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本隆則/文
作者按:志愿者只是一種輔助作業的擔當,當正規救援者在冒險進行各種救援活動時,首先不能影響救援,如:不堵車,不搶不應該承擔的工作,然后要有明確的工作分工,不要全部搶著去分水、分食物。
說起阪神大地震,很多在神戶的老人還有記憶,因為地震破壞嚴重,在阪神大地震以后,不但地震災區的所有商店都受到打擊,而且還停水、停電。因為高速公路的倒塌、鐵路的變形等原因,災區與外界相通的道路完全不通,這就讓造地震災區成為了孤島,飲用水飲食都很困難。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最先發在神戶的灘區,出現了第一組自愿的服務人員。他們在地震災區支起大鍋,為周圍的居民提供必要的熱飯以及飲用水。這個志愿服務人員其實是日本當地的黑社會,雖然很多人談“黑”色變,可是在大地震面前,他們表現出的為居民奉獻的精神,卻給當地居民留下很深的印象。
日本志愿者幫助受災者打掃
日本的志愿者發展,其實很有基礎。日本有專門的法律來協調地震的抗震救災,這就是《災害對策基本法》,其中規定在地震中居民間要成立應對災害的自發組織,而日本一般都有自治會或者町內會的自治組織,這樣很多人都被組織起來,平戰結合,平時只是會在一起大掃除,或者區內的節日活動需要大家出力。
我也參加過幾次我們町內會的防災演習活動。首先,所有成員要知道附近的各種防災設施,或者各種器具的存放位置,一定時間內還要檢查。在災難來臨時,這個自治組織或多或少地起到作用。災害情報收集并向消防中心報告,讓當地居民緊急避難,火災初起時的滅火以及救護傷員、送飯送水等都屬于平時的訓練內容。有了這些基礎,也就有了當地震志愿者的基礎。

日本志愿者在進入災區前聽從安排
大阪神戶地區是自治活動很好的區域,當國家的援助沒有到來時,民間的力量就成為自我救助的主力。當時的地震志愿者分為三種:當地(地震區域內),本地以外,還有專業志愿者(心理輔導、醫生等)。在地震發生3天以后,日本自衛隊以及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消防人員陸續到達災區,他們成為抗震救災的主力軍,此時志愿者起輔助作用,如燒飯、救災物資的分發,配送,垃圾的搜集、搬運,避難場地內的輔助作業,生存者的確認,向受災者提供各種情報,幫助高齡受害者的看護、運送,小孩的看護,夜間的防范,交通秩序的維護等等,分工明確,是保證志愿者工作成功的基礎。
除去一部分本地志愿者,日本很多志愿者都是來自地震災區以外的地區,如阪神大地震的志愿者有130萬人次,這些人如何到達災區都有嚴格規定。首先,交通手段不能影響正常的救災活動,所以很多志愿者都是先到災區附近,然后步行進入災區,因為用自己的汽車進入就會加重災區堵車。還有的區域為了防止交通擁堵,就集中運輸志愿者到達災區。其次,是住宿問題,志愿者肯定不能與災民爭奪避難場所,要盡可能遠離災民的住宿地。一般志愿者是集中住宿,或者帶上睡袋做臨時住宿。最后是食物問題,很多人都自帶1-2天食物,只有條件允許,才會在當地吃飯。
日本的志愿者是一個特殊群體,被要求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而且志愿者本身有很多特點,機動性、柔軟性,人數眾多,對于志愿者的管理也要求很高。因此志愿者的接收問題也是日本各地所研究的課題,如東日本大地震時,很多志愿者事先都聯絡當地相關機構確認情況,然后自己付費包車(多人)前往,一般活動1天離開,這樣便于管理,不會對當地的住宿等施加壓力。
最近中國蘆山發生了7.0級大地震,地震以后各方救援隊也相續進入災區。因為有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經驗,中國也出現了很多志愿者,大隊人馬涌入災區。志愿者的初衷都很好,但很多原因使得很多人沒有用武之地。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中國志愿者還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
志愿者的作用是什么?
一些人認為,志愿者進入災區是去發現受傷者,要挖掘死難者,或者都爭相一窩蜂地去分發食物等,還有一些官方機構,如地震局也在全國各地招募官方志愿者,這些都是與志愿者應有的定位不相符合。志愿者只是一種輔助作業的擔當,當正規救援者在冒險進行各種救援活動時,首先不能影響救援,如不堵車,不搶不應該承擔的工作,然后要有明確的工作分工,不要全部去分水、分食物,還可以去維持交通、提供情報、維持秩序等等。有的志愿者有專業知識,心理輔導等都可以在志愿者活動中派上用場。有的人沒有經過防災訓練,對困難預計不足,就盲目前往災區,不但沒有起到幫助的作用,而且還加重的災區的負擔。
雅安地震中志愿者在喂奶
其次,中國的官方組織對民間志愿者活動似乎并沒有提供很好的平臺,對于各種自然災難的法律制定應用都沒有到位,如:公民的地方組織的防災規定,對于自然災害的緊急響應機制,志愿者的管理預案等都沒有到位。一個新生事物如果用好了對社會會有很大的促進,如果用不好也會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如地震發生以后,四川省針對大量涌入的志愿者,并沒有提供相應的平臺,也沒有及時提供相應的信息,以至于某地大量志愿者閑置,無用武之地,而還有很多地方卻很少有志愿者達到,導致資源分配不均等等。
從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云南大地震,再到四川蘆山大地震,中國的進步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失敗的基礎上。雖然國外的經驗與中國的國情不一樣,照搬照抄或有失敗的風險,但是有一點,在全民防災、志愿者的管理以及防震減災方面,日本有很多寶貴的經驗,他們的經驗也是從無數次失敗中積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是好的經驗,應該都可以學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