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為慢性腎炎的病人,有一部分浮腫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是持續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第十一》云: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慢性腎炎之尿血與下焦濕熱密切相關,多是濕熱傷及腎與膀胱血絡所致。其表現有實證,亦可以見虛實夾雜。 如果濕熱下注腎與膀胱,傷及絡脈,迫血妄行,可表現為鏡下大量紅細胞,甚至見到肉眼血尿,此時可用小薊飲子利尿通淋、涼血止血。 如果腎陰不足,濕熱損傷血絡,則可見鏡下紅細胞滿布視野,同時伴有尿少、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治療當用豬苓湯清熱養陰,利水滲濕。 劉老常用豬苓湯來治療血尿,方中豬苓、茯苓利水滲濕;澤瀉、滑石清熱利水;阿膠滋陰止血。諸藥甘寒淡滲,寓養血于清利之中,利水而不傷陰。 仲景立豬苓湯,為治陰虛水熱互結而設。 在腎主水的功能中,腎陰同腎陽一樣,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腎陰虛和腎陽虛導致的水液病變的類型不同。 腎陽虛多見真武湯證,臨床表現為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心悸眩暈,肢體瞤動等。 正如《傷寒論》第82條云: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腎陰虛可見豬苓湯證,其一,陰虛則水停,小便不利;其二,腎陰虛不能滋養心陰,心火獨亢而生內熱,水熱互結,方用豬苓湯清熱養陰、利水滲濕。 此外,在治療慢性腎炎之尿血證的同時,切不可使用固澀之品,否則血瘀于內,易生變證。正如《醫學心悟》所云:凡治尿血,不可輕用止澀藥,恐積瘀于陰莖痛楚難當之。 現借劉老一則醫案細述。 張某,女,25歲?;悸阅I炎半年有余,腰部兩側疼痛不適,小便不利,眼瞼浮腫。尿檢:紅細胞250個/HP,蛋白++,白細胞10個/HP。伴小腹墜脹,心煩口渴,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 此乃腎陰虧虛、濕熱下侵之證,治療當滋腎陰,清濕熱。 遂處方:豬苓20g,茯苓30g,澤瀉20g,滑石15g,阿膠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5g,白茅根30g,半枝蓮30g,茜草10g。 方以豬苓湯為基礎,加女貞子、墨旱蓮等涼血止血藥,患者服七劑后,尿檢:紅細胞減為150個/HP,蛋白+。眼瞼腫消,舌脈如前。二診守方14劑,病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