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腫瘤用蟲類藥,用意有兩方面,一方面,蟲類藥能通絡;另一方面蟲類藥力雄。 中醫有久病入絡之說,但我們以為惡性腫瘤應屬癌毒直損絡脈,惡性腫瘤因其邪毒亢盛,在其初起之時即可以造成絡脈損傷,隨著腫瘤的增大,邪毒勢漲,絡脈破損,不能約束絡內之癌毒,導致毒邪向周圍組織擴散,侵犯周圍絡脈,其危害顯而易見。 中醫認為蟲類藥乃血肉有情之品,以咸味、辛味居多,氣溫或平,且多有小毒。辛味“能散,能行”,加之性溫,多能通,消除壅滯;咸以入血、軟堅散結,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曰“咸走血”;又以取類比象法,蟲類藥性善走竄,剔邪搜絡,攻堅破積,清代吳鞠通言:“以食血之蟲,飛者走絡中氣分,走者走絡中血分,可謂無微不入,無堅不破。”其藥效多強,藥力多猛,一般用于急癥、重癥、頑癥的治療,如中風、久咳、痹癥、癥瘕積聚、瘰疬、惡瘡等。王沛教授常用的蟲類藥包括白花蛇、 蟲、穿山甲、全蝎、蜈蚣、僵蠶、蟾蜍、壁虎、地龍、蜂房、九香蟲、鼠婦、水蛭、虻蟲等。 僵蠶:為我最喜用的蟲類藥之一。《本草述鉤元》述:“味辛微咸氣微溫,氣味俱薄,輕浮而升,陽中之陽也,入足厥陰手太陰少陽經。……治中風失音,急風喉痹欲絕,散頭風痛、風痰及痰瘧癥結,風蟲齒痛,方書多用以散風痰結核瘰癘。能去皮膚諸風如蟲行……。”王教授認為僵蠶為“天蟲”,善走人體上部,用治頭頸部腫瘤如腦瘤、鼻咽癌、喉癌、上顎癌、甲狀腺癌、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癌等,也常用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肉瘤等的治療中。與玄參配伍,又有很好的解毒作用。治療頸部淋巴結轉移癌多與消瘰丸(玄參、貝母、牡蠣)、夏枯草、生半夏等配伍;治甲狀腺癌酌與蜂房、夏枯草、威靈仙、生半夏等配伍;治食道癌酌與石見穿、干蟾皮、壁虎、威靈仙、生半夏等配伍;治肺癌常與白花蛇、地龍、生半夏、壁虎、干蟾皮、玉蝴蝶、白花蛇舌草等配伍;治乳腺癌常與山慈姑、瓜蔞、蜂房、香附、遠志配伍;治肝癌酌與鱉甲、青蒿、白花蛇、干蟾皮、 蟲、蜂房、壁虎等配伍;治軟組織肉瘤常與白芥子、補骨脂、生半夏、附子、蜈蚣配伍;治淋巴瘤酌與夏枯草、鱉甲、地龍、蜂房、穿山甲、紫草、丹皮等配伍。僵蠶無毒,常用量為10~15 g,可長期服用。 蟾皮:辛,涼,有小毒。可破癥結、行水濕、鎮痛。其所含的蟾毒內酯類和華蟾素[1]513中的蟾蜍環酰胺B、蟾蜍環酰胺C、蟾蜍噻嚀[2]等有抗腫瘤作用。蟾皮主要用于治療消化系統腫瘤,如胃癌、腸癌、肝癌、食道癌及胸水、腹水等。常用量為6~7 g,入煎劑。治胸水、腹水可酌與葶藶子、澤瀉、豬苓、茯苓、肉桂、大戟、螻蛄等配伍。另外王教授喜用整張鮮蟾皮外敷,治療癌性疼痛及體表可及的腫瘤,可有一定的止痛、縮瘤作用,每24~48 h更換一次。 蟲:又叫土鱉蟲,咸,寒,有小毒,歸肝經。可活血化瘀,破而不峻,并有一定鎮痛作用,用于腫瘤瘀證明顯者,體虛之人也可用。擅治腹部肝、膽、脾腫瘤,盆腔婦科腫瘤等,治療肝膽腫瘤可與鱉甲、青蒿、蜂房、生半夏、半支蓮等配伍;治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可與莪術、水蛭、僵蠶配伍,常用量為10 g,入煎劑。 白花蛇:甘咸,溫,有小毒。白花蛇性善走竄,有解毒、息風定痙之功。《本草綱目》記載:“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取其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白花蛇還有抗癌、止痛之功。王教授常用于治療肝癌、肺癌、癌性疼痛等。常用量為小白花蛇1條,入煎劑。 九香蟲:咸,溫,氣香走竄。《本草綱目》記載:“主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常用于治療胃癌,及其他腫瘤伴有納差、胃脘疼痛者,常用量為10 g,入煎劑。 穿山甲:咸,微寒,走竄,善下行,活血通絡之功較強,略有腥氣,為中醫外科常用藥,用其消腫潰膿,《藥性論》:“治山瘴疾,治小兒驚邪……痔瘺惡瘡疥癬。”《醫學衷中參西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并能治癥瘕積聚、周身麻痹、心腹疼痛。”外科的多個方劑中,如透膿散、仙方活命飲等,都有穿山甲,與皂刺同用,取其透膿外出的作用。而治腫瘤多單用,取其穿透散結化瘀作用,同時穿山甲有補虛作用,適合腫瘤病人,多用其治療婦科腫瘤、肝癌、淋巴瘤等。常用量6~10克。 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入肝經。《本草經百種錄》記載:“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常用于治療婦科腫瘤中瘀血明顯而無出血傾向者。常用量為6~10 g,入煎劑。 全蝎:辛,平,有毒。可息風定痙、化痰通絡止痛,可入顱、可進骨。多用于治療腦瘤,可酌與蜈蚣、僵蠶、白花蛇、膽星、藤梨根、郁金等配伍;常用于治療癌性疼痛,可與蜈蚣、蜂房、鼠婦、白花蛇等配伍。常用量為3~6 g,入煎劑。 蜈蚣:辛,溫,有小毒。可外走皮膚,內入臟腑,通絡止痛,常與全蝎協同應用。常用量為蜈蚣3條,入煎劑。 壁虎:即守宮,又名天龍。咸,寒,入心、肝二經。王教授認為壁虎既善行血,又善理氣,氣血兼顧,常用于治療肺癌、肝癌、食道癌。常用量為3~6 g,入煎劑。 地龍:咸寒無毒,歸脾胃二經,行而不散,體虛之人也可用之。動物試驗證實地龍提取物有抗癌作用,能舒張動物支氣管及對抗組織胺而有平喘作用,可增加免疫力,有興奮腸道、子宮平滑肌作用,還有一定的鎮靜、解熱作用[3]。常用于肺癌治療,也常用于腸癌、胃癌及婦科腫瘤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的治療。常用量為15 g,入煎劑,可長期應用。 蜂房:甘,平,有小毒,有消炎、止痛、抗腫瘤作用[4]。常用于治療宮頸癌、乳腺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癌及癌性骨轉移。常用量為6~10 g,入煎劑。 蟲類藥在古代即為軟堅消癥散結、活血通絡之重劑。代表方有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鱉甲煎丸和大黃 蟲丸等。鱉甲煎丸專為“瘧母”,即瘧疾日久肝、脾腫大而設。《金匱要略·瘧病》言:“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方中用了5味蟲類藥:鱉甲、 蟲、蜣螂、鼠婦、蜂房,如今本方還用于治療血吸蟲引起的肝脾腫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腹腔腫瘤等。大黃 蟲丸,方中用 蟲、水蛭、虻蟲、蠐螬等。清代葉天士《臨癥指南醫案·積聚》明確指出:“著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大旨以辛溫入血絡之品治之。蓋陰主靜,不移即主靜之根,所以為陰也,可容不移之陰邪者,自必無陽動之氣以旋動之,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伏之,所以必藉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力也。”蟲類藥即為體陰用陽之品;“初病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輒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可見葉氏主張以辛味之品、蟲類通絡治療積聚之邪盛、病久、塊堅。 現代研究表明,多數蟲類藥實驗證明有一定抗腫瘤作用,如僵蠶、地龍、白花蛇、全蝎、水蛭、蜂房、蟾皮、壁虎等[5]。有些蟲類藥如水蛭、蜈蚣等,對試驗動物的血液高黏狀態具有一定抑制作用[6-7],有一定抗凝血作用。研究表明,絕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存在有血液的高凝狀態或靜脈血栓,腫瘤的促凝活性不僅僅是一種表現惡性的現象,而且是引發癌細胞擴散、轉移的一個組成部分[8]。有資料顯示,尸解發現50 %[9]的癌癥患者有血栓形成。臨床上我們常用的具有抗凝作用的活血化瘀蟲類藥還有地龍、僵蠶、土鱉蟲、穿山甲、全蝎、虻蟲等。有些蟲類藥有一定抗炎作用,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如僵蠶、蜂房、蜈蚣、蟾皮、地龍等。有些蟲類藥有免疫調節作用,如地龍、蟾皮、鱉甲等。有些蟲類藥有鎮痛、鎮靜作用,如蜈蚣、全蝎、白花蛇、虻蟲、蟾皮、蜂房等[1]342-516。 蟲類藥應用中需注意幾個問題。①蟲類藥可引起過敏反應,對過敏體質者,用之要慎,一旦有過敏傾向應立即停藥。②蟲類藥多有“小毒”,用之不可過量,時間不要過長,王教授在應用時一般視情況用2周至2月不等,效好隔1月左右再用。如水蛭過量可引起出血傾向,全蝎含類似蛇毒神經毒樣物質[10],蜈蚣含類似蜂毒的組織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11],過量可引起中毒,出現溶血、貧血、肝腎功能損害等。所以,對有出血傾向、有肝腎功能損害的患者,蟲類藥要慎用。③腫瘤晚期體質較弱者,用之宜更謹慎,要減少用量,并需與扶正養血滋陰藥配伍用。 我在處方中60 %的方子含蟲類藥,1~3味不等。蟲類藥煎煮后常有腥味,可予焦三仙各10 g佐之,對偏于陽虛體質也可佐以肉桂4~6 g或肉豆蔻6~10 g。多數患者服用2月后,替換同類其他藥,有些藥如僵蠶、地龍等也可長期服用。 另外,為了避免動物藥在煎煮過程中的異味,及服藥時的不適口感,同時也為了增加療效,也可采用打粉裝膠囊的方法,與湯藥同時服用。 傳統用動物藥中,在炮制過程中,一部分毒性已有所破壞,故其療效也隨之受到影響,所以目前鮮動物類藥有抬頭趨勢,比如金龍膠囊等,采用活動物速凍法,將活的守宮、金錢白花蛇、蘄蛇等速凍,以鮮動物整體為原料,運用低溫冷凍干燥和生化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制成,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鮮動物中的有效成分,使療效增加。這一思路也值得我們臨床大夫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