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時期 社會與建筑概況 公元10世紀中期到13世紀末期,中國處在宋、遼、金、西夏多民族政權的并列時代。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從此中國的中原地區和長江以南結束了戰亂割據的局面。但在中國的北部和西部仍有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西夏等政權與北宋政權并存,且時常發生戰爭。北宋中期,地處中國北部的女真族興盛起來,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朝。十年后,金滅遼,十二年后又滅北宋。宋室南遷,建立南宋。這時又出現了南宋與金、西夏對峙的局面。西夏、金先后為蒙古軍隊所滅。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并于八年后的公元1279年滅南宋,中國再次統一。 宋代統治者重視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北宋初期由于采取均賦稅、興水利、開墾荒地等措施,使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得到較大發展,隨之形成商業較為發達的局面。宋代重視文化教育,提出以文為治國之本,促成了文化的空前繁榮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相繼出現。隨著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到了歐洲。在社會思潮中,儒、道、佛三教合流,出現以理學為代表的哲學派別,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武器。 由于生產發展,技術進步,使建筑得到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首先是城市的發展,擺脫了里坊制的束縛,使得城市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繁華的商業街道,文化娛樂建筑“瓦子”隨之產生,商品售賣活動從早市到夜市絡繹不絕,都市生活一派繁榮景象。重視文化的國策使得文教建筑發展起來,全國各州縣辦起官學,同時私人創辦的書院也從此開始發展。佛教中禪宗一派的興盛使得宗教建筑朝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佛、道二教建筑隨著思想上的互相融合而互相靠攏。宋代統治階級追求享樂之風極盛,使得園林建筑興盛起來。宋代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不僅數量超過前代,而且藝術風格更加細致、清新,詩情畫意更為濃郁,意境創造更加自覺。 在建筑工程中新產生了一種結構體系,如以應縣木塔為代表的木構高層筒體結構,成為現代筒體結構的先驅。這一時期還產生了中國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法典《營造法式》,它所制定的法則反映出北宋建筑已具有較高的標準化、定型化水平。另外,在橋梁建造中采用的蠣房固基、浮運法等也是領先于世界的技術。這時期在建筑藝術方面,從群體組合到個體建筑,造型都有許多新的變化。群體不僅縱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導空間的處理和建筑與環境的結合。個體建筑平面形式多樣,屋頂組合穿插錯落,立體輪廓豐富多彩。同時配以多種類型的彩畫,多種手法的雕飾,多種造型的門窗裝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麗的建筑風格。 遼代建筑風格與宋稍有不同,較多地繼承唐風,金代建筑風格則更近宋代,它們與宋代共同創造了公元10~13世紀的中國建筑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譜寫出光輝的篇章。 北宋東京 東京創建于春秋時代(公元前770~476年),到唐代已成為中原地區的一座州城,五代時期(907~960年)又曾成為地方政權的都城,稱汴京。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對汴京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開拓街坊,展寬道路,疏浚河道,加筑外城。北宋統一全國后,認為汴京城市建筑基礎好,地理位置適中,便于利用南方物資,政治環境好,于是便定都在此,名為東京。自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開始,對東京進行了擴建和改建。 1.城市布局 東京有皇城、內城、外城三重城墻,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內城圍繞在皇城四周。最外為外城(亦稱羅城),平面近方形,東墻長7660米,西墻長7590米,南墻長6990米,北墻長6940米。羅城東、西、南三面皆三門,北面四門,此外還有專供河流通過的水門十座。 ![]() 北宋東京平面示意圖 2.城市道路與河流系統 全城道路從市中心通向各城門,主干道稱為御路者有三條:一條從皇城南門至外城南門的南北向干道,寬200米,成為全城的主軸線;第二條為皇城南側的東西向干道;第三條是在皇城東側的南北向干道。此外,還有一些次要道路,組成不規則的道路網,反映了不受里坊約束的特點。 在東京,河道也成為城市的重要經濟命脈,史稱“四水貫都”。四水即指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在城墻外又各有護城河一道,四水通過護城河相互溝通,使得河道在城內作為運輸通路非常方便,可將東南方糧食和物資運入城內。金水河通往宮殿區,供給宮廷園林用水。 3.城市結構 宋東京因襲五代舊城,從開始即沒有封閉的里坊。以坊巷為骨架的宋東京,城市面貌頗具特色,有諸多變化。其一,主要街道成為繁華商業街,皇城正南的御路兩旁有御廊,允許商人交易,州橋以東、以西和御街店鋪林立,潘樓街也為繁華街區。其二,住宅與商店分段布置,如州橋以北為住宅,州橋以南為店鋪。其三,有的街道住宅與商店混雜,如馬行街。其四,集中的市與商業街并存,如大相國寺,被稱為“瓦市”,其“中庭、兩廡可容萬人”,“每一交易,動計千萬”。在一些街區還存在夜市,如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有許多酒樓、餐館通宵營業。《清明上河圖》真實地反映了東京商業街的面貌。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出現了集中的娛樂場所——瓦子,由各種雜技、游藝表演的勾欄、茶樓、酒館組成,全城有五六處。 ![]()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末,東京人口估計約有130~190萬,可算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城市了。它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商業文化中心。東京的城市結構沖破了傳統的里坊制,較多的服從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中國歷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轉折點,對以后的幾代都城有較大的影響。 臨安 1.城市布局 臨安南倚鳳凰山,西臨西湖,北部、東部為平原,城市呈南北狹長的不規則長方形。宮殿獨占南部鳳凰山,整座城市街區在北,形成了“南宮北市”的格局,而自宮殿北門向北延伸的御街貫穿全城,成為全城繁華區域。御街南段為衙署區,中段為中心綜合商業區,同時還有若干行業市街及文娛活動集中的“瓦子”,官府商業區則在御街南段東側。遍布全城的商業、手工業在城中占有較大比重。居住區在城市中部,許多達官貴戚的府邸就設在御街旁商業街市的背后,官營手工業區及倉庫區在城市北部。以國子監、太學、武學組成的文化區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錢塘門內。臨安不僅將城市與優美的風景區相結合,而且還有許多園林點綴其間。 2.城市道路 臨安以御街為主干道,御街從宮殿北門和寧門起至城北景靈宮止,全長約4500米。除此之外,還有四條與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東西向干道也有四條,都是東西城門之間的通道。還有次一級的街道若干條,均通向中部御街。全城因地制宜,形成大小不一的網格,道路方向多斜向,并以“坊”命名,這些正是里坊制崩潰的佐證。 3.城市河湖水系 城內河道有四條,其中鹽橋河為主要運輸河道,沿河兩岸多鬧市。城外有多條河流,與大運河相連。這些縱橫相交的河和湖構成了一幅水運網,對臨安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4.商業街市與手工業作坊 臨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夢粱錄》),這正是御街的景象。這里屬于中心綜合商業區,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銀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場。此外還有“瓦子”多處,其中包括了茶樓、酒店、演雜技的場所。臨安官營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賢坊一帶。瓷器的官窯在城南鳳凰山下,稱內窯。私營手工業則遍布全城,絲紡業多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帶。御街中段的棚橋是臨安最大的書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橋附近。 遼南京與金中都 遼設立五京,以今北京為南京,史稱遼南京。公元1122年遼南京被女真族攻占。公元1127年女真族打敗北宋,建立金朝,到了公元1153年便遷都到遼南京,改名為中都城,史稱金中都。 ![]() 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位置比較圖 1.遼南京的總體布局 遼南京又稱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礎上建設的城市。遼南京子城又稱內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與大城共用西門、南門。子城之中主要是宮殿區和皇家園林區,宮殿區的位置偏于子城東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墻以外。南為南端門,東為左掖門(后改稱萬春門),西為右掖門(后改稱千秋門)。宮殿區東側為南果園區,西側為瑤池宮苑區。宮苑規模較大,瑤池中有小島瑤嶼,上有瑤池殿,池旁建有皇親宅邸。 ![]() 遼南京(今北京)出土的條紋磚和陶瓦 2.金中都的城市結構變化 金代遷都中都后,對中都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并修建皇城、宮城,形成了宮城居中的格局。隨之城垣向東、西、南擴展成周長5328丈(約合17.8公里)的規模。城市近似方形,據《金圖經》記載,“都城之門十二,每向分三門,一正兩偏,……共十二門”。金代后期在城東北角又增建一座城門,為皇帝赴東北郊離宮瓊華島大寧宮之用。 中都城每邊三門對偶布置,每兩座相對的城門之間設有街道,但貫通全城的只有三條,一條是在檀州街基礎上向東西延伸而成,另一條在檀州街以南,第三條是南北向大街,是在遼南京大街的基礎上向南延伸而成。另外六條街道均自城門通到皇城區終止。 城市結構的另一個變化是從里坊制向坊巷制的轉變,據文獻記載,中都城有六十二坊,除了一部分繼承遼代舊有的坊之外,有的將一坊分成兩坊。一些街、巷可在坊內通過,小巷也可直通大街,并出現以古跡命名的若干街道,這些正是里坊制崩潰的表現。當時,這里商業已相當繁榮,檀州街便是商業活動的中心,成為南方與東北進行貿易的市場。金中都時期除檀州街市場以外,又出現了城南東開陽坊新辟的市場。 3. 金中都的規劃特點 金中都的規劃特點主要有三點: 第一,宮城位置居中。據《金史·世宗本紀》稱,仁政殿遼時所建,為宮殿正衙,因遼舊位置未變,但規模是仿宋汴京宮室制度,從而引起城市的擴展,不僅為新筑宮殿提供廣闊的地域條件,而且在位置上使其大體居于城市的中部。 第二,向《考工記》的規劃思想靠攏。中都皇城之內、宮城之外布置行政機構及皇家宮苑。皇城南部一區從宣陽門到宮城大門應天門之間,以當中御道分界,東側為太廟、球場、來寧館,西側為尚書省、六部機關、會同館等。這種安排是仿汴梁的布局,如左側設太廟,右側設政府官署、監察機關,明確地向中國傳統都城中“左祖右社”的布局靠近了。 第三,城內增建禮制建筑,如祭祀天、地、風、雨、日、月的郊天壇、風師壇、雨師壇、朝日壇、夕月壇等。 平江府 平江是蘇州的前身,位于富饒的江南平原地區,扼南北交通要道,南宋時代為地區性的行政中心,手工業、商業繁榮。現存《平江圖》碑,記載了當時該城的平面布局。城市為長方形,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3公里多,城墻上開有五門,是一座水網城市,設有水、陸兩套交通系統。城內有大河,南北四條,東西三條,它們都與城市干道平行。另外還有一些小河、小街,共同構成城市的交通網絡。商店、住宅多為前街后河,水陸交通方便。城外有護城河圍繞,既可作為防衛之用,又是水運交通線。 ![]() 《平江圖》碑拓片。平江府即蘇州,該圖記載了蘇州當時的平面布局和城市設施 港口商貿城市 唐中葉以后,西去的陸上“絲綢之路”受阻,人們便向海上尋求另一通路,“海上絲綢之路”便成為當時的主要對外貿易渠道。隨之東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廣州、泉州、明州便迅速發展起來。這幾個城市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點: 三座城市沖破了傳統里坊制的模式,朝著適應經濟發展的自由形式發展,如泉州,擴展成不規則的多邊形,面積為10平方公里。廣州修繕擴建十余次,前后曾筑有中、東、西三城,直到明初才把三城合而為一,并向北、向東擴展。 三座城市均有方便的陸路或水路交通系統通往城外的河碼頭或海碼頭,例如泉州道路骨架為兩個十字街,頂十字街從唐代州治時期的十字街向四方自由延伸至新開的幾座城門,中十字街在城的南部,是宋代發展起來的。明州全城河網密布,有三江六塘河,從子城前通過的東西向干道貫穿全城,干道兩側街巷如葉脈狀分布,并多與河網平行。 三座城市中均有較多的手工業作坊區和繁華的商業街區,并設有市舶司,專管對外貿易事宜。廣州在南宋時期與五十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泉州是貨物轉運港口。隨之而來的是城內建有“蕃坊”作為外國商人、傳教士的集中居住地,泉州外國人最多時超過萬人。泉州的蕃坊設在城南,在坊內始建于北宋時期的清凈寺便是為滿足阿拉伯人的宗教活動而建造的一座伊斯蘭教寺院。廣州外國人數更多,早在公元787年就曾有十二萬人之多,蕃坊內曾建有伊斯蘭教寺院懷圣寺,寺內的光塔一直留存至今。 寺院建筑布局 以塔為主體的寺院: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出現的這種寺院布局,一直流傳到公元10世紀以后的一些遼代寺院,例如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的山西應縣佛宮寺,便是以釋迦塔為主體的寺院,塔內塑佛像,塔后建佛殿。建于遼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內蒙古慶州白塔,雖現僅存一塔,當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殿。建于遼清寧三年(1057年)的錦州大廣濟寺,以一座磚塔為寺院主體,塔的前后均有殿宇。另據《全遼文》卷十所載,大昊天寺在九間佛殿與法堂之間添建了一座木塔,說明當時在遼代統治區更能接受以塔為主體的早期佛寺之模式。 ![]() 山西應縣佛宮寺,寺內有塔,塔前為山門,塔后為佛殿 ![]() 遼代慶州白塔,在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遼慶州古城遺址內 以閣為主體,閣在前,殿在后:這類寺院可以薊縣獨樂寺為代表。該寺建于遼統和二年(984年),但獨樂寺的遼代建筑只存山門、觀音閣。遼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遼代奉國寺也屬此類寺院。據金、元碑記等文獻資料,遼代的奉國寺有七佛殿九間,后法堂、正觀音閣、東三乘閣、西彌陀閣,四圣賢洞一百二十間(即圍廊),伽藍堂一座,前山門五間以及齋堂、僧房、方丈、廚房等。對照寺址現狀,可知其原在山門內有觀音閣,閣后為七佛殿、后法堂。 ![]()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閣高23米,共使用24種斗拱 前殿后閣:將高閣放在殿后的布局見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興寺。寺院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山門、大覺六師殿、摩尼殿、大悲閣及閣前的轉輪殿和慈氏閣及閣后建筑。該寺始建于隋,北宋初重建寺內主要建筑大悲閣(現已非原物),并于其北拆卻九間講堂。現存寺內主要佛殿建筑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閣、轉輪藏也皆為宋代建筑,而大覺六師殿原建于元豐年間(1078~1085年),后遭毀,山門建于金代(1115~1234年)。整個寺院縱深展開,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間時寬時窄,隨建筑錯落而變幻。佛香閣與周圍的轉輪藏、慈氏閣所形成的空間,成為整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極強的感染力。類似的例子還有東京大相國寺,也是寺院最后為資圣閣,并且有文殊、普賢兩閣在前,與其形成三閣對峙局面。 ![]()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和大悲閣等建筑,形成中軸線對稱格局 以佛殿為主體,殿前置兩閣:這類寺院可以山西大同善化寺為代表。善化寺中軸線的建筑有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坐落在高臺之上,前左有文殊閣,前右有普賢閣,以及周圍回廊。文殊閣及回廊現已無存,但寺院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布局仍清晰可見。始建于遼的山西大同華嚴寺也采用過這類布局,據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記》記載,華嚴寺在金天眷三年“仍其舊址而時建九間、五間之殿;又構慈氏、觀音降魔之閣,及會經、鐘樓、山門、朵殿”。另據《大同縣志》卷五所稱,華嚴寺“舊有南北閣”。這些記載均可證明華嚴寺曾采用“兩閣夾一殿”的建筑形式。在遼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廣殿而崛起……傍層樓而對峙”的格局,因此這種布局是遼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 山西大同善化寺 七堂伽藍式:據《安齋隨筆》后編十四所載,禪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時期,五山十剎為代表的禪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藍制的影響。日本京都東福寺所藏《大宋諸山圖》大約繪于南宋淳 七年至寶四年(1247~1256年),記載了南宋時期靈隱寺、天童寺、萬年寺的平面草圖,從這幾張圖可知當時禪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點。這幾座寺院都以一組沿中軸線布置的建筑群為主體,兩側布置若干附屬建筑。例如靈隱寺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山門、佛殿、盧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禪室等,而在佛殿的東西兩側出現了庫院與僧堂,正是所謂“山門朝佛殿,庫院對僧堂”的格局。天童寺、萬年寺也都在中軸線上設有山門、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兩側是僧堂對庫院。這可算是南宋禪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軸線上的建筑主要是宗教禮儀性建筑,中軸兩側則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動的建筑。本來僧舍散處在主體建筑之外,而這時建起僧堂,置于佛殿近旁,并與庫院相對,提高了僧堂在建筑群中的地位。 佛寺中的個體建筑 山門:山門的形式多樣,小型的如三開間的門屋,見于獨樂寺、善化寺等。大型的常作成樓閣形式,可以與宮殿大門媲美,例如東京大相國寺山門、寧波天童寺山門,都是七開間、三層樓。 寺內的樓閣:寺內樓閣根據其使用情況而位置不同,隨之規模也不相同。最小的是處于主軸線兩側的樓閣,如現存的善化寺普賢閣,兩明層一暗層,單檐九脊頂,帶平座、腰檐,開間僅三間。正定隆興寺慈氏閣、轉輪藏也不過是大三間的樓閣。但在中軸線上的樓閣就要高大得多,如遼寧義縣奉國寺的正觀音閣七間。正定隆興寺大悲閣則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并前出抱廈五間,閣內現存佛像高21.3米,像下須彌座高2.35米,估計當年閣高約在37米左右,起碼應為一座四層樓閣。這類樓閣現存實物只有獨樂寺觀音閣,這座樓閣在宋、遼、金時代雖不是最大的,但以其較科學的結構體系而延千年壽命,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建筑之一。 ![]() 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賢閣,建于金貞元二年(1154年) 僧堂:在南宋大寺院中,僧堂位置日益顯赫,且體量加大,這不僅為了容納更多的僧人,而且是禪宗一派的特色。例如浙江余杭徑山寺在紹興十年(1140年)曾建千僧閣,浙江縣天童寺在紹興二年至四年(1132~1134年)建大僧堂。堂中有佛像,僧人睡長連床,同時也是僧人坐禪的場所。元代以后,這種大僧堂屢遭火災,到了明代便分化成禪堂、齋堂、僧寮了。大僧堂應屬南宋時期大寺建筑的特殊類型。 羅漢院:宋、遼寺院中常有五百羅漢置于山門或樓閣之上。然而,宋代的凈慈寺卻不同,椐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載,熙寧五年(1072年)該寺是以大佛殿和五百羅漢院為主體的一座寺院,羅漢院內有二石塔,高三丈許,九層,每重雕造五百羅漢,塔置于重閣之內。 回廊:這一時期寺院中,主體部分的殿宇周圍,多有回廊環繞,如文獻所記大奉國寺有“四圣賢洞一百二十間”,東京大相國寺主院四面有廊約三百間,余杭徑山寺也是“寶殿中峙”,“長廊樓觀”。在寺院遺址中,善化寺回廊基址清晰。在回廊中多繪有佛教故事壁畫。 道教建筑 宋代帝王對道教大力提倡,曾導演出“神仙下降,有天書頒賜”,是“圣祖降靈”的戲劇性一幕。宋真宗曾舉行帝王迎天書活動,詔“天下并建天慶觀”。宋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建立迎接天神的“迎真館”,再次掀起興建道觀的熱潮。南宋時期建設道觀的活動一如既往,在一百多年中,僅杭州一地便建了三十多處道觀。金代在民間道教有所流傳,西夏統治者也對道教實行保護政策。 一般道教宮觀的建筑有祭奉的神殿、信徒修真的齋館、藏經的殿閣、宣講的法堂、客室、園林等。當時著名的道觀有河南嵩山的崇福宮,臨安大滌山的宗陽宮(1021年改名洞霄宮)。它們都是山岳道觀,選擇溪流、山洞、水池、山崖的環境,并作出長長的前導空間,如洞霄宮至山門有十八里林路。另一類屬城市型道觀如當時東京、臨安所建的一批道觀,至今留下來的有泰山的碧霞祠,江西貴溪上清鎮的天師府,山西晉城玉皇廟,西安東岳廟,山東蓬萊閣等十多座。目前道觀中有宋代建筑遺存者僅有三處,即蘇州玄妙觀三清殿,莆田玄妙觀三清殿,四川江油竇山云巖寺飛天藏殿及飛天殿。 學校與市肆建筑 一、學校 宋代的學校有兩大類,一為官辦的學校,自上而下有太學、府學、縣學;另一為私人辦的學校,如書院、家塾、舍館、書會等。 官辦的學校建筑包含有以下幾個部分:祭奠先師先圣的廟、存放皇帝詔書的閣、講堂、學校辦公室、生員齋舍、射圃(練習射箭及學生體育鍛煉的場地)。從總體布局看,廟與學校兩者有前廟后學的,有廟學左右并列的。《景定建康志》所載《建康府學圖》,記錄了府學建置的情況,屬前廟后學型。建康府學即今南京夫子廟的前身,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后毀于兵火,至紹興五年(1135年)重建,為屋一百二十五間。建康府學建筑群空間序列豐富,最南為半璧池,池北為欞星門,門內共四進院落,中軸線上布置有儀門、大成殿、明德堂、御書閣等建筑。自明德堂以后即學宮,御書閣上層為藏書之用,下層為師生集合講論之處。生員齋舍置于大成殿東西兩側,教授廳在西圍墻外,其后為射圃。 書院是著名學者培養人材的處所,最早的書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所建的江西廬山白鹿洞學館。北宋便有了著名的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在湖南長沙)、嵩陽書院(在河南登封)、睢陽書院(在河南商丘)。南宋時,書院數目大增,形成各種學派。不少書院建在風景優美的山林環境之中,惜其建筑未能保存下來。《景定建康志》所載《明道書院圖》是城市中的一座書院,由兩組工字形廳堂組成,前部一組“春風堂”是講堂兼藏書樓,后面一組“主敬堂”為師生聚會場所,其兩側有辦公、起居等附屬用房。紀念書院創辦人程明道的祠堂放在春風堂前部,另有荷池、蔬圃穿插其間。 二、市肆 宋代城市破除了里坊制的約束,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街道、商業店鋪鱗次櫛比。有的按行業集中,有的以經營某一特殊商品著稱。就建筑形式而論,所有店面都是以門窗朝向街道。當時最有特色的是餐飲業店鋪,宋東京較大的酒樓有七十二家之多,小酒店不計其數,其中最大的一家名礬樓。此酒樓于宣和年間(1119~1125年)重修,三層,五樓相向,各用飛橋欄檻明暗相通。 《東京夢華錄》記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采樓歡門,……入其門,一直主廊約百余步,南北天井兩廊皆小閣子,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當時的酒店有所謂“宅子酒店”與“花園酒店”之分:前者為舊住宅改建而成,不但臨街設店,還有庭院,庭院中“廊廡掩映,排列小閣子,吊窗花竹,各垂簾著”;后者酒店庭院就是一座園林,如東京宴賓樓,即設有亭榭、池塘、畫舫、秋千,供顧客玩賞。酒店外觀在街道上不僅以樓高層多令人注目,而且門前常設有高大彩樓(用木架子搭成,上系有彩綢裝飾)。有的門前有紅色杈子(一種木柵欄),有的掛著帶粉紅色邊的簾子,還有的掛著金紅紗梔子燈(一種形式如梔子花的燈),裝修非常漂亮。《清明上河圖》畫出了當時大酒店的形象。 南宋臨安,除酒店之外,茶肆眾多。茶肆建筑不似酒樓那樣格調清雅,但內部以名人字畫為裝飾,門前擺放四時花卉。 一般商店中以絲綢店和藥店更有特色,絲綢店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藥店是高門顯赫,正門大屋達七間之多。從《清明上河圖》中也可看到彩帛店、藥店,它們不但臨街設店,且有后院作為手工作坊。 宋代橋梁 宋代在橋梁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這時出現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五里橋、湘子橋、汴梁虹橋、紹興八字橋等。此外,金代的盧溝橋也是可與這些宋橋媲美的。 宋造橋數量極大,就結構類型來看,有梁橋和拱橋兩大類。梁橋中有竹、木梁橋與石梁橋之分,拱橋中有竹、木、石多種材料所造的拱橋。拱的形狀有圓形拱、折邊拱、敞肩拱等多種,但能長久留存的當然要數石梁橋和石拱橋了。此外還有浮橋、索橋等少量特殊類型的橋。 一、洛陽橋 這座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北10公里的洛陽江上,舊名萬安渡,故又稱萬安橋,宋皇佑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建,歷時六年完成。全長540米,橋寬7米,為一座巨石砌成的梁橋。由于該橋所處地段瀕臨洛陽江入海口,潮水漲落造成的水頭沖擊力很大,靠石塊自重來達到橋墩的穩定是非常困難的。這座橋采用植蠣固基的作法,先在江底沿橋中線拋石塊,建造筏形基礎,植入牡蠣,通過牡蠣無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塊膠固成整體,以作為橋的基礎,然后在穩固的基礎上再用大石塊砌出四十六座橋墩,上放巨大石梁,然后鋪石板。石梁自重很大,不易搬運,利用海潮水位漲落的環境特點,采用浮運架橋。 二、安平橋 這是一座中國古代最長的橋,長810丈(2500米),又稱五里橋,位于福建晉江的安海鎮,建于紹興八年至二十一年(1138~1151年),歷時十三年,也是一座梁式石橋。這里原為海灣,河面寬廣。橋下采用筏形基礎,橋墩用條石壘砌,石材縱、橫分層排列,形狀有長方形、船形,橋面用巨大石梁拼成。后世由于颶風、海潮、地震等襲擊,曾有六次修理,橋長也因自然淤積而縮短成為2070米。 ![]() 福建晉江安平石橋,跨于晉江、南安二縣交界的海灣上 《營造法式》與李誡 《營造法式》是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頒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國發行的建筑法規性質的專書。全書內容包括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將北宋以前的經史群書中有關建筑工程技術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匯編成“總釋”兩卷。 第二部分,按照建筑行業中的不同工種分門別類,編制成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即“各作制度”共十三卷。其中包括:大木作制度,即有關建筑物結構技術、構造作法的制度;小木作制度,即有關建筑物的門、窗、欄桿、龕、櫥等精細木工的型制及構造作法的制度;石作制度,即有關建筑中石構件的使用及加工制度,石雕的題材及技法;壕寨制度,即有關房屋地基處理及筑城、筑墻、測量、放線等方面的制度;彩畫作制度,即有關建筑上繪制彩畫的格式,使用的顏料及操作方法的制度;雕作制度,即有關木雕的題材、技法等方面的制度;旋作制度,即有關建筑上使用的旋工制品的規格及加工技術的制度;鋸作制度,即有關木質材料切割的規矩及節約木料的制度;竹作制度,即有關建筑中使用竹編制品的規格及加工技術的制度;瓦作制度,即有關瓦的規格及使用制度;磚作制度,即有關磚的規格及使用制度;泥作制度,即有關壘墻及抹灰的制度;窯作制度,即有關燒制磚瓦的技法。 第三部分,總結編制出各工種的用工及用料定額標準,共十五卷。 第四部分,結合各作制度繪圖一百九十三幅,共六卷。 《營造法式》產生于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之下,目的乃是為了加強對官辦建筑行業的管理,于紹圣四年(1097年)命李誡編修。 李誡于元符三年(1100年)完成編修,崇寧二年(1103年)經過皇帝批準刊印,敕令公諸于世。 ![]() 《營造法式》的文字部分和圖解部分 《營造法式》全面、準確地反映了中國在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整個建筑行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它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北宋建筑的技術、科學、藝術風格,還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關系、建筑業勞動組合、生產力水平等多方面的狀況。其編纂宗旨和成書過程有以下特點: 第一點,以“參閱舊章,稽參眾智”為編書基礎。這里所謂“參閱舊章”是指古典文獻中有關土木建筑方面的史料,李誡共查得二百八十三條,在法式書中占百分之八。“稽參眾智”是指李誡向各行業的工匠調查,收集每個行業中世代相傳的口訣經驗,并將其整理,總結出各行業的技術制度和管理制度,這方面共計三千二百七十二條,在全書中占百分之九十二。 第二點,以建筑的標準化、定型化為編輯各作制度的指導方針。例如,對于結構構件采用材分模數制,以對門窗裝修時控制構件的比例。對于磚、瓦等構件則制定出與主體結構相匹配的系列定型制品。對于彩畫、雕刻等藝術性較強的工種,則對當時流行的式樣、風格加以歸納和整理,并指出其特征和變化規律。 第三點,繪制大量工程圖樣,用以說明制度。《營造法式》以六卷的篇幅,繪制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套建筑工程圖。圖樣的內容包括有: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圖,即書中所謂的地盤圖、正樣圖、側樣圖;構架節點大樣圖,如一組組斗拱圖;構件單體圖,如梁、柱乃至一只拱、一個斗的圖樣;門、窗、欄桿大樣圖;佛龕、藏經櫥圖;彩畫及雕刻紋樣圖;測量儀器圖。 圖樣的繪制方法有正投影,也有近似的軸側圖,它使許多失傳的技術,不見經傳的作法被記錄下來,成為人們認識宋代建筑,讀懂《營造法式》不可缺少的鑰匙。 李誡,字明仲,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出身于官吏世家。生年不詳,卒于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二月。元七年(1092年),他進入將作監任職,直到逝世前的兩年離職。李誡的官場生涯,有十七年在將作監,從最下層的官員升到將作監的總負責人,將自己的主要精力貢獻于將作。 《營造法式》在南宋和元代均被重刊,明代還被用于當時的建筑工程,可稱之為中國古代建筑行業的權威性巨著。 大木結構 宋、遼、金時期,木構建筑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建筑匠師對木結構受力情況的認識已達到一定的科學水平,還注意到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利用結構構件本身作藝術加工,便利建筑的美蘊藏在建筑結構之中,沒有去做更多的附加裝飾。 1.結構類型與體系 殿堂型抬梁式水平分層體系:主要用于大型殿堂類建筑,其結構由四個水平層組成,即:屋頂梁架層、斗拱層、柱所組成的空間層、階基層。由于構架中內柱與外柱同高,在柱頭上的斗拱層之中出現了由木方子組成的封閉的方格形木框。如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的作法。 ![]() 宋《營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圖 廳堂型抬梁式內柱升高體系:由于內外柱不同高,僅在外柱柱頭上的斗拱層中出現環繞建筑物一圈的環形木框, 內外柱間以短梁相連系。如寧波保國寺大殿的作法。 ![]() 宋《營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圖 混合型:內外柱不同高,但內外柱柱頭的斗拱形成了上、下兩層環形木框。如遼寧義縣的奉國寺大殿的作法。 空間結構: 木塔使用的筒體結構或樓閣使用的多層環狀構架,在構架中出現斜撐,使構架整體性加強,構成了“空間型”的結構。如應縣佛宮寺木塔、獨樂寺觀音閣的作法。 2.木構模數制 這一時期使用斗拱的建筑,皆以斗拱中拱、枋的斷面為模數,用以控制建筑中的結構構件尺寸,《營造法式》稱之為用材制度。除了材之外,還有一個輔助模數,稱為“契”。“材”是一種雙向模數,材的高度為十五份,寬十份,高六份,寬四份,共有八個等級。一座建筑選用某一等材為模數,不僅用這個等級的材的尺寸來作斗拱,而且還以它來確定梁、柱等結構構件的大小。 在以斗拱為節點的中國木構建筑體系中,通過用材的統一而使建筑節點達到標準化。另外,把材分成八個等級具有選擇合適的建筑尺度的意義。從建筑群組來看,它可以用選擇不同等級的材,來表現建筑群中的主次關系。這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以倫理性文化為特點的國家,要求在建筑群中個體建筑有不同尺度的配置關系,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3.斗拱 在木構建筑中,以斗拱為梁柱交接的節點,隨著使用部位的不同,斗拱的功能有所不同。斗拱可分為若干種不同類型,但就其組合基本形式而言,可分為三大類,即:“卷頭造”,以各種斗和拱組合而成;“下昂造”,以各種斗和拱以及“下昂”組合而成;“上昂造”,以各種斗和拱以及“上昂”組合而成。這三種斗拱每種又有“重拱造”與“單拱造”,“偷心造”與“計心造”的差別。 在一般情況下,一幢建筑,用于外檐的斗拱多采用下昂造,用于樓閣上的平座(挑臺)之下的多用卷頭造或上昂造。 建筑物柱頭上的斗拱稱為“柱頭鋪作”,在兩組柱頭斗拱之間還布置有一朵或兩朵斗拱,稱為“補間鋪作”。這一時期改變了唐代減化補間鋪作的作法,用以改善鋪作層的受力狀況,并將補間鋪作增多,這樣可減少柱頭鋪作下昂后尾的剪刀破壞趨勢。 在利用斗和拱組合成一朵朵斗拱時,偷心造斗拱只有出跳拱,而無橫向拱。計心造斗拱則是出跳拱與橫拱并存。偷心造斗拱表現了很強的功能作用——懸挑,而計心造斗拱則利用橫拱上的素枋,將各組斗拱連成整體,從而產生了鋪作層。這一時期處在從偷心造向計心造的轉化階段。 ![]() 幾種不同時代的斗拱:唐、五代(上)、宋、遼(中)、金、元(下)。 4.建筑平面與立面 這一時期遺存的建筑的平面大多為近方形或長方形,少數有正八邊形、十字形、T字形。在宋畫中可以看到更為復雜的建筑平面,如《滕王閣圖》、《岳陽樓圖》所畫的樓閣建筑。建筑立面由屋頂、斗拱、柱子、階基等部分組成。階基的高度一般定為五材高,大約為0.8~1.5米范圍。建筑中的柱高與總高(除階基以外)之比,在1:2至1:2.7的范圍內。屋頂和斗拱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屋頂的總高度取決于房屋進深的大小。這一時期,殿堂型建筑屋頂總高為前后支點間總距離的三分之一左右,廳堂類為四分之一左右。屋頂形式有四阿頂、九脊頂、兩坡頂。實際運用中出現了將這幾種屋頂組合成更復雜的形式,例如滕王閣、黃鶴樓。就屋頂輪廓來看,它們都是優美而富有彈性的一條條曲線,再加上深遠的出檐,配上曲線輪廓的月梁和梭柱,便形成了宋代建筑的纖秀、柔和的風格。 從立面處理上看,建筑的柱子多帶有側腳(柱頭向內微微傾斜)和生起(建筑從中央的柱子到角柱逐漸增高)。它們不但可與屋頂的曲線輪廓相協調,而且可產生一種向建筑物中心擠壓的力量,使整幢建筑的榫卯結合得更緊密。 建筑立面開間劃分,有的各間相等,有的把心間放寬,還有的是各間尺寸不等,心間最寬,而其他各間逐漸遞減。但無論哪一種,都要求柱高不超過開間寬度,或相當心間寬度。 木裝修 宋、遼、金時期是木裝修長足發展的時期,首先表現在裝修品類的增加,同時裝修作工的精巧程度也大大提高。木雕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裝修部件當中,構件表面的修飾增多。同時各種構件組合拼接的榫卯復雜、多樣。 當時建筑中主要的裝修有以下幾類: 1. 門 版門:以木板拼接成的大門,廣泛用作建筑乃至城鎮的大門。既可安裝在建筑物的一開間中,也可作為一幢獨立的建筑出現在建筑群中,如獨樂寺山門,當為現存最古的“門殿”。 烏頭門:是一座安裝在圍墻上的大門,為了使門與墻固定,需利用兩根深埋地下的沖天柱來安裝門扇,門扇上部為空欞條,下部為木板。 格子門:門扇上帶有透空格子,是當時殿堂中較為講究的一種門。空格有毯文、方格、斜方格等花樣。現存河北省淶源遼代閣院寺文殊殿和金代山西省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均保留了當時的格子門作法,但其花格與前述三種有所不同。另外,山西侯馬、稷山金墓中的磚雕仿木格子門的花格紋樣更為復雜,反映了宋金時代木裝修的不斷發展。格子門門扇下部的木板多帶雕飾,在墓葬中的仿木格子門上,這種雕飾比比皆是。 ![]() 河北淶源閣愿寺大殿中的格子門 ![]() 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的格子門 2.窗 除唐代常見的直欞窗外,《營造法式》記載了閃電窗、水紋窗,這幾類窗都在繼續使用,但都是不能開啟的。這時期新流行能開啟的“欄檻鉤窗”,它功能實用,能開能合,做工講究,形式美觀。宋畫《雪霽江行圖》中就有這類窗。 3.天花 這時期的天花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平棋、平、藻井。現存實物最有代表性的是寧波保國寺大殿的斗八藻井、平棋、平山、山西應縣凈土寺大殿的平棋、藻井。它們準確反映了北宋與金代在裝修風格和技巧上的不同,前者較為粗獷,后者追求精細,這正是裝修由粗向精發展的軌跡。 ![]() 山西應縣凈土寺大雄寶殿的藻井 ![]() 凈土寺大雄寶殿的木制佛龕 ![]() 凈土寺大雄寶殿的一角 4.特殊的宗教建筑裝修 寺院殿堂中,用以藏經的壁櫥和可轉動的經櫥以及佛龕之類,是這時期建筑裝修的重點部分之一,它們都是以建筑模型的尺度出現在殿堂室內的。這類裝修現存的有大同下華嚴寺薄迦教藏殿內的遼代重樓式壁藏,山西晉城二仙觀的“天宮壁藏”佛道帳,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四川江油云巖寺飛天藏等。 ![]()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頂部的木裝飾 磚石結構 這一時期是中國磚石塔發展的高峰,形式豐富,結構多樣,構造作法進步。從平面看,有方形、六邊形、八邊形,北宋中期以后,以八邊形為主。從外觀看,有密檐式、樓閣式、花束式等不同類型。在密檐式塔中出現了八角形密檐塔。在樓閣式塔中,一種是塔身用磚造,外圍的平座及腰檐用木構,另一種是全部用磚或石砌筑,而形式完全仿木構,第三種是簡化的仿木樓閣式塔。花束式塔則完全不同于以上類型,與歷史上的塔沒有繼承發展關系,為新出現的一種形式,它的上半部外作花束式,下半部仍為塔室形。 在樓閣式塔中,內部結構有些仍用舊法,只有外壁一環,但更多的塔采用新的結構形式。 1. 帶中心柱墩筒體結構 這種塔,中心為柱墩,四周為磚砌筒壁,兩者間以磚疊澀或斗拱出挑相連構成一層層樓板,同時在塔壁之外挑出平座,供登塔者觀覽。塔內樓梯作旋心式或穿心式。前者如泉州開元寺仁壽塔,后者如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 ![]() 河北定州料敵塔。塔高84米,塔內有穿心式塔柱,建于北宋 2. 雙套筒結構 這種塔有內外兩環塔壁,內環圍成塔心室,外環與內環間為回廊。廊中布置登塔階梯。樓板用磚發券作成。例如江蘇蘇州云巖寺虎丘塔、蘇州報恩寺塔、杭州六和塔。這幾座塔皆為八角形平面樓閣式塔,其中蘇州報恩寺塔高76米,共九層,磚塔壁對邊長17米,各層平座及腰檐均為木構。 ![]() 江蘇蘇州報恩寺塔--南宋遺物 3. 厚壁筒體結構 利用筒壁厚厚的磚墻設置磚砌塔梯,可避免古代用木梯易朽、易燃、易遭破環的缺點。塔梯作法有兩種,一種為將樓梯嵌入厚壁內,梯隨墻壁轉折。例如:安徽蒙城萬佛塔,建于崇寧四年(1105年),六邊形平面,高七層,是一座樓閣式塔。又如:四川宜賓舊州壩白塔,建于北宋元符至大觀年間(1098~1109年),為方形密檐塔,外觀十三層檐,內部僅四層。另一種采用穿壁式階梯,利用平座為休息板,塔心室與平座地面標高有半層之差。例如:廣州六榕寺的花塔,重建于紹圣四年(1097年),八邊形平面,高57米,外觀九層,內部十七層。 4. 實心磚塔 這種塔有兩類。一類帶有螺旋形樓梯,旋梯靠外的一面帶有通風、采光孔。例如:河南開封 國寺塔,建于北宋皇元年(1049年),外觀呈八角形,共十三層,總高54.66米。由于外部用褐色琉璃磚貼面,故稱“鐵塔”。 ![]() 河南開封祐國寺鐵塔 另一類是實心無梯塔。這類塔在遼塔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塔外表形式有兩種。一種為密檐塔,上部為一層層屋檐,下部有一段高高的塔身和基座。如:遼南京天寧寺塔為八邊九層塔,遼中京白塔為八邊十三層塔,高74米。它們在造型上的特點是臺基上建須彌座,上置斗拱與平座,再上以蓮瓣承托較高的塔身,塔身上有精美的仿木構磚雕及天神像。上部為層層出檐,檐下斗拱及椽子有的用木,有的用磚砌筑。平面除八邊形外還有方形。第二種是實心樓閣式塔,僅外表作一層層樓閣式。如:內蒙古巴林右旗的遼慶州白塔,八邊七層,高50米;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八邊七層,高43米。這類塔內往往帶有空心小室,在上部者稱為天宮,在下部者稱為地宮,用來儲存經卷、舍利等。 ![]() 內蒙古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形式的塔,其結構采用兩種以上的不同結構體系,有的將下半部砌為磚塔,上半部為木構,組成混合結構塔,如河北正定天寧寺木塔。還有的下部為樓閣式塔,上部為覆缽式塔,如北京房山云居寺塔。 彩畫與石雕、磚雕 1.彩畫 宋代是中國木構建筑彩畫的蓬勃發展時期,它一反唐代以赤白裝為主調的裝飾手法,出現了五彩遍裝(以青綠紅為主色的五彩)、碾玉裝(青綠色調)、青綠疊暈棱間裝(退暈式)、介綠結花裝、雜間裝等多種風格和形式,并總結了一套用色經驗。要求所繪畫面深淺輕重任其自然,提倡用表現生動活潑的寫生花卉,隨其所繪不同題材和風格加以變化。目前所見宋代彩畫遺物極少,已知的有山西大同華嚴寺薄迦教藏殿,淶源閣院寺大殿遼代彩畫,料敵塔地宮宋代彩畫,白沙宋墓彩畫等,但都無法反映宋代彩畫蓬勃發展的全貌。《營造法式》對宋代彩畫作了全面的記載,成為研究宋代彩畫的可貴資料。 2.石雕與磚雕 木構建筑中使用石構件主要有臺基、欄桿、柱礎等部位,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用石材做的建筑,大者如石塔、石碑,中者如望柱、華表等。為了加強構件的裝飾性,古代匠師在這些石構件的表面進行了藝術加工,《營造法式》將其歸納成四種:一是剔地起突,相當于高浮雕;二是壓地隱起,相當于淺浮雕;三是減地平汲,剪影式淺浮雕;四是素平,平滑無飾的表面。無論何種雕刻手法,都盡量不失構件原有輪廓,成為這一時期建筑石雕的特點。例如須彌座式的石臺基,其雕飾多隨每層線腳加以變化,僅在束腰部分作起伏較大的剔地起突,雕出門、人物之類。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使用石材作成圓雕,獨立地陳放在建筑群中,如宮殿、寺廟前的石獅和陵墓前的石象生。 《營造法式》規定石雕要經過打制成形、隨形找平、細加工找平、調整邊棱、再次找平、用砂或石加水打磨等六道工序,然后才能開始雕鐫花紋,所雕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花卉等。 磚雕在磚塔和墓室中表現出很高的雕刻技巧。從手法上看,與石雕的剔地突起、壓地隱起、減地平汲相接近,但所雕內容遠比石雕要豐富得多,除一般仿木構或木裝修之外,還 雕出人物乃至有情節的故事。佛塔中如遼寧朝陽北塔,塔身磚雕為佛教故事。墓葬中如山西汾陽五號金墓,內壁磚雕墓主生前生活場景。 建筑風格 這一時期的個體建筑從唐代的雄壯豪放轉向細膩、纖巧,在建筑技巧嫻熟的基礎上,著力于建筑細部的刻畫,不僅一梁一柱都要進行藝術加工,而且對于裝修和裝飾更要著力細致處理。格子門的一條門框可以有七八種斷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條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線腳。在彩畫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經過由淺到深、四層暈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極盡變化,生動活潑。工匠觀察事物細致入微,刀功繪筆掌握熟練。在建筑內部空間的塑造上,力圖表現出人們的審美理想。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內作神靈居住的“天宮樓閣”,把虛幻中的佛國凈土形象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將生活中美的感受永遠保存下來,于是出現了墓主觀戲、墓主夫妻飲宴、墓主出行和回歸之類題材的壁畫或雕刻。 遼承唐風,金隨宋制,西夏別具一格,多民族、多風格的建筑共存,是這一歷史時期建筑風格的特點。 北宋東京宮殿 北宋定都以后,對五代時期的宮殿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調整了宮殿建筑群組的主軸線。這條軸線一直延伸,經東京的州橋、內城南門朱雀門,而外城南門南薰門,使宮殿在東京城中成為最壯麗的建筑群。 ![]() 北宋東京宮殿圖 東京宮殿又稱大內、宮城,據《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五記載:“宮城周四五里,南三門,中曰乾元(明道二年改稱宣德),東曰左掖,西曰右掖,東西兩門曰東華、西華,北一門曰拱宸。”宮殿包括有外朝、內廷、后苑、學士院、內諸司等部分。宮殿外朝部分主要有大慶殿,是舉行大朝會的場所,大殿面闊九間,兩側有東西挾殿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西側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務活動場所,北側紫辰殿是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西側垂拱殿為接見外臣和設宴的場所,集英殿及需云殿、升平樓是策進士及觀戲、舉行宴會的場所。外朝以北,垂拱殿之后為內廷,是皇帝和后妃們的居住區,有福寧、坤寧等殿。皇室藏書的龍圖、天章、寶文等閣以及皇帝講筵、閱事之處也在內廷。宮殿北部為后苑。后期又在東南部建明堂。從總體布局看,重要建筑群組未能沿一條中軸線安排,其原因是因舊宮改造所致。整個宮殿建筑群中,只有舉行大朝的大慶殿一組建筑的中軸線穿過宮城大門。而外朝的文德、垂拱等殿宇,只好安排在大慶殿的西側,中央官署也隨之放在文德殿前,出現了兩條軸線并列的局面。標志著宮殿壯麗景象的宮城大門宣德門,從宋徽宗繪的《瑞鶴圖》和遼寧省博物館藏的北宋鐵鐘上所鑄圖案可知一二。宣德門為“冂”形的城闕,中央是城門樓,門墩上開五門,上部為帶平座的七開間四阿頂建筑,門樓兩側有斜廊通往兩側朵樓,朵樓又向前伸出行廊,直抵前部的闕樓。宣德樓采用綠琉璃瓦,朱漆金釘大門,門間墻壁有龍鳳飛云石雕。 ![]() 宋徽宗趙佶親繪的反映皇宮宣德門外觀的《瑞鶴圖》 ![]()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鐵鐘上的圖案 北宋宮殿建筑群的特點是主殿作工字殿形式。大慶殿群組是一組帶廊廡的建筑群,正殿面闊九間,并帶左右挾屋各五間,殿后有閣,東西廊各六十間,前有大慶門及左右日精門,殿址現已發掘,其臺基成凸字形,東西寬約80米,南北最大進深60多米。 公元1127年金人占領東京,北宋宮殿淪為廢墟。 南宋臨安宮殿 南宋臨安宮殿是在紹興二年(1132年)決定以杭州為“行在”以后,就原有北宋杭州州治基礎擴建而成的,稱為大內。其位置在臨安城南端,范圍從鳳凰山東麓至萬松嶺以南,東至中河南段,南至五代梵天寺以北的地段。據明萬歷《錢塘縣志》載:南宋大內共有殿三十,堂三十三,齋四,樓七,閣二十,軒一,臺六,觀一,亭九十。此外,還建有太子宮東宮和高宗、孝宗禪位退居的宮殿德壽宮,位置在臨安大內以北。 臨安大內分為外朝、內廷、東宮、學士院、宮后苑五個部分。外朝居于南部和西部,內廷偏東北,東宮居東南,學士院靠北門,宮后苑在北部,大體成前朝后寢格局。宮城四周有皇城包圍,皇城的南門為麗正門,北門為和寧門,東部有東華門,西部只有府后門。宮城有南北宮門與皇城南北門相對。 外朝建筑有大慶殿、垂拱殿、后殿(又稱延和殿)、端誠殿四組。大慶殿位于南宮門內,是大朝會場所,垂拱殿在大慶殿西側偏北,后殿在垂拱殿之北,端誠殿在后殿以東,其中垂拱殿為常朝殿宇,后殿為皇帝遇冬至、正旦等節日的齋宿之處,而端誠殿則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為明堂郊祀時稱“端誠”,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德”,武舉授官曰“講武”,隨時更換匾額。 內朝殿宇眾多,皇帝寢殿有福寧殿、勤政殿。另有嘉明殿為皇帝進膳之所。皇后寢殿為華殿、坤寧殿、慈元殿、仁明殿、受厘殿等。宮內還有皇帝與群臣議事的選德殿、舉行講學的崇政殿及藏書閣等。東宮內既有太子讀書使用的宮殿如新益堂,寢殿彝齋,也有太后使用的慈寧殿,還有博雅樓、繡春堂等園林建筑。 宮后苑在內朝西北,主要殿宇有翠寒堂、觀堂與凌虛樓、慶瑞殿及若干亭榭。 學士院在和寧門內,承襲了唐代北門學士院之制。 金中都宮殿 金天德三年(1151年),中都城進行擴建,同時建筑宮殿。宮城位于皇城中部,總體布局分成中、東、西三路,中路為朝寢區,東路為太子居住的東宮和太后居住的壽康宮及內務府,西路有御花園,如瓊林苑、蓬萊院,以及妃嬪居住的寢宮。據《金圖經》載,“亮(完顏亮)欲都燕,遣畫工寫京師宮室制度,闊狹修短,盡以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修之”。從《金圖經》、《北行日錄》、《攬轡錄》等文獻記載可知,這組大朝正殿與東京大慶殿形制幾乎相同,而規模則有所增加。大安殿十一間,兩側朵殿各五間。大慶殿七間,兩者均為東西廊各六十間。前部為大安殿門九間,左右有日華月華門,而宋代宮殿原為大慶門及左右日精門。這一群組前為宮城大門應天門,相當于宋代宮殿的宣德門,兩者均為城樓、朵樓、東西閣,其間連以行廊,只不過應天門十一間,而宣德門僅七間。 仁政殿也是有東西廊各三十間的一座廊院式建筑群,殿兩側各有三間樓閣,稱為東西上 門,院內廊間并設有鐘鼓樓。這是一座常朝便殿。仁政殿之北為昭明宮,內有昭明殿、隆徽殿,均為帝后之寢宮。 中都宮殿絕大部分建筑為金代所建,明顯地將中路做成前朝后寢的格局,而將東、西路做成后妃、太子寢殿及御花園,以突出中路在總體布局中的地位。這對以后的元明各朝的宮殿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惜宮殿早已坍毀,但它的具體形象可以從山西繁峙縣巖山寺南殿金代壁畫中所繪的宮殿圖中得到較為具體的認識和印象。 ![]() 山西繁峙巖山寺壁畫中的宮殿 這是一座人工園林,興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1117年),宣和四年(1122年)建成,位于宋東京城的東北部。艮岳東北部有壽山,采取一山三峰的形狀,中部主峰,高九十步,約150米,次峰萬松嶺在主峰之下,有山澗濯龍峽相隔。壽山東南方為橫亙一里的芙蓉城。西南部為池沼區,池水再經回溪分流成兩小溪,一條流入山澗,然后注入大方沼、雁池;另一條繞過萬松嶺注入鳳池。全園建筑四十余處,既有華麗的宮廷建筑風格的軒、館、樓、臺,又有簡樸的鄉野風格的茅舍村屋,建筑造型各異。此外,艮岳西部還有兩處園中園,名藥寮和西莊,模仿農家景色。在這山水之間,還點綴著從全國采集的名貴花木果樹,形成以觀賞植物為主的景點,如梅嶺、杏岫、丁嶂、椒崖、龍柏坡、斑竹麓等等。林間還放養著數以萬計的奇禽異獸。艮岳疊山構思巧妙,壽山嵯峨,兩峰并峙,列嶂如屏幕。山中景物石徑、蹬道、棧閣、洞穴層出不窮。全園水系完整,河湖溪澗融匯其中,山環水抱,風格自然。 金明池 這是一座以水為主的園林,位于東京城新鄭門外干道之北,本為前朝開鑿的教習水軍之處,北宋末興建殿宇,進行綠化,成為一座戲水園林,每年在此舉行龍舟競賽、奪標表演,皇帝親臨觀看。園中建筑不多,僅在池南建有寶津樓群組,樓南為宴殿,宴殿旁有射殿、臨水殿。池中有一組圓形建筑為水心殿。張擇端所繪之《金明池奪標圖》是對金明池的真實寫照。 ![]() 《金明池奪標圖》 大內御苑 是南宋臨安的皇家園林之一。此御苑即宮殿后苑,位于臨安城南的鳳凰山西部、宮殿區的后部,地勢較高,氣候涼爽,成為當時宮廷內部的避暑之地。在這一區域內有人工開鑿的水池,約十畝,稱為小西湖,湖邊有一百八十間長廊與其它宮殿相連。據《南渡行宮記》記載,宮后苑以小西湖為中心,山上山下散置若干建筑,建筑中有用茅草作頂的茅亭,名“昭儉”;有不施彩繪的建筑,如翠寒堂。后苑廣種花木,形成梅崗、小桃園、杏塢、柏木園等以植物為特色的景點。 行宮御苑 是南宋臨安的皇家園林之一。這些御苑主要分布在西湖四周,如湖北岸有集芳園、玉壺園,湖南岸有屏山園、南園,湖東岸有聚景園,湖北部的小孤山上有延祥園。此外還有宮城附近的德壽宮、櫻桃園,城市西部三天竺峰下的天竺御園等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德壽宮,宮內分成四區,景色各不相同,東區以賞花為主,西區以觀賞山水風景為主,溪流、池水、假山、疊石,各有安排,從池中可乘畫舫至西湖。北區建有各式亭榭,南區有射箭、跑馬、賽球等場地,并設有舉行宴會的載欣堂。 --金中都的皇家園林 金章宗年間(1191~1208年),中都也曾有過園林建設的盛期,當時中都城內外有大約二十處皇家園林,其中大寧宮(在今北京北海公園地址)和玉泉山行宮,是兩處最主要的行宮御苑。大寧宮在一片沼澤地上開挖出人工湖,湖中筑有瓊華島,島上建廣寒殿。據文獻記載,島上假山疊石雄偉高聳,這些石塊是金人掠自北宋東京的艮岳。 宋遼金時期多彩民居 洛陽的私家園林 宋代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載了當時十八處著名的私家園林。這些園子有的采用一池二山,如富鄭公園,或二池一山,如環溪等,形成山池型。有的則為花園型,如歸仁園內有牡丹、芍藥等花卉,每種多達千株,還有大片竹林。在私園中,司馬光的獨樂園最有特色。據他寫的《獨樂園記》描述,園中有藏書五千卷的讀書堂。堂北有大池,池中筑島,環島種竹一圈。池北有竹齋,土墻茅頂。讀書堂南面有弄水軒,軒內有水池,從暗渠引水入池,內渠分成五股,又稱“虎爪泉”。池水過軒后成二條小溪,流入北部大池。此外,便是大片的藥圃和花圃。整個園子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 臨安私家園林 臨安私園有兩類。一類為宅園,僅在住宅一側開辟小園,如《夢粱錄》所記之蔣苑,占數畝之地,內設亭臺花木,“桃村、杏館、酒肆,裝成鄉落之景”;另一類為別墅,多筑在西湖周圍附近山區,以及錢塘江畔,規模大小不一。大官僚韓佗胄的南園在西湖西南角。其內“有十樣亭榭,……射圃、走馬廊、流杯池、山洞、堂宇宏麗,野店村莊,裝點時景”。 蘇州、吳興私園 蘇州、吳興為經濟發達、富賈文士聚集之地,也是私家園林薈萃之地,南宋人周密所著《吳興園林記》就曾記載了三十六處吳興園林,其中既有占地百余畝的大園,也有宅旁小園。南宋人范成大所著《吳郡志》中記載了十多處私家園林,其中有一些一直保存至今,如蘇州之滄浪亭。 ![]() 清代石刻《滄浪亭圖》 四川江油云巖寺飛天藏 云巖寺為唐乾符年間(874~879年)敕建,宋代曾一度改為道觀。飛天藏為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造,它是道教用來儲存經典的柜子,外表作成小亭子式,中心有轉軸,可以推其轉動。飛天藏總高近10米,徑7.2米,由藏座、藏身、天宮樓閣三部分組成,實際內部為一八棱柱體,中心有一根長木柱為轉軸。在藏身屋檐平座和天宮樓閣中共有六層斗拱、二十種類型,各類斗拱組合之巧妙,形式之豐富多彩,在宋代遺構中首屈一指。藏身門窗裝修做功精細,木雕花板飄逸婉轉,寫實生動。 宋遼金時期陵墓工程 北宋皇陵 北宋九帝之中除了徽宗、欽宗二帝外,有七帝的陵墓設在河南鞏縣,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父親之陵,這里共有八座帝陵,二十一座后陵。此外,設于陵域之內的還有皇親、皇族未成年子孫墓、功臣墓三百座,占地約60平方公里。根據當時流行的一種風水觀念,即“五音姓利”之說,皇帝姓“趙”,陵域地形以“東南地穹,西北地垂”為吉地。八座帝陵在這一地段中分成三組布置,彼此相距不超過5公里,采用集中設置陵域的作法始肇于此。 北宋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東約六度。每座帝陵域內有帝陵上宮、后陵上宮、下宮、陪葬墓等,最外圍用樹籬圍繞。在陵域之內禁止采樵放牧,并有專人看守。在各座陵域之外還有一些自為塋域的親王墳、供帝王謁拜山陵時下榻的行宮、為死者祈福的禪院、看守人住宅等。 帝陵上宮,是各陵區中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陵區的南部,它以崇高的陵臺為核心,面積在5公頃左右。圍墻四面設有神門及角樓。南神門外設有獻殿,作為朝陵的祭奠之所。獻殿旁還有一些附屬小建筑。陵臺當年為階級式三層方形土臺,下層每邊長260尺,逐級上收,每層土臺上植柏樹。陵臺之下為存放棺槨的地宮,深57尺至100尺,各陵不等。在上宮以南,沿陵臺和獻殿的中軸線向南延伸,排列著門闕、儀仗,形成一條神道,其長約300米。后陵上宮建制大體上與帝陵相同,只是規模縮小。后陵西北即為下宮,是供奉帝后遺容、遺物和守陵、祭祀的場所。主要建筑有正殿、影殿、齋殿、浣濯院、神廚、陵使廨舍、宮人住所、庫房等。 各陵地宮均未發掘,僅宋太宗之妃李后陵因被盜而打開。該地宮由墓道、甬道、陵臺下的墓室組成,總長約50米。陵臺高出地表8米。墓室平面近圓形,直徑7.95米,穹頂中心距地面12.26米,用磚砌成,壁面砌出十根倚柱,柱間墻面有的雕出門窗輪廓,有的雕出桌椅、梳妝臺之類的家具。墓頂上有宮殿、樓閣、白云星辰等彩繪。墓室下部有棺床,成“冂”形。這些反映了唐末及宋代室內床榻形式及家具特點。 宋陵神道上的石象生保存較完整,從中可以看到宋代石刻風格前后期的變化。早期造型質樸,雕鑿技巧較為粗獷;中期轉向寫實,刻劃真實;晚期朝著生動活潑方向邁進,技巧較前嫻熟,刻劃人物、動物均更為細膩。 ![]() 河南鞏縣宋代皇陵神道石象生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在其都城興州(今銀川市)西郊的賀蘭山東麓,共有九座帝陵、七十余座陪葬墓。從已發掘的李遵頊(1211~1223年)陵可了解王陵的特點。地上部分為一有南北軸線的建筑群,群組中部為內城,南北長183米,東西長134米,內城南部為子城,兩城之間有兩列文臣武士像遺跡,子城以南為碑亭、闕臺。陵周有一重外城。內城建筑布局成不規則狀,獻殿在南門內偏西,靠北門處有一座八邊形階梯狀陵臺,邊長12米,殘高16.5米,分成七級,逐漸收縮。當年上部及各層皆有木屋檐,上蓋綠色琉璃瓦,墻身飾褚紅色,很像一座八邊形塔。地宮位于獻殿與陵臺之間,陵臺與地宮沒有對位關系,不具有封土冢的作用。地宮由中室和墓道組成,中室兩側帶有耳室,耳室的平面為梯形,南北長6.5米,東西寬6.7~7.8米,埋深24.9米。墓室及墓道完全是在黃土層中挖出的洞穴,未用磚包砌,僅于墻的四壁立木護墻板。 ![]()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的陵臺 ![]() 從西夏王陵區出土的琉璃鴟吻 民間墓葬 在宋、遼、金時期,民間墓葬有墓室葬、石棺葬、木棺葬、火葬等不同形式,其中墓室葬最為講究,多系官吏、地主、富商之墓。墓室葬中有多室墓、三室墓、二室墓、單室墓等不同形式。北京南郊的一座遼墓共有九室,前后三進,每進中部為大室,兩側帶有耳室。中央主室最大,直徑4.12米,陳放棺木。其他室陳放有鍋灶、餐具、糧食等,完全仿住宅布局。陜西丹鳳縣商雒鎮有一座六室宋墓,中室作成六角攢尖頂長方形墓室,面積4平方米,高3.2米,以中室為核心,向五面擴展,以甬道相連。正南面設門,墓室頂部用磚疊澀而成。二室墓以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和洛陽新安宋墓最有代表性,其中白沙宋墓一號墓有墓道、甬道、前室、過道、后室五個部分,以一條軸線貫穿。墓室結構是在已挖出的黃土洞穴內重新砌筑磚墻和穹窿頂,磚墻與土洞兩者之間留有空隙。一號墓前室為扁方形,1.84米×2.28米,高4.22米;后室為六邊形,邊長1.26米至1.30米,高4米。二室墓還有左右并列的形式,多見于長江以南的宋墓。墓室平面有長方形、船形、梯形等。單室墓有方、圓、八邊、六邊等不同形式。北方的宋、金單室墓主要采用磚結構和穹窿頂,南方的宋墓為筒券頂或平頂。有的還作成兩層,上層放隨葬品,下層放棺木。 ![]() 河南新安宋代四郎墓的仿木構墓頂 ![]() 河北宣化遼代張世卿墓的《星象圖》繪畫墓頂飾 民間墓葬在墓門、墓室、甬道等處多有仿木裝修。墓門門洞多作出倚柱、額枋、斗拱、屋檐的椽子、瓦頭、屋脊等,然后安裝木門扇,也有的沒有門,以磚填封洞口。墓室裝修不但有木構建筑中的結構構件、梁柱、斗拱,還有門窗。宋墓及早期金墓中流行作一婦人啟門的雕刻,以示墓室后部還有住屋。另外還要作上家具,刻上墓主人的像,以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有的雕出墓主人夫妻對坐桌旁飲酒,如山西侯馬金代董海墓。有的雕出戲臺、演員和墓主在看雜劇表演的場景,如山西稷山的金墓。一些金墓內所雕各種花格隔扇門尤為精細、華麗。 ![]() 山西侯馬金代董海墓墓門,門的周圍墻壁系仿木裝修 ![]() 山西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內的山墻,表示墓室前還有院落 ![]() 馬村金代段氏墓內的“婦人啟門”,表示墓室后還有居室 ![]() 馬村金代段氏墓內精美的磚雕隔扇門 遼代民間墓室中有的以壁畫為主要裝飾手法,例如內蒙古哲里木盟的遼墓,在墓道墻壁上繪有反映墓主生前活動的《出行圖》和《歸來圖》, 有男女主人、仆人、侍從、鼓手、馬夫等二十九個,姿態服飾、人物表情各不相同,造型比例準確。 此外,四川、貴州一帶的宋墓以大石塊砌筑,石塊表面雕出仿木構的柱、梁、斗拱及裝修。遼寧法庫的一座遼墓以木制九脊小帳罩在石棺之外,極為罕見。 ![]() 現藏于遼寧博物館的木制九脊棺罩,系公元10世紀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