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cqywy"></del>
  •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del id="cqywy"></del>
  • <strike id="cqywy"><rt id="cqywy"></rt></strike>
    <ul id="cqywy"></ul><cite id="cqywy"><input id="cqywy"></input></cite>
    <tfoot id="cqywy"></tfoot>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日本歷史各朝代完全年表

       茶香飄萬里 2012-10-11

      日本國的起源

        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后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據《漢書》《后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

        西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

        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后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準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西元前660年建國并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一、遠古、古代
      1、舊石器時代 (前35000–14000 )


      2、繩紋時代 (前14000–400 )

        繩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時代後期,約一萬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的時期。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西元前3世紀前后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采集為生,武器是弓箭,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這一時期遺跡特多,三內丸山古跡是目前日本所發現規模最大的繩文村落古跡,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上有繩索圖案,故稱為繩文時代。這時代產生的文化稱繩文文化。

        繩文人被外來民族征服後,彌生時代來臨。
      3、彌生時代(約前300–公元300年 )

        西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公元300年 日本古代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其文化稱彌生文化。1884年這種陶器首次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現。彌生時代在繩紋時代之后,古墳時代之前,約當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可分前、中、后期。彌生文化是在繩紋文化的基礎上,受到大陸(包括中國和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它首先出現于九州北部并逐漸向東發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彌生時代普遍有了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開始使用銅器鐵器;原始社會開始逐漸向階級社會過渡;與中國、朝鮮半島交往頻繁,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

      村落和農業、紡織 :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臺地或平地上,周圍往往設壕溝。房屋一般是豎穴式的,平面呈圓角方形或圓形。為了貯存谷物,建筑干欄式(見干欄式建筑)的糧倉,其遺跡在兵庫縣的田能、靜岡縣的山木和登呂等遺址被發現。村落附近有水田,以登呂遺址為例,它們被劃分成許多整齊的長方形田塊,用木樁和木板加固畦埂,水渠縱貫田間。除種植水稻外,其他農作物有瓜類、粟、豆類及麻等。農具除石、鐵制品外,還大量使用木鍬和木鋤等,收割則多用石刀(鐮)。與繩紋時代相比,狩獵和漁撈在技術上雖有進步,但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隨著農業的發展,開始有了紡織業,織物是平織的麻布。普遍發現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從奈良縣唐古、愛知縣瓜鄉、大分縣安國寺和靜岡縣登呂等遺址出土的木制織機部件來看,當時使用的是一種單綜的原始織機。

      鐵器和石器:  鐵器出現于前期,熊本縣齋藤山遺址出土的鐵斧便是例證。中期鐵器普遍增多,種類包括鍬、鋤、鐮等農具,斧、鑿、錐、(簡單的刨)等工具,刀、劍、戈、矛、鏃等武器,以及魚叉、魚鉤之類。但直到中期,石器的使用仍很普遍。與繩紋時代相比,打制石器顯著減少,磨制石器大為增加,后者主要是斧(鍬)、錛、鑿、刀(鐮)等工具和農具。福岡縣的今津、今山和立巖發現專門制作磨制石斧和石刀的加工場遺跡,其制品在九州北部乃至中部地區廣泛分布,可見磨制石器的制作已專業化。到了后期,由于鐵器進一步普及,石器才迅速減少,乃至絕跡。一般認為,前期的鐵器是從大陸輸入的,中期和后期則主要利用輸入的鐵料在日本本地加工制作。

      銅器:  主要為銅劍、銅矛、銅戈和銅鐸。劍、矛、戈分“細形”和“廣形”兩類。前者系從大陸輸入,發現地點主要在九州北部。后者是本地鑄造的,形體龐大,銅質不良,不是實用的兵器,而是祭器,除九州北部以外,還廣泛分布在四國、中國(本州西部)和近畿一帶。銅鐸是日本本地產的銅器,也屬祭器,其分布范圍在以畿內為中心的本州中西部和四國的東部地區,但在九州北部也發現了鑄鐸的范。銅鏡主要是從中國輸入的“漢式鏡”(見漢代銅器),也有少數是從朝鮮輸入的“多鈕細紋銅鏡”(見朝鮮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考古)。此外,還有本地仿中國鏡而制作的“倭鏡”。據研究,日本本地制作的銅器,銅料是由大陸輸入的。

      陶器:  陶器是彌生文化重要的內容之一,稱彌生式陶器。一般呈紅褐或黃褐色,燒成溫度約850℃。制作方法是泥條盤筑,經慢輪修整。器形大致可分壺形器、甕形器、 缽形器和高腳杯等類。 由于地域和時期的不同,彌生式陶器的形制變化比較復雜。前期的器物屬“遠賀川式”(1931年首次在福岡縣遠賀川畔的立屋敷遺址發現,故名),花紋用篦尖刻劃,或用貝殼押印。進入中期,“遠賀川式陶器”衰落,代之而起在九州出現無紋陶器,在本州西部出現櫛齒紋陶器,而本州東部的陶器則含有濃厚的繩紋式陶器的遺風。后期本州西部櫛齒紋陶器盛行,影響及于九州,并擴展到本州的東部。最后,陶器上施花紋的風氣衰落,便形成了與古墳時代的“土師器”相似的素面紅褐陶。

        中國文獻中的有關記載  彌生時代中、后期的日本,在《后漢書·東夷傳》和《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當時日本總稱為“倭”,分成許多小國,有“王”、“大夫”、“下戶”、“生口”等不同的階級和階層。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奴”國曾遣使到洛陽,漢朝賜其王以金印(見漢委奴國王金印)。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國王帥升又遣使來朝,并獻上“生口”(奴隸)。到了三國時期,邪馬臺國成為許多小國的共主,其女王卑彌呼于景初三年(239)遣使到洛陽,魏帝賜“親魏倭王”金印及錦緞、銅鏡等各種禮物,由帶方郡派官吏回訪。此后,邪馬臺國又多次與中國交往。關于邪馬臺國的所在地,學術界有兩種不同意見,即“九州說”與“畿內說”,長期爭論,至今未有定論。


      4、古墳時代 (250–538 )

        古墳時代(Era of Great Tombs),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后的時代,從西元300年開始,迄于西元60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

        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

        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7世紀,圣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并以“大化改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建筑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目前發現有七十一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據悉為全世界最大的古墳。古墳里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墳里還有兵器和盔甲。

         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并開啟了佛教建筑的時代。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的歷史時代。


      5、飛鳥時代 (538–710 )

        飛鳥時代(あすかじだい)約始佛教開始傳入日本的6世紀前半葉,止于遷都平城京的710 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并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后,不斷霸占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并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后,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日益加劇。在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軍事的貴族,是維護原有統治方式的守舊勢力。蘇我氏從5世紀后半葉起,在朝廷中掌管財政,勢力逐步擴大。蘇我氏與大陸移民的關系密切。當時,蘇我氏是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勢力。當百濟圣明王獻給日本朝廷佛像和經論時,蘇我稻目積極主張崇佛,力圖通過崇拜佛教來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統一全國的思想,加強皇權。物部尾輿則主張信仰原來的氏神,以維護氏姓制和部民制,堅決反對崇佛,于是兩派間圍繞崇佛與排佛展開了激烈斗爭。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繼承問題為契機,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之間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馬子討滅守屋取得勝利,物部氏滅亡。打敗物部氏之后,蘇我馬子立泊漱部皇子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為蘇我馬子的傀儡,曾指著獻上來的野豬說:“何時如斷此豬頭,斷朕所嫌之人。”蘇我馬子聞言大驚。592年,蘇我馬子唆使東漢直駒刺死天皇。為了獨攬朝政,同年12月,馬子推舉外甥女飲屋姬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并“錄攝政,以萬機悉委”。后來世人因廄戶皇子聰慧,治政英明,稱其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書紀》稱他“生而能言,及壯有圣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具有能吏的素質。他師從高麗僧惠慈學佛教、百濟博士覺哿習儒學,自幼受到大陸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在朝鮮半島,漸趨強大的新羅,占據漢江、洛東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之后,與日本的關系急劇惡化。所謂內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圣德太子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影響,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飛鳥文化是圍繞佛教而展開的。隨著佛教的傳入,對佛典的研究也日漸開展,其中圣德太子最典型。他身體力行,是篤信佛教的信徒,對佛典進行了研究、講授和注釋,曾主講和注釋過《勝鬘經》、《法華經》、《維摩經》,總稱《三經義疏》。

       


      6、奈良時代  (710–794 )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

        此一時代受中國盛唐文化的影響,又通過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從而出現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國的留學僧和留學生在日本文化和美術繁榮方面,起著極大的作用。全國大興造寺、造像,堂皇的繪畫、華麗的裝飾藝術,今天仍見于奈良的寺院和正倉院寶物中。但是,此時農民貧困、游民增加,由於莊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后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城京: 新建立的平城京乃是模仿唐朝京城長安,東西長約六公里,南北約四公里。大內與平城宮位于北側中央,朱雀大路由北向南將京城分為兩邊,東側被稱為左京,西側被稱為右京,又有數條東西及南北向的大路將城內分為八十四坊,每坊十六坪,其中平城宮占四坊,寺院、東西市、陵墓又占十坊左右。建立時,由各地遷入的人口約二十萬人之多,就如身在長安一樣。

      經濟 :在白江口之役戰敗之后,日本朝廷便致力于改善其與唐朝、新羅的關系,并大力引進唐朝的典章制度及文化,而隨著當時日本與大陸的交通往來,大陸的工藝技術亦傳入日本,使得日本的手工業及礦產開采出現明顯的進步。當時日本朝廷設有織部司、漆部司負責制作供貴族使用的紡織與工藝品,而隨著農業的進步與國家的獎勵,民間亦開始出現制作工藝品的小工坊,日本政府便將之設立為“產業”并允許其流通販賣。而隨著商業交易的發展,在京城大街、交通大道、神社或寺院前開始出現商業市集,當時奈良的東西市的交易頗為盛行。另一方面,日本朝廷亦致力于改善交通設施,在文武天皇時便已完成東海、東山、北陸、山陽、山陰、南海、西海等七條干道,這些官道沿途并設有驛站,不過這些驛站乃專為政府傳令所設, 因此一般人民無法利用。
        隨著手工業和商業交易活動的發展,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無法符合需求,因此在元明天皇和銅二年乃首次鑄造標明面額的貨幣,此貨幣鑄造一直繼續到醍醐天皇的延喜年間,前后共鑄和銅開珍、萬壽通寶、神功開寶、隆平神寶、富壽神寶、承和昌寶、長年大寶、饒益神寶、貞觀永寶、寬平大寶、延喜通寶、乾元大寶等十二次,并稱為皇朝十二錢。不過,這些貨幣多流通于以東西市為中心的京城內,雖然日本朝廷曾發布蓄錢敘位法,鼓勵一般人民使用貨幣,但是效果不彰。

      音樂: 在飛鳥時代時,日本就已從高句麗、百濟、新羅等地傳入了仗樂,仗樂其實是源于中國之踏歌。到了奈良時代,唐樂、渤海樂、林邑樂等大陸樂舞又東傳入日本,乃成為流行的音樂。在天武、持統兩位天皇時設置了專門的樂官,雅樂寮樂官的設置對日本以后的歌舞、音樂發展有很大影響。據《大寶律令》的規定,在治部省設雅樂寮,雅樂寮設有頭、助、允、大允、屬,四個等級的官員,并分派專門的歌人樂師學習各種音樂、舞蹈,以在宴會或宗教儀式上進行表演。
        直到平安初期,來自大陸的樂舞被稱為“雅曲、正儛”,而傳統的樂舞則叫做“雜樂”。當時在日本的宮廷內不僅表演傳統的樂舞,還融合表現各種外來的樂舞,歌人樂師們演奏各種樂器,穿著華麗的服裝表演各種樂舞。在天平勝寶三年(753年),日本宮廷又模仿唐制,為女踏歌、女樂設置內教坊,而當時為了配合特技與魔術表演而演奏的散樂亦相當盛行,并成為之后猿樂的雛型。 
         794年,天皇遷都于平安京標志“奈良時代”結束,開始“平安時代”。

       

      7、平安時代  (794–1185 )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終止,就此不再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平安時代(Heian Period) 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個歷史時代,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決定從平城京遷都到山城國的長岡(今京都市),在那里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借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由于平安京于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也有一說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開始)。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國都的名字。

        平安時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頂點,也是日本古代文學發展的頂峰。在平安時代中武士階層得到發展,到這個時代的后期,武士階層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權力,后來建立了幕府。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莊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后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后,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西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894年廢止遣唐使之后,發展了日本獨自的國風文化。


      二、中 世
      1、鐮倉時代 (1185–1333 )

        

        鐮倉時代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12世紀末,源賴朝在平安王朝末期打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清盛一族,以鐮倉(神奈川縣)為根據地,開始支配全國,并逼迫其弟源義經自殺,受封征夷大將軍,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并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賴朝建立的鐮倉幕府大約持續了140年左右,這段期間,稱為鐮倉時代.武士政治(武家政治)從鐮倉時代開始到江戶時代一直持續了大約700年左右。13世紀后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源賴朝賜予了在戰爭中有功的武士為御家人,在當中最強的人使他們成為官員(守護.地頭)然后派遣到各地去.守護的工作是指揮御家人保護治安,而地頭則是從莊園收取稅金并管理.武士平時是住在農村,做農業,并且進行武藝的訓練.然在戰時時,才能為了鎌倉而戰.那是為了報答將軍所賜予的官位和土地的恩賜.

        源賴朝死后,幕府的實權被賴朝的妻子北條政子的娘家北條氏所掌.殺了3代將軍的源實朝后,北條氏讓在京都的貴族的子弟當上了將軍.然后實權卻是掌握在北條氏手中,北條氏的職位是執權而且是世襲.

        13世紀初,后鳥羽上皇(1180~1239),為了打倒幕府而讓實權回到朝廷手中而發起了戰爭(永久之亂).但是上皇這一派被打敗,反而使的幕府的勢力更強了.在此亂之后,幕府定了貞永式目(御成敗式目)這個法律.這是定下了御家人的權利和義務武家最初的法律.

        13世紀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通過朝鮮,二次攻向九州北部。當時執權的是北條時宗(1251~1284),他招集了御家人拼命的抗戰,但是當時的日本武士都是一對一較多,而因此也為了元軍的集團戰法而苦。但是幸好在第二次的戰爭時,剛好有暴風雨,所以使的元軍慘敗.這次的戰爭雖然幕府戰勝了元軍,但是之后卻為了財政而苦.另外,因為是和元軍作戰,所以沒有所謂的戰敗地可收,所以無法給御家人賞賜也引起了很大的不滿,御家人對幕府不滿后,也開始不聽從幕府的命令,幕府的力量也因為衰退.

        最后重整幕府勢力的是后醍醐天皇(1288~1339),他連合了對北條氏不滿的御家人來打敗了幕府,1333年鎌倉幕府被滅.

        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在戰亂而不安的世代中,武士和農民追求著更強的宗教,而因此新興的佛教興起。這和平安時代的佛教是重視要求嚴格的戒律和學問不同,新興佛教是較為易懂,而重視實踐的.親鸞(1173~1262)提唱了只要念南無阿米陀佛,誰都可以被救,而開始了凈土真宗(一向宗).另外日蓮則是提唱只要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就會得救,而開始了日蓮宗(法華宗).另外在武士間流傳的則是由中國傳來的禪宗,禪宗是由榮西(臨濟宗 鎌倉五山)和道元(曹洞宗 福井縣永平寺)等高僧所宣揚.因為禪宗所強調嚴格的以坐禪來鍛煉精神的宗旨剛好和武士的性格不某而合.

        在日本從古就有信仰神,但是那是以祭典為中心,而并沒有經典和教義等的東西.但是,在這個時代,伊勢神宮的神宮,參考了佛教的教義,將神道的理論基礎更為明朗化.

        在文學方面,有描寫著武士的戰爭的文學(軍記物).而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平家物語》.《平家物語》中是以平家的興亡為主題,用佛教的無常觀盛者必衰的觀點下去看及記錄下活在日本全國戰爭中的人們.而它的流傳方式是有以漢語(和漢混交文)寫下的,也有琵琶法師一面彈著琵琶在人們面前講古的方式.另外在這個時代還有隨筆寫下的鴨長明(1153~1216)的“方丈記”和吉田兼好(1283~1350?)的“徒然草”.   

        在建筑方面,則是有比在追求裝飾上更追求構造美的東大寺南大門,在那里放置了仁王像(金剛力士像)等感覺有力的雕刻.在繪畫方面,在平安時代后期已經有了相當優秀的繪卷物“源氏物語繪卷”和“鳥獸戲畫”等,而接下來的時代更有了“蒙古襲來繪卷”等許多的繪卷被畫成.

       

      1180年說:賴朝為討伐平氏而起兵,占據鐮倉,著手經營關東,設立了侍所。

      1183年說:賴朝從后白河法皇處得到了公認的東國行政權。

      1184年說:侍所及公文所(問注所)成立,鐮倉幕府的基本機構成形。

      1185年說:賴朝開始依敕許設置守護、地頭。

      1190年說:朝廷承認賴朝的地位,任命其為日本國總追捕使。

      1192年說:賴朝就任征夷大將軍。

      【鐮倉時代歷代將軍】

      四代、五代為藤原將軍;六代以后為皇族將軍。

      初代:源 賴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 源義朝之子

      二代:源 賴家(みなもとのよりいえ) 源賴朝之子

      三代:源 實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 源賴朝之子

      四代:藤原賴經(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ね) 九條道家之子

      五代:藤原賴嗣(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ぐ) 藤原賴經之子

      六代:宗尊親王(むねたかしんのう)  后嵯峨天皇之子

      七代:惟康親王(これやすしんのう)  宗尊親王之子

      八代:久明親王(ひさあきらしんのう) 后深草天皇之子

      九代:守邦親王(もりくにしんのう)  久明親王之子

      2、建武新政(1333–1336)

        鐮倉幕府滅亡后,1333年(南朝元弘3年、北朝正慶2年)6月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1334年改元“建武”,天皇的權力也進一步得到集中,設置中央最高機關記錄所、雜訴決斷所,重整天皇親政的政治機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武一直是中興的象征。近年來的歷史學家都記成“建武政權”。   

        后醍醐天皇在朝廷的一切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引起武士階層的普遍不滿、1336年(建武3年)、倒幕大將足利尊氏率兵反叛,很快攻陷鐮倉、建武政權終告瓦解。
      3、南北朝時代(1336–1392 )

        日本的南北朝發生于1336年-1392年,之前為鐮倉時代,之后為室町時代。在這段時期里,日本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并有各自的承傳。

        尊氏對應后醍醐的南朝建立了北朝,于1336年建立室町幕府。兩個朝廷對立的南北朝時代一直持續到公元1392年,最后被北朝統一。以應仁之亂為契機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雖然戰亂持續但內外通商繁盛,農業、工業技術也有所提高。同時此時的倭寇襲擊了朝鮮和中國。 
        后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后,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的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雖然被賜給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開幕府,結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嚴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著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于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

        經過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勢力衰退,終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戰國時代:

      一般以 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3、室町時代 (むろまちじだい 1336–1573 )

        室町時代是日本史中世時代的一個劃分。

        足利氏原是上野國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對應后醍醐的南朝建立了北朝,于1336年建立室町幕府。兩個朝廷對立的南北朝時代一直持續到公元1392年,最后被北朝統一。以應仁之亂為契機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 雖然戰亂持續但內外通商繁盛,農業、工業技術也有所提高。同時此時的倭寇襲擊了朝鮮和中國。

        14世紀的前半期,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統一了南北朝,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幕府以后,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在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于優勢。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因繼承權問題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人稱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京都中,幕府的權威日漸衰落,被管領細川家所干涉、擁立。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被殺,他的弟弟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擁立,后因與信長作對而被流放,幕府滅亡,正式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時代的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三、近 世

      1、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1568年1603年 )

        應仁之亂后,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

        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后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并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織田信長修筑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織田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織田信長在1571年以世俗的力量擊敗了富有戰斗性的天臺宗僧人,并且破壞了他們在京都附近的的修道中心——比睿山,還殺死了數千的僧侶。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1573年 ,他戰勝了當地的大名,放逐了最后一個足利將軍(Ashikaga shogun),開創了歷史上的安土桃山時期(the Azuchi-Momoyama period)

        1577年 ,信長派他的主要戰將羽柴秀吉去攻占西本州 (Honshu)的十二個國。

        天正十年1582年 ,當織田信長帶領軍隊支援豐臣秀吉的時候,被手下武將明智光秀暗殺了,即本能寺之變

        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1584年 ,秀吉消滅了其他三個保護者,完全控制了京都,成為信長無可爭議的繼承人。此后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秀吉生來就是沒有姓氏的普通人,他被藤原(Fujiwara)家收為養子,被賜姓豐臣(Toyotomi),并得到了關白(kanpaku)的職位。這意味著全日本的內政和軍事都為他所控制。之后的一年中,他維持了與九個主要大名中三個的同盟,并繼續在四國(Shikoku)和北九州 (Kyushu)的戰爭。

        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1590年 ,秀吉動用20萬軍隊,戰勝了控制東本州關東(Kanto)地區的最后一個敵手。剩下的大名都投降了。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后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并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后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雇庸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于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于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全國再度陷入混亂。當時最強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阪城的權力中心,招致多數大名與豐臣內部文官的不滿。1600年,不滿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與大名毛利輝元的號召下起兵討伐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將軍,至此進入江戶時代。

      【日本戰國重大事件簡表】

      日本戰國重要大事年表 年號 西元紀年 發生大事(日本古歷)
      應仁元年 1467 ◎應仁之亂始(1.18) ◎大內氏參與西軍(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歿(3.18) ◎細川勝元歿(5.11)
      文明九年 1477 ◎應仁之亂終(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亂終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純圓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業工會結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國一揆爆發(12.11)
      長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賀國(6.9) ◎長享之亂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將軍足利義尚歿(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義植繼任征夷大將軍(7.5)
      明應二年 1493 ◎明應之變(4.22) ◎山城國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義尹重任幕府大將軍(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條早云歿(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義晴繼任征夷大將軍(12.25)
      享祿元年 1528 ◎大內義興歿(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槍傳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戰(4.20) ◎扇谷上杉氏滅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攝津江口合戰(6.24) ◎細川氏滅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島合戰(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條、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嚴島合戰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內氏滅亡(4.3) ◎第三次川中島合戰(8月)
      永祿三年 1560 ◎桶狹間之役(4.20) ◎今川義元戰死(4.20)
      永祿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長尾景虎接任關東管領
      永祿五年 1562 ◎織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祿七年 1564 ◎第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八年 1565 ◎將軍足利義輝被松永三好聯軍圍攻自殺
      永祿十一年 1568 ◎足利義榮繼任征夷大將軍(2.8) ◎織田信長上洛(9.7) ◎足利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10.18)
      永祿十二年 1569 ◎今川氏滅亡(5.23)
      元龜元年 1570 ◎姊川合戰
      元龜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歿 ◎織田信長火燒比睿山延歷寺(9.12)
      元龜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戰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歿(4.12) ◎室町幕府滅亡(7.18) ◎朝倉氏滅亡(8.20) ◎淺井氏滅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長筱合戰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戰 ◎上杉謙信歿
      ◎尼子氏滅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滅亡 ◎本能寺之變 ◎山崎合戰 ◎明智光秀被殺
      天正十一年 1583 ◎賤岳合戰 ◎柴田勝家自殺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長久手合戰 ◎沖田畷戰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職
      天正十六年 1588 ◎豐臣秀吉下達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戰 ◎蘆名氏滅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條氏滅亡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8.9)
      文祿元年 1592 ◎文祿之役
      慶長元年 1596 ◎慶長之役 ◎伏見大地震(閏7.13)
      慶長三年 1598 ◎豐臣秀吉歿(8.18)
      慶長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歿(潤3.3)
      慶長五年 1600 ◎關原合戰(9.15) ◎石田三成被斬(10.1)
      慶長八年 1603 ◎江戶幕府建立(2.12)
      慶長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將軍(4.16)
      慶長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陣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陣 ◎豐臣氏滅亡

      2、江戶時代 (1603–1868)

        江戶城江戶時代是德川幕府統治日本的年代,時間由1603年創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還。是日本封建統治的最后一個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并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江戶時代的人們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態的國家中出奇地高的,當時的男性大部分皆識字,女子識字率也較高,一是因為私塾和寺子屋沒有特定收費,富人可繳交銀兩作學費,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農家也可交以少量農作土產作學費,學費的相較便宜令多數人皆有機會受教,其二隨著商業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藝的提高也迫使人們必須識字以維持生計,故當日之日本社會的教育水平是頗高的。

         
      四、近代、現代


      1、幕末·明治時代 (1868–1912)

        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于最后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所實行的苛政,不時激起眾多以務農為業的百姓反彈。對外則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與中國(大清帝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余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

        1867年,薩摩、長州、安藝等藩組成討幕聯盟,策劃武力討幕;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杰”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慶應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史稱“大政奉還”,大政奉還圖現藏于日本東京圣德紀念繪畫館),標志著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并改名為東京。之后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后來在甲午中日戰爭(即所謂“日清戰爭”)中擊敗大清北洋艦隊,在日俄戰爭(即所謂“日露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2、大正時代 (1912–1926)   


        明治天皇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七月三十日駕崩,皇太子嘉仁親王踐祚,改元大正,是為大正天皇,自此,進入大正時代。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個兒子能存活下來,母典侍柳原愛子。父親死去后,以皇太子身份繼位,以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人以后,娶九條節子(貞明皇后)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宮雍仁親王、高松宮宣仁親王、三笠宮崇仁親王。

        他在位初期,經過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明治維新),國家大致平穩發展,加上時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不少甘愿冒險的外國商人前來日本投資,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令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后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其浪潮影響到當時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起民族議會請愿運動,爭取臺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有研究日本史的臺灣學者給他改了個外號,把“大”字加上一點變成“太”字,叫他作“太正天皇”,及稱呼他在位的年代為“太正年代”,意指在那時期的日本人的生活“太正點”(太美好)。(又,日語“太”的意思正好就是漢語“大”的意思。)

        在位后期,由于他未能發揮出他父親的優點,加上關東大地震等天災人禍接續而來,被世人稱為“不幸的大正”。由于他患有腦病未能理政,最后被迫讓權療養,大正十年(1921年)由其子皇太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終年四十八歲。

        大正時代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卷文化的各個領域。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后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3、昭和時代 (1926–1989)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2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來說,是黑暗的2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發動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和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占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同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4、平成時代 (1989年——至今)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歿。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东方四虎在线观看av|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2021|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灬|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中国少妇初尝黑人巨高清| 2021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做暖暖视频在线看片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同事|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 亚洲精品色无码AV试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日本高清视频色欧WWW|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青草国产在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老司机导航亚洲精品导航|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主页|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福利|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