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認為,理氣解郁切忌大攻大破,以免?伐氣血,并應注意病情的虛實,勿犯“虛虛實實”之戒,因氣郁實證誤用補氣,則氣滯愈甚;虛證誤用理氣,則其氣更虛。
二:亞健康燥濕治療法:
臨床以精神郁悶不樂,脘腹脹滿不適,納食減少,肢體困倦,舌苔白膩,脈濡緩等為特征。燥濕療法針對濕邪郁阻氣機而設,適用于濕郁為主的郁證。濕為陰邪,其性凝滯,濕郁可以傷陽,凝滯可阻塞氣機,使之不暢。若憂思郁怒,肝郁犯脾,復因飲食不節或外濕侵漬,致傷脾土,脾為濕困,則氣機郁遏,運化無權,發為濕郁證。
故宜以燥濕為主,其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蒼術,厚樸,陳皮,郁金,草果,藿香等,或小柴胡加平胃散。
本人認為:濕郁病在脾,但與肝郁關系密切,故治濕當治脾。治脾當理氣,氣行則濕去,是脾健運有常,肝疏泄有度,濕邪自解。
三:亞健康化痰治療法
臨床以咽中不適,似有異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脘悶塞,食少而脹,每隨情志變化而增減,舌苔白膩,脈弦滑等為特征。
化痰療法針對痰濁阻滯氣機而設,適用于以痰郁為主的證候。痰乃有形,易滯氣機。若情志所傷,肝郁乘脾,脾運不健,生濕聚痰,痰濕郁滯,氣機因而阻滯,發為痰郁之證。治療當化痰解郁,其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半夏,厚樸,蘇梗,橘紅,檳榔,桔梗等,或小柴胡湯加半夏厚樸甘桔湯。
本人認為痰濕本為陰邪,化痰解郁之藥多偏溫燥,用之不當,每易耗氣傷陰,故痰之寒熱,首當辯清,因寒痰而致郁者,治宜溫燥開郁,因熱痰而致郁者,又宜清化開郁。
四:亞健康消食法
臨床表現:平時多胸脅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消食法是針對肝郁乘脾,脾弱食停,氣機阻滯所致的以食郁為主的證候而設的。脾主運化,有幫助胃腸消化水谷,吸收和輸布營養精微之能。若憂思惱怒,氣郁傷肝,橫逆犯脾,脾健運失司,宿食內停,氣機阻滯,形成食郁之證。故宜以消食法治療,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生麥芽,萊菔子,建曲,香附,柴胡,甘草等。或小柴胡湯加解郁消食丸。
本人臨床所見,因食積致郁者,病多在肝脾,且常互為影響,氣滯食停,而停食往往又加重氣滯,治療當雙管齊下,根據氣滯和食停,而食停往往又加重氣滯,治療當雙管齊下。根據氣滯和食停的輕重,酌情選藥。
五:亞健康瀉火治療法
臨床表現為性情急躁易怒,胸悶脅脹,嘈雜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結,或頭痛,目赤,耳鳴,舌紅苔黃,脈弦數。瀉火法是針對火邪內郁而設,故適用于火郁之證。七情內郁可使可使氣壅塞不暢,郁而化火,發為火郁證。故有“五志化火”之說,若抑郁惱怒,肝失條達,肝氣郁結,郁而化火,發為火郁證。故宜瀉火治療,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龍膽草,梔子,黃芩,大黃,知母等,或小柴胡湯加丹梔四逆散。若兼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瀉火通便。
本人認為火郁之證常與早期失治有關,因此早期疏通氣機,對于防止病情變化,變生他病,具有重要意義。
六:亞健康活血治療法
臨床變現為精神憂郁,面色晦暗,胸脅刺痛,入夜尤甚,婦女可見痛經,閉經,月經不調,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活血療法是針對郁證伴血瘀而設,適用于血郁的證候。郁證其本在氣滯,氣和則血和,血與氣,一陰一陽,互相化生,互相依存,所以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之說,若郁病日久,氣滯不行,不能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則造成血郁之證。故宜活血療法,其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川芎,桃仁,丹參,赤芍,當歸等,或小柴胡湯加舒肝活血湯。
對于血郁患者,用藥切忌大攻大破,苦寒克伐,大溫大熱,要活血兼化瘀,化瘀兼行氣,以氣血并調為原則。
七:亞健康滋陰法治療
臨床變現為精神不寧或恍惚,悲傷欲哭,煩悶急躁,時欲伸欠,或口苦,小便赤,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滋陰法是針對氣郁化火,臟陰受損,營陰暗耗的郁證而設,適用于陰虛郁證的患者。陰液是構成人體基本物質之一,有滋潤臟腑,濡養孔竅,滑利關節,充養腦髓等作用。若情志不遂,氣郁化火,暗耗陰液,致心肺陰虛。心陰不足則心神失養,肺陰不足則百脈不和,形成郁病傷陰的證候。滋陰療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小麥,百合,生地,麥冬,玉竹,郁金,合歡花等,或小柴胡湯加甘麥地黃湯。兼郁火,加知母,梔子滋陰降火。
八:亞健康養血治療法
臨床變現為多思善慮,心悸膽怯,失眠健忘,面色無華,頭暈神疲,舌質淡,脈細弱等為特征。養血療法是針對郁久血虧所致的郁證而設,故適用于血虛郁證患者。血有充潤營養全身之能,五臟六腑功能之協調,無不賴于血之營養。若郁病日久,累及心脾,致氣血生化無源,或氣郁化火,暗耗陰血,引起血虛之癥。故宜養血療法,其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當歸,熟地,制首烏,棗仁等,或小柴胡湯加新加四物湯。偏心脾氣虛者,加黨參,黃芪。
本人認為,對血虛郁證的患者,當注意養血勿忘解郁,填補必先理氣,以防滋陰斂邪及壅中之患。
九:亞健康益氣治療法
臨床表現為多思善慮,心悸膽怯,少氣懶言,頭暈神疲,舌質淡,脈細弱。益氣療法是針對久郁氣虛而設的,故適用于郁證伴氣虛的患者。氣來源于脾腎,出入升降治節于肺,升發疏泄于肝,帥血貫脈而周行于心,從而維持人體正常功能。若郁證日久不愈,可引起氣虛證。故此宜益氣療法,其常選方劑為小柴胡湯加黃芪,白術,茯苓等;或小柴胡湯加加味四君子湯。若屬心脾兩虛,又當改用歸脾湯健脾養心,益氣養血。
在臨床運用中,要注意防止因“虛不受補”而發生氣滯現象,故應在補氣中少佐理氣藥,做到補氣勿忘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