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恩祥善用下法經驗中國中醫(yī)藥報 2009年7月13日 □ 王辛秋 陳燕 中日友好醫(yī)院 晁恩祥教授為中日友好醫(yī)院中醫(yī)內科首席專家,從醫(yī)50余載,對內科疑難病、肺系病、脾胃病等的治療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對肺系疾病的治療更具獨到之處。筆者隨師學習,雖時間尚短,但于點滴汲取之中,受益匪淺,現(xiàn)擷取其善用下法經驗之一二,介紹如下。 “方”從“法”出 晁師注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進行病證資料收集,并進行八綱分析,確立證候,而后據(jù)證立法,遣藥處方,細探其病機,法從證候而立,處方先立法,而后方藥自出。 筆者隨師會診一男性患者,90余歲,西醫(yī)診斷為認知功能障礙,經西藥調治,患者已無狂躁,但見晝夜交錯,夜臥不寐,夜多驚恐夢,大便干結,舌尖紅少津,苔白,脈弦。筆者心中暗自辨上述諸癥,不得要領。晁師辨為老年患者“氣陰兩虛,心神失養(yǎng),神志不安,兼見腸燥氣滯”之證,故立以“養(yǎng)陰益氣、養(yǎng)心安神,鎮(zhèn)驚通便”之法,方以麥冬、五味子、太子參、制首烏益氣養(yǎng)陰,炒棗仁、遠志、合歡花養(yǎng)心安神治本,又以生龍牡、珍珠母重鎮(zhèn)之品潛陽安神,石菖蒲寧神開竅治標;患者大便干,《素問·逆調論》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氣滯滿脹不除亦會致夜寐不安,故以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大黃、厚樸瀉下除滿,亦達主證次證兼治之功。全方補益治本,重鎮(zhèn)治標,兼顧大便不通,使積滯除,氣機調暢,而奏養(yǎng)心安神,鎮(zhèn)驚通便之效。晁師診治過程中謹守病機,辨證論治體現(xiàn)于每一環(huán)節(jié),病機明確,治法即立,方藥躍然而出,運用自如。 辨證論治實為中醫(yī)之根本,而真正在臨床得以體現(xiàn)并獲得良好臨床療效,卻非一朝一夕之功。臨證之時,病機未清,立法不明,就茫然處方,實難奏效。而臨床所見之病,往往寒熱并見,虛實并存,氣血同病,陰陽并虛,而辨證的要點亦非明顯確鑿。這就考驗一個醫(yī)生的臨床感悟,臨床的積累實為關鍵,也應有晁師所說“醫(yī)生要善思悟”在里面,對每一個病人要“認真思悟、考慮,認真揣摩,反復推敲,回顧自己的經驗,所學的知識,認真對待解決臨床問題”,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悟性。中醫(yī)醫(yī)理精深,需要孜孜不倦地學習,點滴積累驗證,方可領略其一二。晁師認為古人的理論均來源于實踐,都是一生行走于病人之間觀察所得。因而在臨床實踐中去體會中醫(yī)理論的精準確,才是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的有效方法。 獨有心法 晁師臨床選方用藥自有心法,藥味不多,卻諸癥兼顧,并尤擅將中醫(yī)理論聯(lián)系臨床實際,每奏良效。 晁師對諸承氣運用自如,辨證準確,通下并不傷其正,邪去則正氣自復。其臨證治療肺系疾病,尤其重視肺與大腸相表里之理論在臨床的具體應用。筆者隨師會診一肺間質纖維化合并感染患者,咳嗽、喘憋,不能平臥,不能轉側,動則喘甚,大便7日未行。晁師辨以肺氣失宣,痰濁內阻,腑實內結,治以宣肺平喘,止咳化痰,瀉下通便。方以止咳化痰平喘藥為主,輔以調胃承氣湯之意,藥用生大黃5克,玄明粉3克(分沖),甘草10克。5日后再次會診,患者咳嗽明顯減輕,喘憋緩解,已可轉側,大便每日1行。 晁師認為中醫(yī)對急癥的治療亦有優(yōu)勢,尤其對腹?jié)M燥實的患者,攻下劑運用得當,每奏意想不到之效。臨證治療患者某,女性,65歲,結腸癌術后4年,主因大便不利10天來診。10天前受涼后出現(xiàn)上腹部脹滿,繼則大便不利,每日解極少量大便,脘腹脹滿明顯,排氣少,來診前2天急診考慮為不完全性腸梗阻,夜間腹中脹痛明顯,舌紅苔黃略膩,脈弦。晁師首診辨為便秘(腹中燥結,氣滯血瘀證),治以攻下通便,理氣活血,佐以潤腸,方以大承氣湯之意,藥用厚樸10克,枳實10克,大黃6克,元明粉2克(分沖),佐以理氣活血之丹參10克,川芎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當歸10克,火麻仁25克,甘草10克。3劑,水煎服。服上方3劑后腹部脹滿有緩解,排便量稍增,呃逆多,每天進食2~3兩,大便2~3次/天,夜間腹部脹痛緩解,舌紅苔白略膩,脈弦。繼以小承氣湯(厚樸10克,枳實10克,大黃5克)之意,佐以健脾理氣化濕,潤腸通便之品,7劑水煎服。三診時腹部脹滿已明顯緩解。 晁師認為,承氣湯之運用當遵柯琴所云“諸病皆因于氣,穢物之不去,由于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因以承氣名湯”。亦當依吳昆《醫(yī)方考》所曰:“傷寒陽邪入里,痞、滿、燥、實、堅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調味承氣湯不用枳、樸者,以其不作痞滿,用之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也;小承氣湯不用芒硝者,以其實而未堅,用之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此則上中下二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樸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jié)M,芒硝咸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大承氣湯臨床應用雖當以“痞、滿、燥、實”四癥為主,但不當拘泥于此,臨床所見病人往往非此典型表現(xiàn)。上例患者,病史達10余天,不急下攻其實,恐生他變,而調胃承氣、小承氣湯難奏其效。但因非典型大承氣湯證,因而在臨床應用中取其方義,在藥量上加以調整,使攻之而不至于峻烈,并詳察病程,詳審病機,而兼顧病證形成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如氣滯、血瘀、血虛、腸道失養(yǎng)等。首方取效,守方恐傷其正,轉而以小承氣湯之意,緩下為主,仍取大黃瀉下熱結治其標,但用量減少,并非拘于原方之意,而氣滯乃標本并見之證,因而理氣之厚樸、枳實用量為大。因而晁師認為臨床運用重在靈活,師古而不泥于古乃取效的關鍵。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醫(yī)驗案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