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譯文] 以前的仙人已經(jīng)騎著黃鶴飛走,此地只剩下這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 [出典] 崔顥《黃鶴樓》 注: 1、《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2、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民國初年被火焚毀,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文偉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悠悠:久遠的意思。 歷歷:清楚可數(shù)。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jù)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3、譯文1: 以前的仙人已經(jīng)騎著黃鶴飛走,此地只剩下這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去以后再也不回返,千載的白云,依舊在樓前蕩蕩悠悠。登樓遠眺,晴朗的江面上,歷歷在目的是漢陽城上草樹和那布滿芳草景色凄迷的鸚鵡綠洲。天色將晚,暮色彌漫,我的家鄉(xiāng)哪里呢?煙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無數(shù)的憂愁。 譯文2: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fù)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xiāng)? 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fā)愁! 譯文3: 古代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升而去, 只留下一座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再回頭, 千年以來天上的白云依然飄浮在萬里長空之上。晴天的時候, 可以清晰的看到川水流經(jīng)漢陽的林樹, 而鸚鵡洲上的芳草也隨風搖曳著。傍晚時分, 暮色昏暗, 看不清我的故鄉(xiāng), 只見到江上蒼茫的煙波, 讓人徒增傷感。
4、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七二三)進士,曾為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崔顥以才名著稱,好飲酒和賭博,與女性的艷情故事常為時論所薄。早年為詩,情志浮艷。后來游覽山川,經(jīng)歷邊塞,精神視野大開,風格一變而為雄渾自然。崔顥的詩作流傳下來的并不多,但是,他就憑著這一首《黃鶴樓》名滿天下,流芳千年。
5、這首七律是崔顥晚年的代表作, 全詩風骨凜然, 一氣呵成, 就連詩仙李白, 也自嘆弗如 。 站在黃鶴樓上, 眺望遠處, 除了茫茫白云, 就是一片青綠, 看到這樣的景色, 詩人不免興起思鄉(xiāng)愁緒, 句中的空, 表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悵然所失, 而鄉(xiāng)關(guān)可作歸講, 日暮有前途茫然的虛空, 整首詩在豪邁中, 流露細膩, 在傷感中充滿對人生的疑問, 讓人讀起來低回不已, 是一首值得我們細細品嘗的好詩, 前人推為“唐人之七律詩, 當以崔顥黃鶴樓第一”!
此詩在今人王兆鵬、邵大為、張靜、唐元等的著作《唐詩排行榜》排名第1名。該排行榜以“古代選本入選次數(shù)”、“現(xiàn)代選本入選次數(shù)”、“歷代評點次數(shù)”、“當代研究文章篇數(shù)”、“文學史錄入次數(shù)”、“互聯(lián)網(wǎng)鏈接次數(shù)”六個指標為統(tǒng)計分析,反映一千多年來的綜合影響力。其中古代選本入選次數(shù)排名第1名,歷代評點次數(shù)排名第一,文學史錄入次數(shù)排名第一,互聯(lián)網(wǎng)鏈接次數(shù)排名第22名。
6、崔顥一生所作好詩不多,惟有這首詩千古流名,黃鶴樓因其所在武昌黃鶴山而得名,又相傳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又說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來到這里,崔顥在史書上流下的史料很少,他的仕途生涯以及感情生活始終是個迷,他這首詩是政治上失意,還是感情上失意不可得知。唐朝詩人大多數(shù)寫的是自己的政治抱負,就是李商隱的愛情詩也認為是抒發(fā)他的政治抱負,當然這是學術(shù)爭論。
7、黃鶴樓的來歷,無論是天下獨有的黃鶴磯,還是神化中的子安,一千多年前百姓造之,就有其特定的原因:一為紀念,念仙人于此,二為崇尚,尚和平文明,三為象征,征安居樂業(yè)。 可見,黃鶴樓從其誕生之日,就注定要芳名長存, 注定要萬人仰慕。 唐代詩人崔顥因仕途失意,登樓遠觀,遂作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妻妻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被列為題詠名勝古跡之最,自有其妙處,熟悉的人知道,黃鶴樓背靠蛇山,俯瞰漢江,高出云表,極目千里,故詩人有“人去樓空”的感覺,而從眼下的“ 漢陽樹,鸚鵡洲”憶起東漢末年因作《鸚鵡賦》而屈死的才子禰衡,想到自己壯志難酬,漂泊他鄉(xiāng),于是詩人唱出“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句。短短數(shù)字,縱橫千年,將心聲抒發(fā)得淋漓盡致,難怪清人沈德潛評曰:“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法,遂擅千古之奇”。 詩仙李白游覽于此,捋胡樽酒,詩意盎然,尤其讀到崔顥的詩,更是激情高漲,欲與之一試高下,先后作《鸚鵡州》、《登金陵鳳凰臺》等詩,但無一滿意,于是他放下酒杯,仔細評崔顥之詩后,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驕眾不羈,才華橫溢的詩仙,此時也變得如此謙卑與恭敬,飲了美酒、掩面而退。 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樓之一,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 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 首先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后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的游覽勝地。
8、武漢,多少次親歷,多少次作別,又多少次魂牽夢繞的城市。那里有氣勢恢宏的長江,有嵯峨輝煌的黃鶴樓,有曾經(jīng)失落的愛情。夢里、現(xiàn)實里每一次的親近,都醉了心魄,忘卻了傷痛,壯美了人生。
9、黃鶴樓的由來,有這樣的一個傳說:有一個道士為了感謝一個女子辛氏的千杯之恩,臨行前在辛氏的酒店墻壁上畫了一只仙鶴,告訴辛氏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辛氏酒店賓客盈門,生意興隆。若干年后,道士回來了,拿出笛子吹起曲子,在仙鶴翩翩起舞的時候,跨上黃鶴直上云天。后來辛氏為了紀念這位道士,便在原地重新蓋起一座樓,取名叫“黃鶴樓”。 還有一個傳說,是說有一位名叫費偉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yōu)閼涯钯M偉,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 我第一次知道黃鶴樓,是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我想他的詩大概與那個費偉的傳說有關(guān)——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對黃鶴樓的印象,還沒有它那個高高的大山門、它后面的東湖以及它前面的長江來的深。 黃鶴樓很漂亮,周圍是很大的建筑樓群,在掛著“氣吞云夢”的主樓前面,還有兩只仙鶴的雕像。從一個“洞天別境”的小石牌樓走過去,還有一個長滿荷花的小池塘。我去的時候是盛夏,荷花已經(jīng)開過了,但是挺立的荷莖荷葉依然能夠讓我感覺到?jīng)鏊?/font> 大概那時候我還不懂得如何去看一座樓,只忙著看周圍的景色。看寬寬的長江是如何“大江東流去”的,看武漢長江大橋上那如蟻蚋一般的車來車往,遠遠的看到武漢電視塔,還能看到天上隆隆的飛機劃過那晴朗的藍天。 至今記得黃鶴樓一樓大廳里那副楹聯(lián):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10、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題記 登黃鶴樓,想起那遠古的傳說,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昔人已去,杳無音信,黃鶴樓若是有知,會不會覺得寂寞呢?憑欄而立,晴空之上是朵朵白云,藍天之下是滾滾長江。這白云啊,千年之前已經(jīng)飄過,云聚云散間,世事早已滄海桑田;這長江啊,萬年之前已經(jīng)流過,千帆競發(fā)時,卻找不到一條屬于多情女子的船。過盡千帆皆不是,是失落,是絕望,是腸斷?晴朗的天空下,是歷歷在目的漢陽樹,滾滾的長江水中,是芳草萋萋的鸚鵡洲,高高的黃鶴樓上,卻是難于訴說的愁緒,心底的壓抑也如同荒草一般蔓延,占據(jù)整個身心,欲哭無淚,欲訴無門,欲喊無聲。 站在黃鶴樓上,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容顏。閉上眼,就是你的影子,或調(diào)皮,或嬌嗔,或古靈精怪,召之不前,揮之卻不去,令人惘然若失,只好在心里默默地想,想著與你聊天時的默契,你一言我一語,亂花紛墜,妙語連珠,常常在文字后面想象你的樣子,或溫柔淺笑,或鳳眼含春,或氣惱得簡直要珠淚飛濺了,這讓我心生柔情,或者是讓我啞然失笑。 如今,放眼四周,我卻再也找不到通往你的方向。你如黃鶴般遠去了,一去不見蹤影,只留下我一個人,就像佇立江邊的黃鶴樓,獨自面對千年的凄風苦雨,獨自面對萬載的白云悠悠,此時此刻,誰又能給我一杯忘情水,讓我可以忘掉前生的山盟海誓,可以忘掉今生的愛恨情仇。站在三生石上,當我喝下這杯水的時候,一切也許就可以結(jié)束了…… 11、來武漢之前我只知道黃鶴樓。可以說,黃鶴樓是武漢的一個標志,一種象征,但也許它也只是這樣一種標志,一種象征。很多人遠遠地看了一眼,居然都不想上去。我堅持上去了,也只是想感受一下那兩首古詩的意境。但我也感到有些失望,樓里面主要是些賣字畫的,到長廊上看風景看到的也是滿眼的人流和車流。一口氣跑到最高的一層去眺望長江,想領(lǐng)略一下“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但近旁仍然是那密集的建筑物,長江在很遠的地方,而且感覺一點也不顯眼,更談不上壯觀。長江大橋也在我眼里失去了它的雄偉,遠不如兒時在南京看大橋的感受,不知是眼光的不同還是真的長江變小了。看到李白留下的瀟灑“壯觀”二字,想到瀟灑飄逸,“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詩仙”也早已“成仙”而去,崔顥遠眺感嘆的身影而今又到哪里去尋覓?可真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滄海桑田,唯有黃鶴樓仍立在這兒,看人世興衰,觀武漢變遷。 12、我開始飄忽不定,四處游逸,當我來到黃鶴樓時,我瞻仰那“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名句,感受那鸚鵡洲的萋萋芳草,品味那“白云千載空悠悠”的凄婉蒼涼。當我登上滕王閣時,我感受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當我站在泰山之巔時,我感受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山小”的豪氣,可是,崔顥,王勃,杜甫呢?他們把自己的才華留在了古老的簡贖上后,皆隨風逝去了,而在他們無比光輝的掩蓋下,那些平凡的人又如何讓史書記住呢?
13、因為有你,我的生命開始絢爛多姿; 也因為有你,我的世界走向悲慘黯淡。 璀璨與灰暗的轉(zhuǎn)變也許只在一念之間,可是留下的陰影卻是無窮盡的…… 痛并快樂著,糾纏著,一切只因有愛。究竟是痛多一點呢,還是樂多一點?無從知曉。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如果有來世,你還舍得讓我如此傷感嗎?
14、躺在樹底下的石凳上,感覺著白天那場驟然而來的暴雨帶來的清涼。夏日的天氣,如孩子的臉還是如少女的心呢?不必深究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學士的詩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盛夏雨來之急,古今皆同,不同的是沒有詩人那種豪邁的情懷。 15、 時近新春,余閑臨武昌江畔,遙見黃鶴樓,矗立長江之濱,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臨江倒影,爭與波流。緩步走近,行至近處,只見主樓巨矗,拔地而起,高聳入云,巍峨壯美。樓分五層,琉璃黃瓦,翹角如勾,飛檐斗拱,小亭畫廊,雕欄回護。主樓與配套,主次分明,布局嚴謹,雄渾天成。
16、愛沒了。情淡了。該分手了。 17、不知從何時開始,喜歡讀詩,喜歡品箏,喜歡圍棋,發(fā)現(xiàn)自己逐漸沉迷于古典文化中去。愛好所有一切與古典文化有關(guān)的東西。因為我總覺得,古典文化身上散發(fā)著一種淡淡的香味,凝聚著一筆淡藍的墨色。這筆淡藍色透著其特有的韻味。引著我一步一步回到古代。在寧靜的夏日午后,一杯茶、幾本書讓我陶醉其中:我仿佛看到了納蘭容若,他靜靜地看著遠方,幽幽地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李清照倚坐在淑玉泉邊,淚眼婆娑,道不盡心中愁苦,只能徐徐哭訴道:“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又隱約聽到岳飛飄渺不定的聲音,他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青春如同照耀在山間的太陽,擁有絢麗的七色光,而我卻獨喜那一抹藍色,和藍色里古風古韻的氣息與“陪君醉笑三萬場,”不訴的離殤。 18、風聲鶴唳看繁華落去,忽覺心頭一片陰霾。那份傷感如濃云在天、似山雨欲來,有意逃出桎梏,卻實無力排遣、亦不忍拂拭。只好任其肆虐,獨自品咂那酸楚楚,悲切切的傷心滋味。
19、“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假如我們憑欄而眺,回溯歷史的煙云,我的感覺,就是如此,那么,你們的感覺呢? |
|
來自: hjmhjmhjmm > 《唐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