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復雜性決定著醫學的“學無止境”。有志于良醫者,必須具備特定的天賦,淡泊仕途,不逐名利,舍棄“錢”途,充滿愛心;對醫術精益求精,重視自己的名節、聲望;還要不懼權貴,不怕犧牲,歷經磨難坎坷而無悔。古代那些上千年才能見到一個的名醫,一生命運卻多舛,為了救死扶傷,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例如: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妒忌而暗殺的扁鵲,被東漢末年權貴曹操殺害的華佗,死得最冤又最令人震撼的宋國名醫文摯,倍受敬重而令人唏噓不已的清朝蘇州名醫徐大椿。
…
一、神醫扁鵲之死
戰國初期,齊國渤海郡漠州(今河北任丘)的秦越人,就是我國歷史上流傳能使虢國太子“起死回生”的神醫扁鵲。他曾提前20天、35天就發現了齊桓侯、蔡桓侯的病情。遂提出著名的“六不治”。經過趙國邯鄲時治婦科病較多,經過東周國都洛陽時治老年病、五官病較多,經過秦國咸陽時治小兒病較多,隨當地多發病而論治,走遍各國。
據最講事實的司馬遷《史記》所載:扁鵲能“視見垣一方人”“盡見五臟癥結”。(“垣”者,墻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看得見墻那邊的人”。具有用眼睛來透視五臟六腑的特異功能。)他是“望、聞、問、切”的締造者。所著《難經》、《脈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文獻。他不但熟知醫理、中藥,而且精通砭針、湯熨、按摩等法。藥到病除,妙手回春。
例如:有一天他來到晉南永濟,見到瘟疫十分嚴重,就不顧勞累,用草藥和柏木屑熬煮大鍋湯給患者喝,沒幾天病人全好了。還曾兩次被秦武王邀去咸陽看病,使重病纏身的秦武王第二天便可下床,沒幾天就康復如初。
當時秦國的太醫令(最高醫官)李醯治不好秦武王的病,自知醫技永遠也趕不上民間的扁鵲,非常妒忌,恨得咬牙切齒,便派人在扁鵲返回的途中暗殺了他。鄉親們極其悲痛,把扁鵲葬在清華鎮東的風水寶地上。這是死于醫術高超,超過了最高醫官的例子!
神醫扁鵲: 戰國時期 勃海郡鄭地人氏
|
扁鵲,是戰國時勃海郡鄭地的人,原名秦越人。“扁鵲”一詞原本為古代傳說中能為人解除病痛的一種鳥,秦越人醫術高超,百姓敬他為神醫,便說他是“扁鵲”,漸漸地,就把這個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鵲云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里很尊敬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里,都是聲名大振。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后說,他血脈正常,沒什么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后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齊桓公以后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5天后,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齊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齊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齊桓公十分生氣,他并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齊桓公,就趕快避開了,齊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里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后,齊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齊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于此。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后問世的作品,成書于漢代。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將該書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
|
扁鵲 你到底是誰? 扁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生,居五大醫學家之首(其余4人是: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他創立了中醫“望、聞、問、切”的“四診法”,是我國中醫理論的奠基者。扁鵲的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治病救人的故事廣為流傳,司馬遷在《史記》中特立《扁鵲傳》,以示紀念。扁鵲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進入正史的醫生。 可是,這樣一位在中國醫學史上地位極其重要的名醫,卻留給后人許多謎團。比如,扁鵲究竟是誰?為什么有不同的稱呼?扁鵲生活在什么時代?他有沒有特異功能?他行醫有哪些絕招?他到底怎么死的? 姓名之謎 翻開《史記》,會發現扁鵲有3個名字:一為扁鵲。字義上看,扁鵲是指一只鳥,喜鵲也。“扁”字,一讀biǎn;一讀pian(篇),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說扁鵲之扁是“取鵲飛扁鳥扁鳥之意”,即指一只喜鵲在自由自在地飛翔。二為秦越人。《史記》說:“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三為盧醫,《史記正義》說,扁鵲“家于盧國”又稱盧醫。 分析以上這3個名字會發現,扁鵲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一位醫生,他到處行醫,治病救人,人們非常尊敬他。因為他所到之處熱心給人治病,解除了人們的痛苦,所以人們就把這個醫生比作一個會給人帶來喜訊的喜鵲。由此可知扁鵲是一個傳說人物。 在山東出土的漢代石刻中,曾有扁鵲的形象,他人手人面,頭戴冠幘、鳥身禽立、拖著一束長尾。人們將扁鵲刻畫成人首鳥身的模樣,既反映了原始鳥圖騰的崇拜意識,也說明扁鵲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神人。 而秦越人,應該是確有其人,他就是《史記》上說的,在渤海郡鄭的一位醫生。盧醫則是指他出生的地方在盧國。 可以說,扁鵲原來是個醫術高超的傳說人物,秦越人到處行醫,受到人們的尊敬,因此也被稱為扁鵲。 扁鵲究竟是哪個時代的人? 搞清了扁鵲的姓名之謎,又有一個問題使人困惑不解。扁鵲究竟是什么時代的人? 在有關扁鵲的史料中,記載扁鵲活動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如扁鵲最早給蔡桓侯治病的時間是在公元前695年;給虢太子治病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55年左右;給齊桓侯(桓公午)看病,大約在公元前385—357年之間;《戰國策》記載的扁鵲見秦武公,大約在公元前309年,這是他看的最后一個病人。 如此一算,扁鵲的活動時間范圍在300多年之間,人不可能活這么大歲數。以致人們很難斷定扁鵲究竟是什么時代的人。 秦越人作為受百姓歡迎的民間醫生,人們對他已經賦予了許多神話的色彩,因此有些活動并非全是他的個人所為,而是后人附加上去的,甚至有張冠李戴的可能。因此很難準確地考證出扁鵲的活動時間,籠統地說扁鵲是東周(或春秋戰國)人即可,扁鵲診病的故事有真事也有不少是寓言,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不必太較真。 扁鵲醫術真的那么神? 中國古代醫學家早就發現了人體血脈的跳動和心臟是同步的,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切脈逐漸科學化。在這個過程中,扁鵲有他的獨到之處。司馬遷曾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意思是,現在天下談論診脈這件事,是從扁鵲開始的,扁鵲診脈非常精準。 有一次,在晉國總攬朝政的趙簡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們都非常害怕,于是請來扁鵲。《史記》記載:“扁鵲入視病,出。”是說進去看了看,然后就出來了。乍一看非常簡單,其實扁鵲進去后給趙簡子號了脈。扁鵲說:“病人的身體沒有問題,他現在雖然昏迷不醒,但脈搏跳動很正常,你們不用大驚小怪,不出3日他一定能夠醒過來。”扁鵲的話很靈驗,兩天半過后,趙簡子醒了。這說明扁鵲號脈是很準的,他通過脈象可以斷定一個人的身體狀況。 在扁鵲之前不是沒有切脈這一診斷技術,中醫先輩早就通過脈象來了解病情,只是過去切脈,是順著人體的血脈一點一點由淺到深地去摸,比較麻煩。扁鵲則發現了切脈的一個關鍵部位:寸口,即手腕處。在這里診脈,既簡便又準確。正因如此,司馬遷才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扁鵲以高超的醫術,促進了診脈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診脈技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重要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診脈有許多詳細的論述。這說明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在中醫四大診法當中,望診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扁鵲不僅診脈的能力非同尋常,望診的能力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現扁鵲這一絕跡的就是已經編入中學教材的《扁鵲見蔡桓公》(出自《韓非子》,《史記》寫的是見齊桓侯)的故事。所以,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曾贊賞不絕地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扁鵲能“包治百病”? 扁鵲醫術精深,他到各地行醫,根據當地老百姓的要求治病。在趙國邯鄲時,發現那里的婦女得病的很多,他就當“帶下醫”,即婦科醫生。到了洛陽,聽說那里尊敬老年人,而老年人患眼病、耳病的人較普遍,他就當“耳目痹醫”,即五官科醫生,治好了許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從耳聾眼花中恢復了健康;他到了秦國首都咸陽,看到當地兒童的發病率很高,就研究兒童發病原因,當了“小兒醫”,治好了許多兒童的多發病。由此可見,扁鵲不僅精通內科,還兼通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診斷上,不僅精通“切脈”,而且善于“望色、聽聲、寫形”;在治法上,不僅精通針灸,還善于用砭石、熨貼、按摩、手術、湯藥等。可謂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間醫生。司馬遷說他是“隨俗為變”。扁鵲之所以被人們尊敬,與他這種醫療技術的全面有直接的關系。 扁鵲一生走南闖北,為無數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被人們稱為能“起死回生”的“神醫”。在他行醫經過的路途上,歷代人民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廟宇、朝香火。然而,一生救死扶傷的扁鵲,最終卻是死于非命。 據《戰國策》記載,扁鵲在秦國時,秦武王(公元前310年—307年)請扁鵲看病。扁鵲認為秦武王的身體沒有大問題,建議及早醫治。這時秦武王左右近臣卻說扁鵲壞話,說秦武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讓扁鵲治療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 秦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說不吃扁鵲開的藥。扁鵲聽了非常生氣,把治病的砭石(針)一丟,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醫道的人一道討論,干擾治療,就憑這一點,就可以了解到秦國的內政,你與有知識的人共事可以得天下,治天下,與無知之輩同謀,將會失去天下。從今天這件事可以推知秦國的事,如果再這樣下去,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扁鵲的話批評了秦武王,也得罪了一些近臣。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對扁鵲懷恨在心,就在扁鵲離開咸陽東歸的路上,李醯派人刺殺了扁鵲。 扁鵲是司馬遷《史記》里面記載的第一位醫生,他對扁鵲給予深切的同情,因為扁鵲無端受害,司馬遷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所以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司馬遷感慨道:“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 |
二、神醫華佗之死
三國時期的華佗才氣大、頗自負。沛國相陳珪薦舉華佗為孝廉、太尉黃琬征辟他做官,他均看不上,只迷戀醫藥。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這方面的例子流傳下來的太多了,茲不多敘。請大家看《三國志·華佗傳》吧!)隨著他醫術、名氣越來越大,請他看病的高官越來越多,華佗深感醫生地位的低下,與權貴難以相處。
一天,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了躍龍祠前的梨樹,據說是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惡夢,驚醒后得了頭痛癥,遍求良醫不效。華歆舉薦了華佗。華佗認為曹操頭痛的病根在顱中,藥物難以速效,需要先飲“麻肺湯”(麻醉藥),然后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華佗說的是真話,而多疑的曹操認為顱腦手術是不可能的,臆測"此人欲乘機害我",“必與關公情熟,乘此機會,欲報仇耳”?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醫術舉世無雙,關系到大家的生命啊!曹操深知:華佗表面上是借口妻子病重、屢次催而不回,實際上是不肯專門為自己一個人看病,遂加以“欺騙罪”和“不從征召罪”,還是殺害了華佗。可惜一代神醫命隕權貴之手屈死獄中。華佗所著千秋經典醫著《青囊經》也因此失傳。這個損失實在是太大了!
其實按當時史料記載,華佗能做全身麻醉的腹部大手術,包括類似于今天的腫瘤切除、腸胃吻合、脾切除、顱腦手術等。一般人哪里能理解這個“世界外科鼻祖”呢?所謂:“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不過是曹操為自己殺人找的借口,惑人耳目罷了。后來曹操的愛子倉舒(曹沖)病亡,方嘆息:“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彊死也!”曹操自己也因“頭風”后來命喪黃泉,得了報應。
華佗本來只須做個手術就可治好曹操,但曹操不肯擔風險,卻想利用權勢占去華佗為大眾治病的畢生時間。象華佗這樣錚錚傲骨、身懷絕技、“千古一人”的名醫,懂得自己的價值!他時刻心系天下百姓疾苦,當然不愿自己只伺候個別權貴!這是死于心系百姓而觸怒權貴的例子!
三、炁功大師文摯之死
《呂氏春秋·至忠》記載:齊王患病,請來當時最有名的宋國名醫文摯。文摯看了齊王的病,便對齊王的太子說:“大王的病可以治愈,但是大王的病治好了,一定會殺我。”太子很奇怪,問及原因。文摯回答:“大王是情志致病。脾主思,思則氣結。肝主怒,當以肝木疏脾土之結。” “若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而激怒大王,我一定會被殺。”太子一聽趕緊給文摯叩頭說:“要是能治好大王的病,我和我母親拼死一爭也要保全您的性命。希望先生千萬不要因此而有顧慮。”文摯看太子說得這么誠懇,便對太子說:“好吧,那我就冒死為大王治病吧。”
當文摯和太子說好了去給齊王看病的時間,到時候卻不去。一連好多次,都是如此。太子很納悶,齊王也憋了一肚子火。等到文摯真的來看病了,不換鞋就進了齊王的臥室。走到齊王面前,又踩著齊王的衣服問病,把齊王氣得不得了。文摯問啥齊王都不回答。文摯又說了一些令齊王非常生氣的話才出來,齊王狂怒,病卻因這場怒氣而愈。
病愈之后齊王余怒未消,認為文摯太無禮,非要把文摯烹了。太子、王后死諫力保,齊王就是不聽。齊王還是叫人把文摯扔到鼎里,烹了三天三夜。文摯上吸天陽之炁,不但沒死,臉色都沒變。(文摯“入鼎不死”之說也許是虛妄之說。但那時是炁功極為鼎盛、高手云集的時代背景,也有可能是真事!)齊王驚呆了。文摯卻哈哈大笑:連弄死我都不會,還是我來教你吧!于是對齊王說:“你當真要弄死我?那就把鼎的蓋子蓋上吧!一蓋就隔絕了上下的陰陽之炁,我一定沒法活了。”齊王聽了就叫人蓋上了鼎的蓋子。一代天驕、炁功大師文摯終于巨星隕落。這是死于冒犯權貴,視死如歸的例子!
四、名醫徐大椿之死
徐大椿,字靈胎,號洄溪老人,清朝時蘇州的名醫。精通天文、地理、刀槍、陣法、音樂等。據《小倉山房詩文集》記載:他“每視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與之作語。其用藥也,神視鬼設……諸岐黃家目憆心駭,帖帖讋服……”
乾隆曾兩次傳旨召其上京為大臣治病而倍受人們的尊重。過去交通不方便,從蘇州走到北京,千里迢迢,上路是要跋山涉水的。79歲時,他已有病在身,自知來日無多,但帝命難違,只得由兒子陪同,并叫隨從人員給自己準備了一具空棺材,抬棺上路。
到京后三天,大臣的病被他治好了,他自己卻仙逝了。要是不顛簸到京城治病,也許還能多活些日子,多治好一些人的病。這是死于名震千里且忠心耿耿的例子!……
參考文獻: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華佗傳》
《呂氏春秋·至忠》
《小倉山房詩文集·徐靈胎先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