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導入技巧初探課堂導入即教師采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端好了,就能使學生有個良好的心理定勢,激發其求知欲,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完成預期目的;頭開得不好,則給學生沉重的壓抑,這反饋給教師,則越上越無興,再傳達給學生,則使其越來越低落,以此惡性循環,導致整堂課的失敗。 要使課的開端美妙,作為教師來說,除了消化教材,建構教材外,首先應重視一“情”字。古人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故課前應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感情調動、情感積累。或興奮、或喜悅、或悲傷、或抑郁,使自己本身為情所感,為情所動,真正進入課文角色,并將情感納入課文所要求的情感量度上。只有這樣才能以自己的肺腑“情”去撥動學生之“情”,使他們一開始就被教師的“情”所打動,被教師的“情”所吸引,產生強烈的求知內動力。 有了決堤之情,開講的時候,教師就應在激情的支配下,用生動親切的語言進行懸念設置,或描繪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人、事、物,或演示一幅精美的圖片,或播放一段動聽的音樂等,從而創造一個極富吸引力的情景,使學生萬念歸一,一下子納入教育所希望達到的“憤”、“悱”狀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開講的藝術”。 常言道:好戲看開頭。導語如同戲的序幕,序幕一拉開,就讓學生進入了某種氣氛或情趣中,從而有助于新課的學習。好的開頭,應如高手對弈,第一著就能為全局的勝利鋪墊基礎,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妙。 教師決不能小看導語。短短的幾句開場白,可以扣住學生的心弦,把學生帶入理想的情境,為新課學習作好精神上的準備。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一堂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能否在一開始上課便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轉移到課堂上,并使其處于積極狀態,是上好這堂課的首要問題。筆者近年來在課堂導入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現就課堂導入這一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順口溜導入法 這種類型的語言,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很能吸引學生。有一次,上語文課了,許多學生還在低頭抄寫英語單詞(因為下午就是英語單詞比賽)。我于是慢條斯理、一字一頓地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好語數外,革命前程更遠大。學生聽了我說的順口溜之后,感到很有趣,紛紛把目光投向老師。于是我再把話題引到注意學習方法上來,學生覺得老師講得有道理,都悄悄地收起了英語本。 朗誦導入法 這種類型,簡單易行,而且效果也很好。韻味十足的詩文、含義深刻的名言、充滿情趣的諺語、學生喜愛的歌曲等,都是很好的“開場白”。如在教《最后一次講演》時,上課伊始,我朗誦了北島的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頓時浸染了整個教室,一下子調整了學生的思維。 敘述故事導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節,青少年學生比較愛聽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本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對于那些故事性強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師可以先講述課文中的一些情節或與作者、作品有關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課。如《斑羚飛渡》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同學們:先聽老師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發生了一場大火,火勢很猛,一大群螞蟻被大火團團圍住,情況十分危急,眼看他們就要被大火吞沒。這時在一只大螞蟻的示意下它們迅速地聚攏在一起,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成了一個大球。大球快速滾出了火勢的包圍,大火燒死了不少螞蟻,但一部分螞蟻因此得以存活。 故事講完之后,學生暢談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感受進行引導。 同學們,在這生死關頭,小小螞蟻這種犧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舉動深深震撼著我們每個人的心。今天,我們將來看看沈石溪筆下溫順可愛的斑羚經歷的那令人觸目驚心的悲壯的一幕。 這個故事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設置懸念導入法 借鑒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術,其奧妙就在于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講,吸引聽眾非聽完不能滿足心愿這個要害處。說穿了,就是善于設置懸念,緊緊吸引聽者的注意力。這種技巧運用于新課的導入之中,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也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欲望,而一經造成這種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這種導入法,也很適用于通訊報道、報告文學、小說、戲曲等課文。總的來說,設置的懸念要做到三個字,即“精”、“新”、“奇”,一下擊中學生的興奮點,促使構成學習掌握知識的意圖。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要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思,留有無窮余味,能引人入勝。 激發情緒導入法 記得高楓在《大中國》中這樣唱道:“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是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黃子孫。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滾滾東去的黃河浪濤見證了古老中國的興衰榮辱,黃河澎湃的驚濤,恢弘的氣勢和那奔騰不息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為之拼搏奮斗。在抗日戰爭那段血雨腥風、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邁的黃河贊歌傳遍了大江南北,激勵了眾多愛國志士保家衛國的萬丈豪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豪邁的黃河贊歌―――《黃河頌》。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充滿激情的開頭,激發學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鄧稼先》同學們:在生物界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一條規律;在人類社會中,鄧小平同志說過:“落后就要挨打?!敝腥A民族近百年的恥辱史,告訴我們國防實力的強弱決定國家的地位,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使帝國主義絕不敢胡作非為。今天的和平是來之不易的,無數優秀的科學家為了祖國奉獻了他們的一切,才贏得我們今天的幸福。我們在安享生活的同時,能忘了為之貢獻青春的人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兩彈元勛”鄧稼先。 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此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激情的樂曲,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圖示、圖片導入法 又叫直觀導入法,語文掛圖,尤其是電化教育手段的輸入,這為導入新課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和前景。比如幻燈片、錄像片等的運用,形、聲、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穎形象,會使課堂教學的氣氛輕松愉快,增強學習知識的吸引力。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學生特別喜聞樂見的形式。雖然現成片子還不可能系統會齊。但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設法自制、自錄一些,還是可行的。 如《偉大的悲劇》:同學們,請看大屏幕上三幅圖片(課件)。 這是1986年1月28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時的情景,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這是2002年北大科考隊和登山隊攀登希夏邦馬峰時的照片,隊員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難。 這是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即將返回地面前夕解體時的照片,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在人類科學探險的道路上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太多太多了,人類科學探險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這一切從未阻止過人類繼續探索的腳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的——《偉大的悲劇》 設計意圖:三幅科學探索悲劇圖片,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思維。 教師所用的圖片,屬模象直觀手段;教師對圖片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屬語言直觀手段。運用多種直觀手段,即可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給學生留下清晰的表象,為學生感知、理解知識創造了條件,又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欲揚先抑導入法 在講授《七根火柴》時,一位老師這樣開頭:“小小的火柴,我們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過了,幾分錢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掛齒。然而,你們可曾想到:在艱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紅軍行經荒無人煙的草地時,就是這七根火柴,散發了多少熱,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作者緊緊扣住火柴,描述了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壯贊歌!” 這樣的導語,通過先抑后揚,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能誘發學生去思考問題,又能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處的主體地位。 成語、詩句導入法 在講授《黔之驢》時,教師說道:“現在,請同學們先拿出詞典,查一個成語,看誰最早答出(板書:黔驢之技)?!焙芸?,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答道:“比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教師又問:“那么,這個成語出自何處呢?”教師于是說:“請同學們翻開課本(板書:《黔之驢》,這里面便講了它的出處!” 又如教學《蘇州園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家陳從國曾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天下”足見蘇州園林之美?!吧嫌刑焯?,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下面讓我們去蘇州園林瀏覽一番一起來感受蘇州的園林之美。 使成語、詩句導入法,既可促使學生動手、動口、動心,又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 猜謎語導入法 如:學習《竹影》導語:未出土時便有節,待到凌云尚虛心——竹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 你觀察過竹影嗎?有什么感想? 設計這一導語,是按照情意原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從生活走進誅堂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本文的熱情,可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遷移導入法 結合以前學過的、內容相關的課文導入新課,能使學生將知識系統起來,加深理解,增加記憶。如我在教學《藤野先生》時的導語: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眳s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么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 為什么在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 這樣的導語,運用了比較分析法,聯系舊課,提示新課。這種比較,有利于學生明白兩課知識相同之所在,從“溫故”出發,激起學生對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師所選的比較的各個側面,揭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學生閱讀課文,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聯想導入法 即提出與新課有關的事情、有關的知識,引起學生回憶,加以聯想,來啟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方法。如講《海底世界》之始用這樣一段導語:“提到大海,同學們都會聯想到蔚藍色的海水,一望無際的海面,還有那點點白帆、群群海鷗。然而說到海底,同學們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海底世界》一文,將會獲得更加鮮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边@樣用人們對海面熟悉,而對海底較為鮮知的談話導入新課,使學生先聯想到大海,進而激發學生探知海底世界奧秘的興趣。 渲染導入法 這是一種運用形象生動、情感激昂的語言開講,創造適宜的環境氣氛、引發學生相應的感情、進而吸引學生的方法。在教學《最后一次演講》一文我設置的導語: 同學們,你們聽過《七子之歌》嗎?哪位同學能說說這首歌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嗎?這首詞的作者是偉大的愛國者聞一多先生。今天我們就隨臧克家先生一起走近聞一多,去了解作為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的聞一多的言和行,去瞻仰聞一多先生的光輝形象。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好的導入方式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未開臺先叫座。這一情境導入和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直接入題,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大多數學生應聽過《七子之歌》,因此分析歌詞中所流露的希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不是難點,可能知道詞作者的學生相對少一點,應該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 提高教學效果關鍵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項目;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教師在課堂導入這第一環節便贏得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熱情和興趣,他們便獲得了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 不管怎樣的“開場白”,怎樣的語言藝術,都必須以正確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抓準學生的心理。只有這樣,語文課堂導入藝術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無比的威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