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相傳的刮痧的手法共有十多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90°進行。 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溫水洗凈局部。用邊緣光滑的刮板或湯匙等蘸上麻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單向重復地刮。刮痧順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體中間刮向兩側,或每次都由內向外,不得來回刮動。每次每處大約需刮20下左右,皮膚出現深紅色斑條即止。 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刮痧。每一部位可刮2~4條或4~8條“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條或弧形。 應用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處刮痧。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處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療效果外,還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在穴位處刮痧適用于腹痛、胃腸型感冒,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5天,痧退后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1~2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劉勇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