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陽虛體質防暑七注意
中國人體質分為9種類型,分別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與特稟質。在陽虛體質中,20-40歲的女性占70%的比例。女性陽虛者的癥狀:陽虛一般表現為嗜睡、畏寒、面色恍白,不想喝水,易腹瀉腹痛,尿頻。陽虛女性在夏天要注意不可過度防暑?! £柼撡|女
……
|
膝蓋涼是陽虛 雙腳3種情況預示疾病
雙腿冒涼氣:腎陽虛 如果你生活中經常感到腰酸背痛,沒干什么活就覺得累,雙腿浮腫、冒涼氣,四肢發冷,尿少而清;女性月經總是后推,量少,經常小腹脹痛或經血塊多色暗等,都要引起注意,這是典型的陽虛癥狀。尤其是腰以下,按了凹陷不起,甚至覺得腹部脹痛更要小心?! 〈朔N情況,改掉
……
|
冬季陽虛進補禁忌
陽虛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全身怕冷,少氣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舌苔潤滑,脈微細、沉遲無力等。又稱為虛寒體質。這類人群在在服用補益身體的食品和飲食調補方面有以下禁忌。一,忌濫用溫補腎陽的食品。如服用鹿鞭、牛鞭、羊肉等藥物時,應注意觀察有無虛火的病理現
……
|
冬季陽虛者養生
所謂陽虛,是指機體陽氣不足,機能減退或衰退,反應低下,代謝熱量不足的一種體能狀態。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陽氣虛為主,其臨床表現常出現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喜熱飲食,飲食生冷則易腹痛腹瀉,小便清長,等。那冬季陽虛體質的人如何養生呢?1、藥物保健補陽的中藥很多,
……
|
六味地黃丸不能“瞎吃” 不適用于腎陽虛者
很多人都是自己在藥店購買六味地黃丸作為家庭補品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綜合科主任高榮林認為,六味地黃丸不能“瞎吃”,因為它有著非常明確的適應證,需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體質進行調整和搭配,才能獲得最好效果。 六味地黃丸主要適合于腎陰虛或者是肝腎陰虛,中醫認為肝腎
……
|
陽虛體質的養生保健法
所謂陽虛,是指機體陽氣不足,即俗稱“火力不足”,機能減退或衰退,反應低下,代謝熱量不足的一種體能狀態。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陽氣虛為主,其臨床表現常出現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喜熱飲食,飲食生冷則易腹痛腹瀉,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體胖嫩,舌
……
|
陽虛忌食物品
陽虛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鴨肉 性涼之物,易傷人之陽氣。《飲食須知》曾說:“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凡陽虛脾弱,……皆忌之?!币虼?,陽氣虛弱體質之人,尤其是脾腎陽虛者,法當忌食。
兔肉 性涼,能涼血,易損陽氣。正如清代食醫王
……
|
陽虛
【陽虛】指陽氣不足。臨床表現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溫,容易出汗,大便稀爛,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無味,舌質淡,苔白潤,脈虛弱等。(按:[白光] 為一個字)
……
|
陽虛陰盛
【陽虛陰盛】陽虛,指腎陽虛。陰盛,指陰寒內盛。由於腎陽虛,不能溫養臟腑,以致臟腑功能低下,出現陰寒的病狀,如怕寒、肢冷、下利、水腫,脈沈微等。
……
|
陽虛水腫
【陽虛水腫】是指慢性水腫的病理而言。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排泄,如脾腎陽虛,水液運化與排泄功能減弱,則水濕泛濫,溢於肌膚,形成水腫。証見全身浮腫,尤其腰以下更明顯,小便短少,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脈沈細等。
……
|
陽虛發熱
【陽虛發熱】 指人體生理機能低下,特別是脾胃虛弱,陽氣外越,屬內傷發熱的一種病理變化。主要癥狀為身熱自汗、惡風、身倦懶言、納呆、發熱多見於上午、脈細弱或浮大無力等。 指陰寒內盛,虛陽格拒於外所出現的浮熱。主要癥狀為微
……
|
陽虛則外寒
【陽虛則外寒】語出《素問.調經論》。陽虛,指氣虛或命火不足,臟腑功能減弱 ,尤以脾腎陽虛不能運化精微,吸收營養,以溫養臟腑,因而熱能 不足,衛氣不固,影響末梢循環,發生外寒的病癥。臨床表現為面 色[白光]白、畏寒、肢冷
……
|
脾陽虛
【脾陽虛】即脾胃虛寒。主要癥狀有胃脘冷痛、腹脹滿、呃逆、嘔吐、食少、便溏 或久瀉久痢、倦怠、尿少、浮腫、消瘦、舌淡苔白、脈虛緩。多見于胃 十二指揚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腫、白帶等。
……
|
腎陽虛
【腎陽虛】腎主一身陽氣,腎陽衰微,則一身之陽氣皆虛,故腎陽亦稱“元陽”, 是命門火的體現。一般的虛弱,稱為腎陽虛,是命火不足所致,主要癥 狀有身寒,怕冷,腰酸,滑精,陽痿,夜尿頻多等。如虛弱的程度較嚴 重,稱為“腎陽
……
|
心陽虛
【心陽虛】即“心陽不振”。是心氣虛的重癥。除了心氣虛的癥狀外,還有四肢厥 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室昏迷不醒,脈微欲絕。多見于心力衰竭或 休克等病癥。
……
|
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如何辨治
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如何辨治? 證候表現:黎明泄瀉,腸鳴臍痛,瀉后痛減,大便稀薄,混雜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疲乏無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舌體胖、多有齒印,脈沉細無力。分析:病久漸虛,脾病損腎,則見脾腎陽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
……
|
怎樣辨治脾腎陽虛型慢性腸炎
怎樣辨治脾腎陽虛型慢性腸炎? 癥狀: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分析: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見臍腹作痛,腸鳴而瀉,瀉后自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均屬脾腎陽虛不足之征象。
……
|
中醫對紅細胞膜先天異常所致溶血癥脾胃陽虛型
中醫對紅細胞膜先天異常所致溶血癥脾胃陽虛型是如何辨證施治的? 中醫對紅細胞膜先天異常所致溶血癥脾胃陽虛型具體的辨證施治為:癥狀:食少體倦,面色白光白,唇甲色淡,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腹部冷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或有腹內結塊,舌質淡,體胖,苔白,脈沉細。病機:脾腎陽虛,則機
……
|
有哪些中成藥治療腎陽虛型陽痿
有哪些中成藥治療腎陽虛型陽痿? 治療腎陽虛型陽痿的中成藥較多,常用的有:(1)延齡長春膠囊 藥物組成:生曬參、鹿茸(去毛)、鹿睪丸、狗腎、狗睪丸、淫羊藿、鐘乳石、蛇床子、海馬、大海米、蛤蚧、山萸肉、熟地黃、黃精、首烏、龜板膠等。具有溫腎壯陽功效,多用于治療陽痿、早衰。(2)海
……
|
如何治療腎陰虛及腎陽虛頭痛
如何治療腎陰虛及腎陽虛頭痛? 腎陰虛頭痛者常頭痛而且感到空虛感,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遺精帶下;舌紅苔少,脈弦細無力。治法:滋補腎陰,通絡止痛。方藥:大補元煎加減。熟地18克,山藥2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8克,杜仲25克,川斷25克,牛膝20克,女貞子 15克,首烏18克。針灸
……
|
別把陽痿當陽虛
陽痿是男性生殖系統常見的疾患之一。一些陽痿患者道聽途說,或望文生義地認為陽痿都是“腎虧”、“陽虛”,于是自行服用補腎壯陽的中成藥。服后有些患者可取得一定效果,有些則不那么見效,有些病情反而加重。這是為什么呢? 陽痿的病因較為復雜,最常見的有身體虛弱,生殖系統感染和情緒
……
|
何謂肺陽虛證?
肺陽虛證,又稱肺氣虛寒證。是指肺陽不足,氣虛衛外不固而出現的證候。多由內傷久咳、久哮、肺氣耗損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吐涎沫,質清稀而量多,短氣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不渴,舌質淡胖,苔白滑潤,脈遲緩或遲弦。
肺陽虛證如見于肺痿病中,其臨床表現以吐涎沫,
……
|
什么叫脾陽虛感冒?
感冒病之脾陽虛證,是指素體脾陽不足,健運失常,復感風寒所致的本虛標實感冒病證。多由勞倦內傷,飲食不節,憂思不解,損傷脾陽,感受外邪而致。臨證以畏寒發熱,鼻塞流涕,腹脹便溏等為主要癥狀。 ……
|
如何診斷脾陽虛感冒?
素體脾陽不足系指幼年脾胃氣虛,漸至脾陽不振;或成年之后,過度勞累,或飲食失度,均可損傷脾陽;或郁思傷肝,脾陽困頓。脾居中州,灌輸四旁,其精氣先輸于肺。今脾陽虛弱,外不能營養四末,上不能充養肺氣,致使衛外陽氣不足,腠理失密,風寒外襲,發為本證。由于素體陽虛,加之正邪交爭,
……
|
脾陽虛感冒怎樣與類似證候鑒別?
感冒的脾陽虛證應與腎陽虛證、脾氣虛證鑒別。
(1)腎陽虛證與脾陽虛證 感冒病之腎陽虛證與脾陽虛證,都是在陽虛體質的基礎上感受外邪后出現的陽虛外感證。陽虛失護,是易受風寒的內因,臟腑陽氣不足與衛陽失于溫煦,導致通體出現寒象,如四肢不溫,畏寒便稀,脈浮無力,舌體胖嫩,及感受風寒
……
|
脾陽虛感冒的治法與主治方劑有哪些?
感冒病脾陽虛證應治以溫運脾陽,疏風散寒。
主治方劑選用如下:
(1)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由小建中湯加黃芪組成。小建中湯即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桂枝湯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溫陽祛風。飴糖合桂枝,甘溫相得,溫中補虛。飴糖、甘草合芍藥,甘苦相須,和里緩急。黃芪,補氣固表,抵御外邪
……
|
脾陽虛感冒辨證論治要點是什么?
前人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之訓。陽虛外感,特別是臟腑陽氣虛弱的外感,治表治里或表里兼顧,要權衡表里輕重而施。仲景有傷寒下后表里緩急先后治法的遺則。大凡外證未除,里證虛寒嚴重的,當先救里后解表;若里和表未解者,則急當救表。而表里證均不甚急者,可解表救里兼施。 ……
|
脾陽虛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藥?
脾陽虛感冒常用中成藥有:
(1)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增入附子,即附子理中丸。附子、大辛大熱之品,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于脾陽虛之甚者,非此莫為。服用時以生姜、蔥白煎湯送服,就可以起到外散風寒,內溫脾陽的作用。
(2)黃芪建中丸 即黃芪建中湯的新型制劑。
……
|
脾陽虛感冒有哪些飲食療法?
脾陽虛感冒常用飲食方法有:
(1)蔥白生姜羊肉湯 蔥白15克,生姜15克,羊肉150~200克,橘皮6克,吳茱萸3克,白胡椒粉適量。
將蔥白、生姜、羊肉等一同放入砂鍋內煮,等肉熟后,吃肉喝湯,服后微汗,每日1次。
羊肉溫中補虛,扶助正氣。蔥白、生姜能祛風散寒。吳茱萸、胡椒粉溫中散寒。橘
……
|
脾陽虛感冒有哪些其他療法?
脾陽虛感冒常用其他療法有:
(1)針灸療法
取穴:風池、大椎、列缺、迎香、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
手法:風池、大椎、列缺、迎香用瀉法。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用補法,加灸。
(2)按摩療法
用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發際至頭維、太陽,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魚腰、太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