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羲之書論中看其對“觸筆”的使用 從前文可知,“觸筆”的出現和存在是歷史的必然,但這種筆法為何會得到王羲之如此的青睞呢?王羲之為何對此筆法投入了如此巨大的注意力,并使這一筆法得到最后完善成為一個具有標志性的筆法呢? 東晉的書論,現在所能見到的非常少,雖然有署名為王羲之和衛夫人的一些書論著作,但是據現當代研究者的共識,這些書論無論從總體內容還是行文風貌看,都是后代的偽托。不過,這些偽托者可能離東晉時代不遠,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保留了一些王羲之們的只言片語和一些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們書法實踐的總體追求,因此在書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我們在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時候,它們依然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的,當然,主要是針對其中的有價值的部分而言。另外,在《全晉文》中有一篇王羲之的《自論書》和幾段談及書法的手札,均當為王氏原作,對了解王羲之的書學思想有極大的價值。 王羲之論書強調“意”。 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 ----- 子敬飛白大有意。 (《全晉文·二十二》) 大抵書須存思。 (《書論》) 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 (《題衛夫人〈筆陣圖〉后》) 這些書論中,王羲之不厭其煩地用了一個“意”字,那么這個“意”字有什么樣的具體含義?有論者認為:王氏所說的“意”,從小處說,就是“筆意”,所謂“點畫之間皆有意”之“意”,即點畫中凝結著創作主體情感的筆墨意趣;從大處說,就是“意境”,所謂“意轉深”、“有意”、“意乃篤好”之“意”,即以點畫的“筆意”為基礎而形成的主體精神美與客體自然美的有機融合的整體美感境界。也有論者認為:他(王羲之)所謂的“意”,有兩重含意:一方面,“意”是指作書者的情感、心態……“意”的另一方面的含意是指書法的意趣,也就是后人所謂“晉人尚韻”的“韻”字,王羲之認為,凡書單求點畫之工是不夠的,要令筆墨之外具有情趣,這就是他所謂的“有意”。這種“意”就構成了王羲之的書法審美體系,強調變化和各體的融合,在變化中既講究“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也講究“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這就從具體的筆畫開始了要求,什么樣的筆畫才是經得起推敲的筆畫,才是符合書法要求的筆畫。說明了書法的筆畫是要有所變化的,在行筆的過程中是要有所起伏的?!坝|筆”的形態就非常符合這種要求,不僅在外形上體現這種要求,而且在行筆的過程當中也符合這種起伏的動態之美,因此,從這方面來說,“觸筆”的存在豐富了筆畫的表現性,與王羲之的審美趣味是相一致的。 王羲之認為“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庇终f“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边@種觀點就打破了各種書體的界限,要把各種書體融合起來,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有機的結合。我們在鍾繇的楷書當中可以看到經常有行草書和隸書的字及筆畫出現,這種情況顯然是有拼湊各體之嫌的,是把各種書體的筆畫或結字強行拿過來組合在一起,因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但是,這種思路卻是有意義的,為王羲之進一步融合各種書體開了先河。王羲之對各種書體的融合是把各種書體的筆意統一起來,在原有書體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改造,使得這些筆畫出現在一起的時候更為渾然一體,把原有的典型特征減弱了,但卻沒有失去原有的意韻,因而,這種處理方式是更高級的融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