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JPN) Japan
一 國徽 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圖案。菊花圖案也是皇室御紋章上的圖案。
二 國旗 日章旗,亦稱太陽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也就是標準國旗的長度尺寸)。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白色襯底象征純潔,紅日居中象征忠誠。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劉聚楓頒布制定的。
三 簡介 七世紀后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約公元2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范圍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經過一千多年,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后才出現比較統一的國家,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準確的判定。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國并即位,即位日相當于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7世紀,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在12世紀,日本形成了稱霸關西的平氏和稱霸關東的源氏兩大勢力集團。1167年,平氏集團首領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從此武士開始掌握實權。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在1180年與1185年爆發兩次戰亂。此后,各武士集團之間爭斗不斷,先后出現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又稱足利幕府)和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統治的時代。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許多日本人在黑船叩關后覺醒,力圖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明治維新就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 。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20年,對于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2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單獨占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來,平成為下一任天皇。 首都:東京
四 貨幣 日圓是日本的官方貨幣,于1871年制定。其紙幣稱為日本銀行券,有1000、2000、5000、10000円四種面額,鑄幣有1、5、10、50、100、500円等。日圓也經常在美元和歐元之后被當作儲備貨幣。現在使用的日本貨幣單位“円”是在1871年6月27日(明治4年5月10日)制定的。當年明治政府將一日圓的幣值訂定為與純金1500毫克等值,并設有次一級的幣值單位錢,相等於0.01日圓。 日本國貨幣發行最早始于8世紀。17世紀(1600年)建立了日本獨自的幣制,1600年開始流通日本初期紙幣。1871年5月10日是日圓的誕生日。這一天日本在法律上確立了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制度,同時公布了“新貨幣條例”,條例稱:“新錢幣的稱呼以圓作為起源。”“圓”作為貨幣單位代替了德川時代以來維持下來的“兩”(四進位法)1日圓的價值定為1500毫克黃金,制造金幣以此為標準,金幣和輔幣都鑄成圓形,采用十進位法。 在日本銀行成立之前,日本的紙幣曾有政府紙幣與國立銀行券。1882年日本銀行成立,并于同年10月10日開業。1885年5月9日,日本銀行發行了最初的日本銀行券,這是以1圓銀幣作為貨幣單位的兌換銀券。1899年,日本的紙幣統一為日本銀行券,原來的政府紙幣與國立銀行券停止使用。1897年日本的金本位制在法律上被確定下來,依據是“ 貨幣法”,1圓的含金量為750毫克,日本銀行開始發行“日本銀行兌換券”。1931年9月 2日,英國停止金本位制,日本大藏省于同年12月13日宣布再次禁止黃金輸出,日本銀行券的兌換停止了。1938年戰爭期間,基于“臨時貨幣法”,曾發行過小面額的日本銀行券(1947年退出流通)。1941年銀行券的發行實際上已與含金量脫鉤,法律上的確定是 1942年的日本銀行法。日本政府1942年發行兌換銀行券(新鈔)代替了日本銀行券。19 46年2月26日以舊鈔換新鈔,將5日元以上日本銀行券強制性存入金融機構,每人最多只能兌換100日元新鈔,剩余部分被封存,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到1/4。按規定,舊的銀行券在1946年3月2日后就不再流通。 日本鈔票正面文字全部使用漢字(由左至右順序排列),中間上方均印有“日本銀行券”字樣。背面則有用拉丁文拼音的行名“NIPPON CINKO”(日本銀行)、貨幣單位名稱“YEN”(圓)字樣。各種鈔票均無發行日期,發行單位負責人是使用印章的形式,即票面印有紅色“總裁之印”和“發券局長”圖章各一個。 1984年11月1日日本銀行發行了10000、5000、1000圓三種新鈔票。過去使用的10000 圓(圣德太子像)、5000圓(圣德太子像)、1000圓(伊膝博文像)、500圓(巖倉具視像)四種鈔票仍繼續流通使用。
五 硬幣 明治維新前基本采用和我國外圓內方制錢相同的鑄銅錢。少量為橢圓形。 1873年后改為十進位制。主幣1日元(Yen)等于100錢(Sen)。幣面國名為大日本,均用天皇年號紀年。自明治維新以后,年號是明治(1868--1912)、大正(1912--1926)、昭和(1926--1989)、平成(1989-- )。如明治元年為1868年,明治13年為1880年;大正元年為1912年,大正3年為1914年;昭和元年為1926年,昭和60年為1985年;平成元年為1988年,平成2年為1989年。幣面有菊花、蟠龍等圖案。 日本在明治、大正年代也曾仿墨西哥銀元發行日本銀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于金屬匱乏,日本曾發行1、5、10錢陶土幣,在日本貨幣目錄中列為未發行幣,價格甚昂。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硬幣比較穩定。從圖案設計上看,一般多是“太陽”、“菊花”、“櫻花”、“農作物”等。從幣材上來看,在1966年以前,大面值鑄幣用銀鑄造,1966年以后改為銅鎳質。幣面國名由“大日本”改為“日本國”。主幣為日元(Yen),下不設錢(Sen)。目前流通的硬幣是1976年(昭和五十一年)以后發行的,有1、5、10、50、100和500元六種。每種硬幣上均有"日本國"字樣。正面圖案,1元是若木(植物);5元是稻谷、齒輪、水;10元是平等院鳳凰堂;50元是菊花;100元是櫻花;500元是一枝帶葉的花。1988年發行的鑄幣上年號改為平成元年。 日本也發行一定數量的紀念幣。
六 發行的硬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