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型;療效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滋陰清熱利水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型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4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型的患者以豬苓湯為基本治療方并隨證加減,水煎取藥汁100 ml,同時加入烊化后的阿膠,分早晚兩次口服,1個月為一療程, 療程結束后對治療前后水腫消退、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尿蛋白變化、尿中紅細胞數變化等情況指標進行對比。結果 完全緩解16例占37.21%,基本緩解17例占39.53%,好轉4例占9.30%,無效6例占13.95%,總有效率為86.05%。治療前后水腫、臨床癥狀及體征、尿蛋白、尿中紅細胞數等指標測定差異顯著。結論 滋陰清熱利水法是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型的一種較好方法, 臨床緩解率高。 【關鍵詞】 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型;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16~69歲,平均30.55歲;病程2~17年。其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指標等均符合全國腎病專題學術討論會慢性腎炎診斷標準[2],同時排除腎系其他疾病及繼發于全身性疾病的腎損害,同時中醫辨證屬陰虛濕熱證者。 1.2 治療方法 本組治法以《傷寒論》豬苓湯為基本方加減:方藥組成:豬苓20 g,茯苓15 g,澤瀉15 g,滑石(包煎)15 g,阿膠(烊化)15 g。陰虛火旺者加用知母15 g,血尿為主者加用白茅根30 g,蛋白尿為主者加石葦15 g,腰痛重者加杜仲15 g,濕熱重則加用通草15 g,上方水煎取藥汁100 ml,阿膠烊化后加入上汁中,分早晚兩次口服,療程1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主要臨床癥狀、體征及理化檢查指標,1個月后采用自身用藥前后對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分析統計,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治療前后進行自身對照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結果判定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7年制定的“中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標準。 2.1 治療前后水腫消退情況 見表1。 2.2 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 見表2。 2.3 治療前后尿蛋白變化 見表3。 2.4 治療前后尿中紅細胞數變化比較 見表4。 表1 治療前后水腫消退情況比較(略)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表2 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比較(略)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表3 治療前后尿蛋白變化情況(略)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 表4 治療前后尿中紅細胞數變化比較(略)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 2.5 臨床療效 43例患者中,完全緩解16例占37.21%,基本緩解17例占39.53%,好轉4例占9.30%,無效6例占13.95%,總有效率為86.05%(37/43)。 3 討論 許多中醫學者研究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屬中醫“水腫”范疇,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中醫理論認識也不斷深入,有學者研究發現有部分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浮腫不明顯或者毫無浮腫,僅表現為消瘦、肢體軟弱,類似虛勞病等癥狀,同時亦有以腰痛、頭暈、血尿等為主要證狀者,故單用“水腫”來對慢性腎小球腎炎辨證施治是不夠全面的,因此,近年來逐漸有學者提出本病應屬于中醫“尿血”、“腰痛”、“虛勞”、“眩暈”等范疇。 近年來,許多中醫學者已經認識到其中醫證候發生了轉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陰虛濕熱證高達49%以上[3]。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證是虛實相兼的病癥,在其發病過程中不僅有腎陰虛的臨床見證,且有不同程度的濕熱下注之候,本病纏綿難愈其主要原因在于陰虛與濕熱貫穿于病程的始終。故在治療中育陰清熱與利水需并行方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以豬苓為君,豬苓、茯苓淡滲利水、通利三焦,既不傷陰,又可導陰邪外出;其中豬苓可導熱下行而不傷陰,茯苓可健脾滲濕,澤瀉利水而又滋陰;滑石利竅清熱,使小便通利,水熱互結之邪隨之而去;阿膠既滋真陰又濟心火,且補血止血。上述緒藥配伍,可滋其陰、潤其之燥而無助濕之嫌,清熱利尿無傷陰之弊。現代藥理研究表明[4],豬苓、茯苓通過抑制腎小管對水、電解質,特別是鈉、鉀、氯再吸收而利尿,通過利尿而降血壓,澤瀉、滑石可利尿、降脂、抗菌。阿膠可加速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長,有較強的補血止血作用。 綜上所述,應用滋陰清熱利水法為主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證是中醫治療慢性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一種較好的方法,具有消除水腫、尿蛋白及尿中紅細胞的作用,并可止血、補血,對慢性腎小球腎炎陰虛濕熱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