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梨最早使用記錄是14世紀早期,宋代有硬木家具的記錄,但因為元末清初海運才有大型木料的運輸能力,所以明代才是硬木家具廣泛使用的年代。尤其是明代朱由?!皩幾瞿窘巢蛔龌实邸钡挠绊懀罅棵鞔吖傥娜说母窖艆⑴c使黃花梨成為明朝最受追崇的家具木材,當然這與黃花梨細密、易加工、顏色黃中透紅、家具整體亮麗也有很大關系。這種情況下黃花梨其負載的文化內涵也是最厚重的,它的意義已經和現在的黃花梨一樣,不僅僅是家具那么簡單了。明代黃花梨少見鬼臉,宗眼紋理比現在海南黃花梨普遍粗大,紋理流暢且大都通長,水波紋多為暗紋,這種特點的黃花梨一直持續到清中期黃花梨家具上。清中期以后的黃花梨家具受到閉關和官方家具選材的影響產量趨于減少,黃花梨料通過內陸水系和沿海短倒基本滿足,這期間料多來自廣東及海南島地區,這種情形有歷史記錄并可以追溯。清中期后的黃花梨特點是多黑筋和深條紋,鬼臉較多,顏色褐紫或咖啡色,木質細膩宗眼稀少,水波多為熒光紋,這些特點一直持續到今天。解放后國家修復故宮,用料多購于海南。改革開放后,尤其是9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黃花梨文化的再度興起,越南、老撾、緬甸一帶的黃花梨也開始大量使用并越來越少。目前黃花梨價格已經趨于歷史高位,盛世收藏的熱潮將黃花梨文化進一步升級。
著名的古家具收藏鑒定專家張德祥是當今對黃花梨研究比較深入的一位大師,他不僅有大量制作家具的經驗,也有收藏和研究的基礎,他曾經幫助王世襄準備《明式家具珍賞》一書,他在自己的《張說木器》中將黃花梨進行了定義。張老師所說的黃花梨木材都有共性,表現為酸枝的紋理、花梨底色。張老師談及的第一種油香型黃花梨與一些新紅木易混淆,但其料大、油性大、紋理清晰,鬼臉、貍斑、紋理更流暢,是清中期前黃花梨用料的主體。第二種是降香型,清中期后的黃花梨家具有些是帶降香味的木材,這種料都較小更細膩,特點符合現在的降香黃檀。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是對黃花梨有很深了解的人,他認為明末清初老黃花梨是花梨的一個亞種,而非現在的黃檀屬,原因是老黃花梨密度較小。老黃花梨與現在黃花梨紋理底色都有明顯區別,由于做舊物件越來越多,一般人很難看到事實真相。 總之,黃花梨樹種是一個神奇的樹種,清晰優美的紋理、迷人的芳香及良好的加工性使其成為木中之王 。底色金黃、紋理優美是黃花梨家具表面的特點,家具表面的宗眼俗稱八字紋,鬼臉類紋理多出現在枝椏位置,樹體彎曲位置多有水波紋。不同個體間因為營養、生長環境和基因變化會出現細微組織的差異,如細胞射線組織不同、味道發生變化等等。其中木質細膩、色澤黃紅的料最為珍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