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開題報告 報告人:倪衛兵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大家好!霸州市第二十中學于2009年9月向廊坊市教育規劃辦申報立項,承擔廊坊市“十一五”規劃課題 《新課程背景下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活動。2010年1月獲得正式立項,今天召開本課題的開題會議。我受課題組的委托,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及課題組全體成員作開題報告,請大家審議。我將在下面幾個方面做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課程改革自2005年已經全面推行,新課改對教師將是一次徹底的洗禮,新的課程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將改變我們的教育思想和傳統的以應試教育為目的的教育教學。我校是一所農村鄉鎮中學,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我校的新課程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還不盡人意,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還不夠強。課程改革作為教育發展的一個名稱大家都知道,但對課程改革怎么改,課堂教學怎么上還是一片茫然。目前在課堂教學中仍存在一些無效或低效教學的狀況。我們做了一個測試,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講課能有二分之一的學生聽講就不錯了,在二分之一聽講的學生中有記住教師講課內容二分之一的就不錯了,在二分之一能記住教師講課的內容的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的不足二分之一。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大約在八分之一左右,效率是很低的。存在著不少的課堂教學方法呆板陳舊、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低微的現象?;虮砻?、片面理解課改理念,致使課堂教學華而不實、熱而乏效的狀況。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很多教師對如何進行課程改革很茫然,對課程改革的實質并不清楚,一面抱怨課程的空洞,一面按老的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種低效的教學制約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影響素質教育的推行,不利于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所以從學校實際出發,為了打造高效課堂,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提出并開展《新課程背景下構建有效課堂的研究》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有效教學: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三、課題目的、意義 在理論上將為有效教學指明方向,對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相關策略起到重要指導作用。在實踐中,有利于大面積提高我校學生學業成績,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和諧、健康發展,有利于教師角色轉換、教學方式轉變和專業素質發展,有利于構建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有效課堂。通過研究使課堂充滿活力,使課堂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使教師重構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掌握有效教學的基本實用策略,養成有效教學的反思習慣,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終落腳點是大面積提高學生學業成績,逐步縮小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課題研究的特色創新 本課題與國內有效教學研究的對象、內容、范圍和目的都相同,關注的焦點都是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其特色在于本課題研究將立足于本校教學實踐,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借鑒、整理、選擇教學經驗,對成功有效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與整合,對低效無效的教學進行診斷研究,力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有效課堂教學理論校本化、個性化,給每位教師和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創造空間,不僅在于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更在于形成獨立的思考,主動學習、嘗試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從研究的范圍上看,本課題著重從我校實際出發探討課堂有效教學問題,具有區域和校本特色;從研究內容上看,本課題側重于重建課堂,改變和重塑課堂教學,探索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在研究的類別上,本課題屬微觀、應用研究,主要是借鑒相關理論指導行動研究,在行動中印證、豐富理論。在行動中提升教師的理念,改變教師慣有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使課堂教學發生結構和性質的變化。是本課題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 五、課題研究內容和目標 1、調查分析傳統課堂教學的無效表現,反思并更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行動策略。 2、探索具有某學科特點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進而歸納出帶有一定規律的優質高效的學科教學模式。 3、制定出一套相應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用客觀、準確、科學的評估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4、在課堂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的反復操作中,探究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形成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 2 、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教師上課策略的研究:優化課堂結構的策略,改進師生課堂交流方式的策略,優化評價方法的策略。 3、提高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策略的研究:激發學習動機、訓練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的策略,課前預習、課堂構建、課后復習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學習方式子課題研究。 4、有效性的教學基本原則 1、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 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業成績 ; 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同發展,全面健康成長。 2、學習、思考、實踐,在科學觀的指導下,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專業的快速發展。 3、探索教學管理精細化機制,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有效管理。 七、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調查、了解、分析研究課改年級課堂教學現狀及教改實施情況,為課題研究提供豐富的事實依據。 2、經驗總結法:對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操作之后,及時進行反思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教訓,修改、補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 3、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通過預設教學計劃、實施教學過程、觀察學生活動、反饋教學信息、調整教學方法等途徑進行課題研究。對每一階段、每一過程的實施情況作好記載,寫出相應的總結材料,以點帶面。 4、個案分析法:本校的課題研究人員分別在各自的班級進行比較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探索實施有效教學的操作策略,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效課堂教學操作實施。 5、文獻研究法。關注國內外相關課題研究發展成果,及時調整研究方案,力爭達到研究有實際效果,成果有實際用途,實施簡便易行。 八、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一)界定課題、開題論證階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采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有關教學有效性資料,認真研讀,制定方案,提煉升華,制定研究方案。 2、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理論、實施培訓。 3、對全校師生進行教學活動有效性調查問卷 4、舉行開題論證會。聘請專家指導。 (二)行動研究案例分析階段:2010年8月—2011年2月 1、依據實施方案開展研究,收集信息與課改資料,對實施情況進行評價,為進一步實施操作奠定基礎。 2、對個案進行分析。教師反思、評價自己的課堂實錄,寫出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做法,并在今后課堂教學中發揚光大,不斷積累總結、完善,形成自己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三)結論性研究階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 1、系統整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做法,傳播、推廣有效課堂教學經驗。 2、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形成結題報告。 3、申請結題。請專家鑒定課題研究成果及結題報告。 4、舉行結題論證會。 5、經專家評估認定好的做法和經驗在全校傳播、推廣。 九、主要研究人員及分工 課題組長:倪衛兵,中學一級教師,負責課題設計及主要研究工作。協調各項研究工作并撰寫開題報告和結題報告 梁杰 英語教師 負責現狀分析及實施研究。兼任經驗總結文本(信息)整合工作 鞏海永 語文教師負責現狀分析及實施研究。 趙曉紅 思想品德教師 負責現狀分析及實施研究。兼任案例(信息)整合工作 汪靜霜 語文教師 負責現狀分析及實施研究。課堂實錄、電子文本(上報)和課題研究文檔工作 倪方方 語文教師 負責現狀分析及實施研究。兼任案例(信息)整合工作 十、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論文: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以系列論文的形式參加縣市教學論文評比,編印論文集,并爭取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 2.課例:舉行教學觀摩課,編印教學設計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學實錄的影像資料。 3.結題報告:撰寫5000字左右,通過專家評審力爭在市級獲獎或發表。 4.資料匯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結題報告,參加課題研究教師的課例、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和科研論文集。 十一、課題研究的實施保障 1、課題組主持人是我校教務主任、廊坊市骨干教師,為本科上學歷,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有突出的研究專長。參與課題研究的人員,都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科研能力,且對課題研究具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情,這是課題研究的動力。這是課題順利完成的有力保證。 3、課題組為了搞好本課題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認真學習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購買了相關的教學資料、資源;查閱有關國內課堂教學研究現狀的文章;觀摩了大量的優質課,充分討論了課題的可行性。并準備聘請市教科研專家給予指導,力爭本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4、物力保障:學校為課題研究自籌經費,并提供必要的設施、設備、信息資料、實驗研究對象等,有計劃地安排課題組成員外出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 5、 制度保障:建立課題定期活動制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每月組織教學研究課或觀摩課,在教學中嘗試。積極開展校本培訓,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每月開設聽課、評課、說課活動,探討取得成績和存在問題。每學期舉行一次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論壇,收編教師優秀論文集并組織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