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穴位封閉;針刺療法;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屬中醫“肩凝”、“凍結肩”、“漏肩風”范疇,是以肩關節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病程較長,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自2005年以來,筆者采用穴位封閉結合針灸、理療綜合治療該病750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750例肩周炎患者均為本院門診病例,男285例,女465例;年齡25~78歲,平均53歲,其中25~35歲者113例,>35~45歲者為135例,>45~55歲者243例,>55~65歲者為188例,>65~78歲者為71例;病程最短7
d,最長3年,平均1.5年,其中患病小于1年者446例,1~2年者124例,大于2年者180例;首次發病519例,第2次發病231例。
臨床表現:①肩部疼痛,尤以夜間更為明顯,常被痛醒,但無腫脹;②肩部活動明顯受限,不能做脫衣、叉腰、梳頭等動作;③重度患者肩臂肌肉萎縮,肩關節周圍發生粘連。
2 治療方法
2.1 穴位封閉
令患者做患肢外展、旋內、旋后等不同姿勢,反復詳細尋找痛點。選擇其中壓痛最明顯的1~3個點進行封閉。痛點皮膚常規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25%利多卡因3 mL、維生素B12注射液1 mL、強的松龍注射劑1 mL的混合液,快速刺入痛點15~40
mm,提插得氣后,回抽無血,將藥液快速注入,每個痛點注入1~2 mL藥物,起針后用無菌棉球按壓片刻以防出血。每1個療程內注射2次。
2.2 針刺療法
取穴: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外關、合谷。沿手陽明大腸經放射痛者配手三里、尺澤、列缺;沿手少陽三焦經放射痛者配外關、消濼;沿手太陽小腸經放射痛者配肩貞、臑俞。操作方法: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的“華佗牌”針灸針,0.30
mm×40 mm毫針快速刺入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直至針刺部位出現酸脹感后留針20
min,中間行針1次。同時,每次選用1對穴位連接,上海華宜醫用儀器廠G6805-1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選用疏密波,刺激強度以患者局部有麻脹感或肌肉產生微小顫動而不感到疼痛為度,局部再用TDP照射。10次為1個療程。第1療程每日針刺,第2療程始隔日針刺1次,針刺后囑患者進行肢體按摩數分鐘。每位患者視病程長短和病情輕重分別施用1~3個療程,療程間隔3
d。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標準[1]
痊愈:自覺癥狀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肩部酸重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無明顯受限;有效: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均無改善。
3.2 結果
經治療1~3個療程后,痊愈520例,占69.33%;顯效138例,占18.40%;有效82例,占10.94%;無效10例,占1.33%。病程小于1年、1~2年、大于2年的痊愈率分別為84.98%、68.55%、31.11%,表明病程越短則痊愈率越高。無效的10例多為病程長且經治療1個療程無效而放棄治療者。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歲,已婚,農民,于2006年7月20日初診。兩個月前因勞累受涼而引起右肩關節酸痛,痛引項背,夜間加重,肩關節外展、外旋、抬高均受限,曾服西藥芬必得及中藥活血止痛之品治療,效果不佳。近日因天氣變化而加重,穿衣、脫衣困難??淘\:右肩關節酸重疼痛,痛引項背,每遇勞累、天氣變化及夜間加重,肩關節外展、外旋、抬高均受限。予上法治療,1次后疼痛明顯減輕,3次癥狀基本消失。繼續鞏固治療3次而告愈。后因他病來診,自訴未發。
5 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