和傾斜的威脅。 記得當時鳳先生強調說,搶修虎丘塔只能說是讓它延年益壽,不能說永遠不倒。而從20多年的觀測來看,塔體穩定,傾斜和沉降的變化都降到了極小的范圍,虎丘塔延年益壽有望。 現在,虎丘塔被譽為中國最斜的古塔、中國第一斜塔,人們來到虎丘,都會到塔下走走,那種蒼古的感覺特別好。 |
|
來自: 蘇迷 > 《云巖寺塔(虎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