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思維導圖: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巴贊于上世紀70年代發明了一種新型的思維工具. 這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以大腦中的某一個知識點為思維中心,從這個知識點出發引發出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又可以成為另外的思維中心。這種發散性的結構符合大腦工作的原理,體現了人們思維過程中的多向性和跳躍性,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分析問題、整理思路、快速學習的方法和工具。 思維導圖類似于大腦神經元網絡的分布,方便讓大腦掌握知識內在聯系的同時能使想法很快產生;使用了大腦喜歡的多色彩的思考方式;強調左右大腦的協調合作,在清晰整理自己思維的過程中,大量使用形象生動的圖形和容易辨識的符號,而不是單一的文字;強調以立體方式思考,將彼此間的關系顯示出來,可在分支上再繼續分出新要點;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在基本原則相同的前提下,每個人繪制的思維導圖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近年來,思維導圖逐漸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并應用于學科教學過程中。 2.高效學習法:是一種建立在運用思維導圖這一思維工具之上的新型學習方法,以充分挖掘左右大腦的不同的學習功能為基本原則,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筆記方法、記憶方法、解題方法、復習方法、歸納方法等等方面形成可操作的流程,形成用最經濟的時間投入而獲得最大學習成效的一種學習方法。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思維導圖最早只是巴贊倡導的—種記筆記的方法,在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還被應用于創意的發想與收斂、項目企劃、問題解決與分析、會議管理等方面,它能大幅度降低所需耗費的時間,對于績效的提升產生令人無法忽視的功效。 相對于國外的發展來說,國內思維導圖的應用還剛剛起步,目前我們使用的軟件,基本上都是國外的軟件。由于托尼·巴贊先生及其助手多次來華進行講座和報告,給中國的廣大思維導圖愛好者帶來了最新的思維導圖理念,使思維導圖在國內的應用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 最近幾年,國內的很多職業培訓、商業策劃都用到了思維導圖,還涌現了許多思維導圖培訓機構、專題網站和個人博客閱等。教育界的很多教師和研究人員也對課程與教學論中應用的研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使思維導圖的應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著應用范圍窄、多角度的比較研究少、理論創新不強等方面的不足。 建立在腦與認知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基于腦的學習和教學”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教師有必要也有責任運用這些研究成果來優化課堂教學。思維導圖有著良好的教育應用前景,如果教育工作者們能根據教學條件、教師特點、學生特點以及思維導圖本身的適用性選擇適當的方式,將思維導圖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就可以最大程度上發揮它的功能并達到有效促進教學的目的。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 1.在教師層面創設新型的教學方式,在學生層面創設新型的學習方式,探索有特色的“思維導圖高效學習法”,形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新范式。 2.培養能夠靈活運用思維導圖這一新的思維工具的教師群體,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研究內容: 教師層面: 1.與思維導圖整合的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包括微格案例、完整案例,形式上有文本案例、視頻案例等) 2.與思維導圖整合的教師專業技能的拓展性研究(包括備課、板書設計、作業設計、知識與結構的導圖式梳理、解題的導圖式方法等) 3.與思維導圖整合的教師專業成長的模式化研究(包括自我發展規劃、教學反思、課題研究等) 學生層面: 1.基于托姆 巴贊的“有機學習技巧”(BOST)的“思維導圖高效學習法”的研究 2.與思維導圖整合的學習循環的整體構建研究(形成“5+2+X”的整體學習循環,“5”是周一至周五的學校課堂教學活動,“2”是雙休日的學習活動,“X”是假期的學習活動) 3.基于學生學習作品的系列化研究(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作品進行收集整理,包括筆記、作業、解題、總結等,然后歸類形成系列) 研究的重點: 1.整體構建“思維導圖高效學習法”,包括理論指導、操作方法、實際案例、師生作品等 2.建立針對本研究的評價量表和評價指標體系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研究的思路: 本課題研究形成了“四位一體”的研究思路,即“將基層學校(選擇城鄉六所不同類型的初中學校)、專業化的教師培訓單位(教師進修學校)、專職的教育科研單位(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室)、高校的研究機構(華東師大)”四方形成的研究團隊共同協作完成,遵循“理論指導有高度、實踐研究有實效”的基本原則開展研究活動,研究的過程中采取“理論與實踐”互動的方式調整研究的進程,不唯理論至上,也不唯實踐至上。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文獻研究:針對托姆 巴贊的理論以及該理論在其他領域的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從中獲得理念上的創新、實踐上的借鑒 2.案例研究:包括學校案例、教師案例、學生案例、“思維導圖高效學習法”的課堂教學案例等,期望通過多視角的案例,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推進課題研究的進程 3.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訪談、課堂觀察等專業化的調查研究活動,收集第一手研究資料,通過建立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定位課題研究的價值取向 研究過程 2011.01—2011.05:課題準備階段,組建課題研究小組,進行文獻梳理分析,確定研究總思路和研究方法; 2011.06—2011.07:評估方案生成階段,收集多方意見、整合多方力量,完成評估改革方案設計; 2011.09—2013.07:行動研究階段 2013.08—2013.09:課題結題階段,整理研究資料,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五、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1.課堂教學改革可以通過借鑒其他領域的取得的成果促進改革向縱深發展,比如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信息技術的最新進展等。 2.課堂教學改革只有觸及到了學生思維發展的水平上才能真正體現出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本課題研究選擇了思維科學為突破口來整體構建新型的教學與學習方式。 3.思維導圖,可以把—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畫,與我們大腦處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互吻合。 4.作為一種實證性的研究,本課題更關注研究過程中師生的作品成果的積累。 可能的創新之處: 1.將思維導圖的核心思想引入基礎教育改革中,從整體上開展實證性的研究工作,使得思維導圖這一有力的思維工具從基礎教育的外圍進入到了教育改革的第一線,可以讓一線教師在最新的教育理念之下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 2.將當前人類對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的、有機的、整體的引入到了教學改革的核心層面,通過研究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學執行力。 3.將當前對思維導圖的研究局限在商業層面的培訓上轉化為基于基礎教育的第一線課堂上,期望形成有創新思想的“思維導圖高效學習法” 4.本課題研究在研究范式上夜具有創新性,將基層學校、專業化的教師培訓單位(教師進修學校)、專職的教育科研單位(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室)、高校的研究機構(華東師大)四方形成的研究團隊共同協作完成。 六、預期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