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作者是___ B __ A.王 維 B.孟浩然 C.杜 甫 D.崔 顥 2.詩中的“涵虛”的含義是__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__,“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描繪出了洞庭湖_浩淼的水勢,一望無垠的湖水與天空渾然一體_的景象。 3.“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運用比喻,表現了自己有愧于圣明之世,希望得到張丞相的引薦 之意。 4.下列對詩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_ D _ A.“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對仗工整,語言凝煉質樸,氣象宏大,以動態展示洞庭湖水氣勢和力量。 B.“欲濟無舟楫”運用比喻,寫出了自己無人引薦,不能出仕的心情。 C.詩歌后四句主要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 D.“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寫出詩人淡泊之志,隱逸之情。 5.下列對作品理解錯誤的一項是_D_ A.這是一首向高官展示自己的才華志向以求得到推薦的詩作。 B.詩歌的前四句描寫了洞庭湖的雄偉景象。 C. 詩歌的后四句主要表達作者的政治抱負。 D.全詩的精華是后四句,它使得本詩廣為流傳。
(二)登 高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這首詩選自_《望岳》_,作者是_唐_朝詩人__杜甫__。 2.詩中的“岱宗”是指_泰山_。“決眥”的意思是_極力張大眼睛_, “凌絕頂”的“凌”意思是_登上_。 3.“齊魯青未了”一句寫出了泰山__青翠綿延,一望無際的景色。__ 4.“造化鐘神秀”應解釋為__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到這里。__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了詩人__不怕困難、積極進取,敢于攀登__的精神,使主題得以升華。 6.下列對詩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C ) A.詩歌的前六句寫盡泰山景色,突出了泰山的氣勢,流露出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B.本詩是詩人在青年時期寫的,抒發了詩人不甘平庸,奮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壯志。 C.詩歌的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雖表現了詩人志向遠大,但也反映出未經磨難而有些年少輕狂之意。 D.全詩通篇以“望”字統攝,卻不著一個“望”字,情景交融,意境開闊,格調高昂。
(三)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本詩作者是 宋 朝的 蘇軾 (人名) 2.詩歌是怎樣體現題目中“初晴后雨”幾個字的?。 作者在詩中先寫“晴方好”,后寫“雨亦奇”,二者不偏廢。 3.空蒙的詩中的意思是 細雨迷茫的樣子。 4.下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C ) A.“水光瀲滟晴方好”,是描寫西湖晴天的美麗波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了雨天西湖四周的山色。 C.“欲把西湖比西子”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西湖美的神韻。 D.“淡妝濃抹總相宜”表明西湖不管晴姿還是雨態都非常美麗。
(四)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本詩作者是 唐 朝的 崔顥 (人名) 2.詩中寫以往傳說的句子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 3.作者思緒縱接千古、概括世事茫茫的句子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 4.“萋萋”在詩中的意思是 形容草木長得很茂盛。 5.下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B ) A.“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從樓的命名由來起筆使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 B.“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寫登臨時見到江天相接處,舉目皆是亙古不變的白云,富有喜悅之感。 C.“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寫作者登臨黃鶴樓,極目遠眺四周,所見到的美景。 D.“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表明作者見到黃鶴樓邊的夕陽晚照、滿江煙波,引起深深思鄉愁情。
(五)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本詩作者是 唐 朝的 王維 ,他被稱為 山水田園 詩派的代表人物,本詩選自《 王右丞集 》。 2.詩歌中以動襯靜、聲音和顏色相間的句子是: 明月松間照 , 清泉石上流 。 3.從原詩中找句子,給詩題“山居秋暝”中每個字都配一句詩。 山: 空山新雨后 ; 居: 王孫自可留 ; 秋: 天氣晚來秋 ; 暝: 明月松間照 ; 4.“春芳歇”在詩中的意思是 春天的芳華凋謝了 。 5.下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D ) A.“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描繪了空曠、凄涼的秋天晚景。 B.“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寫了明月的皎潔,泉水的清澈。。 C.“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描繪出浣紗女子歸來的歡樂的情景。 D.“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表明作者想把像春天一樣的美景留住。
(六)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寫出能表示地點的詩句: 青山橫北郭 , 白水繞東城 。 2. 寫出能直接體現作者送別友人的詩句: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 3.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一句中,用“孤蓬” 比喻 遠行的朋友此地一別之后,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逝,萬里飄泊,蹤跡難尋了。 4.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一句中,既描寫了人物的 動作 , 又穿插了“班馬”的 鳴叫聲 ,以此表現 詩人悲涼 的心境。 5.這首詩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表達出作者 珍惜友情,依依惜別 的情感。 6.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C ) A.“送”字統領了詩人在整首詩歌中的情感。 B.“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中的“孤蓬”是比喻。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游子”“故人”一指友人、一指自己。 D.“蕭蕭班馬鳴”借著班馬鳴叫表達離別之情。 7.本詩的作者是 唐 朝的 李白 ,他的是個具有 A (A. 浪漫 B. 沉郁 C.細膩 D. 工整)特點的詩人。
(七)登 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本詩的作者是 唐 朝的 杜甫 ,他的詩歌具有 B (A.粗獷 B.沉郁 C.細膩 D.浪漫)的特點。他和 李白 齊名,世稱“ 李杜 ”。他被后人稱作“ 詩圣 ”。 2.找出能直接說明作者登高的詩句。 百年多病獨登臺 。 3.找出詩中能體現作者長期飄零、貧病交加的詩句。 萬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獨登臺 。 4.本詩前兩聯寫景,寫的是 秋天江邊蕭瑟 之景,突出秋天_肅殺(空寂、凄涼)(限兩字)的特點;后兩聯抒情,抒的是 個人貧病孤愁、壯志難酬、憂國傷時 之情。 5.對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C )A.“風急天高”是詩人寫自身在江邊冬日的感受。 B.“猿嘯哀”是作者想象所致,為了增加肅殺之感。 C.“渚清沙白”用色彩描寫了江邊的景色。 D.詩句中的每件景物,都寫得富有勃勃生氣。 5.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C ) A.這是一首景象蒼涼闊大而氣勢渾厚悲愴的七言律詩。 B.本詩寫景有工筆細描也有大筆寫意,顯得自然而開闔自如。 C.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情景交融,但并非對偶句。 D.詩歌情景渾然一體,借景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和老病孤愁的感情。
(八)賣 炭 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1.本詩的作者是 唐 朝的 白居易 ,他和元稹同創了體裁名稱為“ 新樂府 ”的詩歌。 2.找出能直接說明賣炭翁勞動地點的詩句。 (1)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 (2)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 (3)__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 3.找出詩中描寫賣炭翁燒炭和運送木炭艱辛的詩句。 (1) 滿面塵灰煙火色 , 兩鬢蒼蒼十指黑 。 (2) 夜來城外一尺雪 , 曉駕炭車輾冰轍 。 (3) 牛困人饑日已高 , 市南門外泥中歇 。 4.“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兩句詩寫出了賣炭翁_飽經風霜,孤苦伶仃的勞動者_的形象。 5.“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黃衣使者”是指_皇宮內的太監_,“白衫兒”指 太監手下的爪牙 。寫出了官吏們 不可一世、驕橫 _的丑態。 6.對詩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B ) A.“翩翩兩騎”是對宮使形象的贊美。 B.“黃衣使者白衫兒”是宮使服飾的描寫。 C.句子使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來寫宮使。 D.“騎”指宮使跨坐在馬上的動作、姿勢。 7.“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這兩句詩既寫出了賣炭翁舍不得卻也 無可奈何 ,又表達了詩人對賣炭翁 同情 的思想感情。與此詩句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句子“ 半匹紅綃一丈綾 , 系向牛頭充炭直 ”。 8.詩歌寫賣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可憐身上衣正單,_心憂炭賤愿天寒_”。反映了賣炭翁 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的思想感情 。 8.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B ) A.這是一首新樂府詩,以敘事為主。 B.本詩主要靠寫景來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C.詩歌深刻地揭露了“宮市”掠奪人民的罪行。 D.詩歌傾注著對老百姓深深的同情。
(九)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作者是 唐 朝的__劉禹錫__。題目中的“樂天”是指同時期的另一位詩人__白居易__。 2.詩中用了兩個典故 聞笛賦 和 __爛柯人__。 3.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既表現了 惆悵的情感 ,又__相當達觀__ ,后人通常引用這首詩,賦予它新的涵義,說明 __ 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_。 4. “長精神”的意思應該是__振作精神__,表現出作者在友人的熱情關懷上,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__堅韌不拔的意志 。 5.判斷下列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理解的正誤: (1)題目中“酬”是作者為了感謝白居易對自己的幫助,通過寫詩給友人的報酬。( × ) (2)、“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兩句意思是寫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就如同棄置在道旁一樣。寫出了作者長期被貶的憤慨心情。( √ ) (3)劉禹錫借“爛柯人”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 ) (4)劉禹錫通過這首詩感慨世事滄桑,抒發了被貶的悲憤,又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 √ )
(十)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1. 這首詩的作者是__唐 _朝的__常建__(人名)。 2. 這首詩中家喻戶曉的名句是__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__,試寫出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__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__。 3.這首詩體現了詩人___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__。 4. 對“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這句詩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B ) A.萬籟俱靜,實難以名狀,于是詩人采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以“鐘磬”的清音裊裊來反襯山寺后禪房的幽靜,從而以動映靜,給人以靜的感受。 B.作者寫連綿不絕的“鐘磬音”,是從聽覺的角度來表現后禪院的喧鬧。 C.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D.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5.從表達方式看,這首詩的表達方式為( D ): A.寫景 B.抒情 C.議論 D.寫景和抒情
(十一)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父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這首詞選自_《東坡樂府》_,作者是_宋__代__文學_家_蘇軾_(人名),號__東坡居士__。 2.“左牽黃,右擎蒼”中的“黃”和“蒼”分別指的是_黃犬_和_蒼鷹_ 3.詞中運用典故的兩句分別是_“親射虎,看孫郎”_和_“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 4.這首詞上片描繪打獵的壯闊場面,下片抒發由打獵激發起來的胸襟抱負,表現了作者__志在殺敵衛國的愛國熱情和英雄氣概__。 5.下列對詞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B ) A.“鬢微霜,又何妨”表現了作者壯心不已,要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 B.“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西北的人都看著我射下天狼星。 C.“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抒發了作者對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表 現了渴望能得到朝廷重用,立功邊疆的急切心情。 D.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豪放的詞風。
(十二)如 夢 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 否?應是綠肥紅瘦。 1.這首詞的作者是_宋_(朝代)著名女詞人__李清照__(人名)。 2.“濃睡不消殘酒”的意思是__沉睡一宿,酒意卻還沒有全消__。 3.“試問卷簾人”中的“卷簾人”指的是_侍女_。 4.“應是綠肥紅瘦”中的“綠”和“紅”分別指的是_綠葉_和_紅花_。 5.下列對作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綠肥紅瘦”別致貼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B.作者以與卷簾人的對話形式表達了愛春惜花的真情。 C. “知否”連續重復是因為卷簾人沒有理睬自己。 D.全詞構思精巧,語言清新,體現了當時詩壇婉約派的詞風。
(十三)一 剪 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這首詞的作者是宋朝的李清照,請寫出一首她的作品的題目(或詞牌),并默寫其中你最喜歡的一句句子。 題目(詞牌): 如夢令 ; 句子: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2.“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句中的“玉簟秋”的意思是 從竹席上感到秋天的涼意 。 3.“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此句運用了__鴻雁傳書__ 的典故。 4.全詞情景交融,通過對多種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__詞人對丈夫思念_的情感。 5.下列對這首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C ) A. 這首詞所描寫的是秋天月夜的景色 B.“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寫出了夫妻身處兩地,相互思念的情態。 C.“花自飄零水自流”句中的“自”是“自由自在”之意。 D.“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句表現了相思之情的無法排解。
(十四)訴 衷 情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1、本詞選自 《放翁集》 ,作者是 南宋 朝的 辛棄疾 ;本詞的詞牌名是“ 訴衷情 ”。 2.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萬里”“匹馬” “覓封侯”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萬里”“匹馬”突出了 詞人當年作戰時的英勇氣勢 。 “覓封侯”暗用 西漢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表達自己報國的雄心壯志 。 3.概括詞中描寫的生活場景。 ① 回憶當年在涼州抗金前線的戰斗場景 ; ② 睡夢中再現舊日戰斗,醒來卻看到戰袍早已蒙塵的場景 ; ③ 晚年無力殺敵,獨自悲傷的場景 。 4、下面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詞的開頭兩句回憶了詞人當年為了覓取功名、爭得官職而赴前線的初衷。 B.“塵暗舊貂裘”暗示自己收復失地的壯志未酬的內心苦悶。 C.“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寫出了詞人放眼西北,殘虜未掃;回首人生,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未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州”代指閑居之地。
(十五)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1.句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分別從 視 覺和 聽 覺的角度寫出了當年身處戰場的感受。 2.這首詞表現作者壯志難酬,使整首詞的風格由雄壯變為悲壯的一個詞是“ 可憐 ”。 3.對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C ) A.詞句描繪了邊塞火熱的場面和戰斗激情。 B.戰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軍中奏響了戰斗樂曲。 C.詞句正面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士兵們沖鋒陷陣出擊殺敵。 D.詞句寫的是士兵們正準備在殺場上接受檢閱。 4.“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句不僅用了典故,而且包含了_比喻_ 的修辭手法,表現了 馳騁疆場,奮勇殺敵的抗金英雄形象 。 5.對整首詞理解、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C ) A.本詞是作者送給摯友陳同甫的,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 B.本詞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形成了強烈對比,結尾句尤為悲壯。 C.詞中有“贏得生前身后名”句,可見作者功名思想嚴重。 D.詞作說明作者雖感到壯志難酬,但仍不敢忘卻國事。 6.本詞的作者是_南宋_朝愛國詞人 辛棄疾 (姓名),字幼安,號 稼軒 ,與 蘇軾_并稱“蘇辛”。這首詞的詞牌名是__破陣子__題目是__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__。 7.下闋中哪些句子寫戰爭的畫面?哪些句子寫了作者統一祖國的愿望?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寫戰爭畫面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表現了作者統一祖國的愿望 。 8.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可憐白發生”的慨嘆? 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發時,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壯志,只能在沉醉后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十六)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句分別從 視覺 、 聽 覺和 嗅 覺等角度寫出元夕之夜的場景給人的感受。 2.“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詩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 3.對“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C ) A.詞句描繪了觀燈的女子熙熙攘攘,詞人對之很厭惡。 B.“蛾兒雪柳黃金縷”寫了三個不同妝扮和服飾的觀燈婦女。 C.寫笑語歡快的觀燈者,是為了反襯后文“那人”的寂寞孤獨。 D.詞句寫的是元夕晚上美女如云,作者對此由衷贊美。 4.對整首詞理解、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B ) A.本詞的上片寫景,寫了熱鬧非凡的元夕夜晚的景象。 B.下片所寫,盡是元夕之夜那些服飾華麗的觀燈女子的音容笑貌。 C.“寶”“鳳”“玉”等麗詞的使用是為了寫出元夕夜的繁華。 D.作者描寫孤獨美人,是在抒發自己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志向。 5.這首詞的作者是 辛棄疾 ,字幼安,號 稼軒 ,是 南宋 代著名愛國詞人。這首詞的題目中“青玉案”是 詞牌名 ;“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這首詞的 題目 。 6.這首詞的上闋寫 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下闋寫 一對意中人在長街巧遇的情景 。 7.這首詞借那人的形象,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懷,表達了詞人哪些美好的品格? 詞人借“那人”形象曲折地抒發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繁華的孤高情懷,表明自己不愿貪圖安逸、不愿隨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體驗新版博客 |
|
來自: hjmhjmhjmm > 《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