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怪才陳士鐸對“心腎不交證”的理解與臨床治療,集中體現在其代表著作《辨證錄》的若干方劑當中,研習這些方劑,對深入認識“心腎不交證”具有重要意義。 (一)直接交通心腎法
此法直接從治療心、腎入手以交通心腎。可分為三大類:治心腎兩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腎方和治腎不交心方。
⒈
治心腎兩不相交方
此類處方主治證為心腎兩不相交,即有心不交腎,又有腎不交心,故謂心腎兩不相交。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劑:
⑴上下兩濟丹
①出處:《辨證錄·不寐門》
②主治:不寐。特點為晝夜皆不能寐。
③組成:黃連、肉桂、人參、白術、熟地、山萸。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即為心腎兩不相交。原文謂“蓋日不能寐者,乃腎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腎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腎兩不相交耳。”造成心腎兩
不相交的原因是心熱腎寒。原書謂“心原屬火,過于熱則火炎于上,而不能交于腎;腎原屬水,過于寒則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
B、治療方面:黃連涼心火,肉桂溫腎陽,自無非議。為何還要加入人參、白術、熟地、山萸呢?這是因為黃連、肉桂雖能交通心腎,然性味不免熱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過涼之懼。故又加入補益之品以去其弊。
⑵引火兩安湯
①出處:《辨證錄·強陽不倒門》
②主治:強陽不倒。
③組成:黃連、肉桂、玄參、沙參、麥冬、丹皮。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心腎兩不相交。原書謂此證之病機為:“若日勞其心,則心不交于腎;夜勞其腎,則腎亦不交于心。”
心腎不交之后,則一身之火氣,躲于陰器,故致此證。
B、治療方面:黃連、肉桂交通心腎。因此證乃由火氣盛所致,而此火乃虛火。故又加入補水退火之味。沙參、麥冬補肺以生腎水,取“虛則補其母”之義。從肺治腎,陳氏多有此法。丹皮入腎經,亦退熱之品。
⑶兩益止遺湯
①出處:《辨證錄·夢遺門》
②主治:夢遺。
③組成:黃連、肉桂、人參、白術、生棗仁、熟地、山藥、芡實。
④簡析:A、此證病機亦為心腎兩不相交。原書謂“心腎二經之火一齊俱動”,“心腎之氣不交,則玉關大開”。
B、治療方面:黃連、肉桂交通心腎。人參、白術、生棗仁補心,熟地、山藥、芡實補腎。關于白術補心之論,陳氏著作中多次提到,他的許多補心方劑中也多次用到白術,這可能是源于陳氏對白術的獨特認識。《本草新編》謂“吾救心、腎之火而兼用白術,則不生者可以生矣”。可供參考。
⑷防盜止汗湯
①出處:《辨證錄·汗癥門》
②主治:盜汗。
③組成:黃連、肉桂、人參、丹參、麥冬、生棗仁、茯神、熟地、山萸。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也是心腎兩不相交。但此種
心腎不交是由于心氣之熱,同時腎水虧虛所致。原書將病機解釋為:“心無腎水之濟,則心添其熱,而腎水更耗,久則腎畏心之取資,堅閉腎宮,而心不得不仍返于心宮,無奈心無液養,而煩躁之念生。”可以參考。
B、治療方面:治則當清心熱,補腎水。方用黃連清泄心火,且黃連配肉桂又能交通心腎。人參、麥冬、丹參、棗仁、茯神補益心氣。熟地、山萸肉大補腎水。
⑸交濟湯
①出處:《辨證錄·陰陽脫門》
②主治:滑精。
③組成:黃連、肉桂、龍骨、人參、黃芪、當歸、麥冬、柏子仁、熟地、山萸。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心腎兩不相交。原書謂“蓋
心腎不交,而玉門之關即易開”。此種
心腎不交,由心腎之水火皆衰少所致。原書謂“聞婦女之聲淫精即生,此心中水火虛極而動也,而腎中水火隨心君之動而外泄矣”。
B、治療方面:治療大法應為兩補心腎之水火。方中用黃連、肉桂交通心腎。人參、黃芪補氣助陽以溫心火;當歸、麥冬、柏子仁補心水。熟地、山萸補腎水;肉桂補腎火。龍骨收澀。如此,心腎得補而自交。
⑹神交湯
①出處:《辨證錄·健忘門》
②主治:健忘
③組成:巴戟天、菟絲子、山藥、芡實、玄參、人參、麥冬、丹參、柏子仁、茯神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仍為心腎兩不相交。原書謂之作“心腎之兩開”,并進一步指出
心腎不交與臨床發生健忘的關系:“夫心腎交而智慧生,心腎離而智慧失,人之聰明非生于心腎,而生于心腎之交也。”此種
心腎不交由心火亢,腎水竭所致。“茍心火亢,則腎畏火炎而不敢交于心;腎水竭,則心惡水干而不敢交于腎,兩不相交,則勢必至于兩相忘矣。”
B、治療方面:須大補心腎。此證雖心火亢盛,但此火實為虛火,故仍須補之。方中諸藥皆大補心腎之品。其中巴戟天、菟絲子二味,陳氏認為皆是心腎雙補之品。
⑺生慧湯
①出處:《辨證錄·健忘門》
②主治:健忘。
③組成:熟地、山萸、生棗仁、遠志、柏子仁、茯神、人參、菖蒲、白芥子。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乃心腎兩不相交。而此種
心腎不交是由心血腎水俱有不足所致。
B、治療方面:須大補心血與腎水。因為“如止益心中之血,而不填腎中之精,則血雖驟生,而精仍長涸。”方用熟地、山萸補腎水之不足,生棗仁、遠志、柏子仁、茯神、人參補益心氣,石菖蒲開心竅。至于方中之白芥子,乃消痰之品,用于此處不知何意。
⑻兩靜湯
①出處:《辨證錄·驚悸門》
②主治:驚悸
③組成:人參、巴戟天、酸棗仁、丹砂、菖蒲、白芥子。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乃心腎兩不相交。原書謂“心腎兩交,則心氣通于腎,而夜能安;腎氣通于心,而日亦安也。心腎交而晝夜安。”
B、治療方面:此方是用人參、巴戟天交通心腎。人參,《本草新編》謂其“能入五臟六腑,無經不到”。巴戟天,《本草新編》謂其“入心、腎二經”。酸棗仁、丹砂、石菖蒲皆入心經。至于白芥子,仍于義未明。
陳士鐸交通心腎諸方簡析二(趙巖)
2、治心不交腎方
此類處方主治心不交腎。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劑:
⑴靜心湯
①出處:《辨證錄·夢遺門》
②主治:夢遺。
③組成:山萸肉、芡實、五味子、人參、麥冬、當歸、炒棗仁、茯神、白術、甘草。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乃心不交腎。原書謂其病機為:“心之氣不能下交于腎,腎之關門大開矣。”此種心不交腎,由心火上炎引起。“心動則火起而上炎,火上炎則水火相隔。”
B、治療方面:應以治心火為主。而此心火乃虛火而非實火,“實火可瀉,虛火宜補”,故當以補心為主。方用人參、麥冬、當歸、炒棗仁、茯神、白術、甘草補心。另用山萸、芡實、五味子補腎。其中五味子,《本草新編》謂“五味子入肺、腎二經”,且本品味酸,有收斂之功,于本證相宜。
⑵心腎兩交湯
①出處:《辨證錄·怔忡門》
②主治:怔忡。
③組成:黃連、肉桂、人參、麥冬、當歸、炒棗仁、白芥子、熟地、山萸。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心不交腎。但是此種心不交腎,主要是由于腎水不足所致。而原書將其病機形象地比喻為“凡人夜臥則心氣必下降于腎宮,惟腎水大耗,一如家貧,客至無力相延,客見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
B、治療方面:治則應為大補腎水。但是“腎水既足,而心氣君虛,恐有不相契合之虞。”故又在方中加入補益心氣之品。原方用黃連、肉桂交通心腎。人參、麥冬、當歸、炒棗仁補心之氣血;熟地、山萸肉補腎水。至于方中之白芥子,亦未知何意。
3、治腎不交心方
此類處方主治腎不交心,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劑:
⑴兩歸湯
①出處:《辨證錄·耳痛門》
②主治:耳鳴。
③組成:黃連、麥冬、丹參、生棗仁、茯神、熟地。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惟腎不交心。此種腎不交心的病機主要是心火亢極。原書指出:“心火過盛,則腎畏心焰,而不敢上交矣。”
B、治療方面:治則當為清心降火。方用黃連苦寒清心火。麥冬一味,乃清中有補之品。《本草新編》謂:“夫麥冬不止治肺也,胃火用之可降,腎水用之可生,心火用之可息……”。另方中丹參、棗仁、茯神俱為補心之品。再用熟地補腎,如此,則“不特心無過燥之虞,而且腎有滋潤之藥”。
⑵六味地黃湯加味
①出處:《辨證錄·虛煩門》
②主治:虛煩。
③組成: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白芍、麥冬、炒棗仁、北五味、柴胡、甘菊。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腎不得交于心。原書謂此證之病機為:“心得腎之交,而心乃生,心失腎之通,而心乃死。虛煩者正死心之漸也。”故此種腎不交心而發虛煩,實由腎水不足所致。“老人孤陽無水,熱氣上沖,乃腎火沖心也。火之有余,實水之不足。”
B、治療方面:以六味地黃丸大補腎水。麥冬、五味子補肺,金能生水,取虛則補其母之義。棗仁補心,白芍、柴胡、菊花平肝。蓋肝為腎子心母,治肝則可調和心腎。
陳士鐸交通心腎諸方簡析三(趙巖)
(二)間接交通心腎法
此法之交通心腎是從它臟入手。可分為三類:從肝入手,從胃入手,從肺入手。
1、肝與
心腎不交1)肝病導致
心腎不交
此類病證為肝之病理變化所導致的
心腎不交,故其治療以肝為主,兼顧于心腎。
⑴潤燥交心湯
①出處:《辨證錄·不寐門》
②主治:不寐。
③組成:白芍、當歸、柴胡、熟地、玄參、菖蒲。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肝燥失潤導致
心腎不交。即原書所謂:“氣郁既久,則肝氣不舒;肝氣不舒,則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則木中之血上不能潤于心,而下必取汲于腎。”
B、治療方面:原書認為“此方用芍藥、當歸以滋其肝,則肝氣自平;得熟地以補腎水,則水足以濟肝,而肝之血益旺;又得玄參以解其心中之炎,而又是補水之劑;投之柴胡、菖蒲解肝中之郁,引諸藥而直入于心宮,則腎肝之氣自然不交而交也。”
⑵潤木安魂湯
①出處:《辨證錄·夢遺門》
②主治:夢遺。
③組成:白芍、當歸、梔子、菊花、金櫻子、五味子、白術、茯苓、甘草。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肝火導致
心腎不交。其肝火乃肝血不足所致。原書謂“蓋肝中之火,木中之火也,木缺水則木干,肝少血則肝燥,肝燥之極,肝中之火不能自養,乃越出于外,往來心腎之間,游魂無定而作夢。”
B、治療方面:原書為此證確定的治療原則為“補肝血而少瀉其火”。故方用白芍、當歸補肝血;梔子、菊花瀉肝火;金櫻子、五味子收斂。至于白術、茯苓于此方中何用?《石室秘錄·偏治法》“此方雖白術、茯苓乃脾胃之品,然其性亦能入肝”,可資參考。
⑶通郁湯
①出處:《辨證錄·健忘門》
②主治:健忘。
③組成:熟地、玄參、茯神、白術、麥冬、人參、石菖蒲、白芥子、白芍、當歸、柴胡。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乃肝氣郁滯導致
心腎不交。原書謂“夫肝氣最急,郁則不能急矣,于是腎氣來滋,至肝則止;心氣來降,至肝則回,以致心腎兩相間隔,致有遺忘也。”
B、治療方面:原書謂“欲通肝氣,必須仍補心腎,要在于補心、補腎之中,而解其肝氣之郁。”方用白芍、當歸、柴胡開肝之郁;熟地、玄參補腎;茯神、白術、麥冬、人參、菖蒲補心;白芥子方中何義未明。
⑷肝膽兩益湯
①出處:《辨證錄·不寐門》
②主治:不寐。
③組成:白芍、炒棗仁、遠志。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膽氣虛導致
心腎不交。原書將其病機解釋為“夫膽屬少陽,其經在半表半里之間,心腎交接之會也。心之氣由少陽以交于腎,腎之氣亦由少陽以交于心。膽氣既虛,至不敢相延心腎二氣而為之介紹,心腎乃怒其閉門不納,兩相攻擊。”
B、治療方面:此即所謂膽虛不眠,原書之方解為:“白芍入肝入膽,佐以遠志、棗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膽。不知遠志、棗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膽,況同白芍用之,則共走膽經。”
⑸祛風益膽湯
①出處:《辨證錄·不寐門》
②主治:不寐。
③組成:川芎、當歸、沙參、烏梅、柴胡、郁李仁、竹茹、白芥子、陳皮。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膽虛風襲致
心腎不交。原書謂“夫擔心則怯,怯則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膽氣之虛,既入于膽之中,則氣無生,一聽邪之所為。膽欲通于心,而邪不許;膽欲交于腎,而邪又不許……心腎因膽氣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宮,而不敢交接。”
B、治療方面:原書提出的治則為“補助其膽氣,佐以祛風蕩邪之品”。具體用藥方面,所用川芎、當歸、烏梅、柴胡等俱為入肝膽經之品。沙參,《本草新編》謂其能“入肺、肝二經”。郁李仁,《本草新編》謂其“入肝膽二經”。此皆陳氏獨到之用藥經驗。至于方中用竹茹、白芥子、陳皮,其義不明。
⑹潤肝湯
①出處:《辨證錄·惱怒門》
②主治:惱怒。
③組成:熟地、山萸、玄參、五味子、白芍、當歸、丹皮、梔子。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腎水不足導致肝血虧少而致
心腎不交。所謂“乙癸同源”,原書謂“夫肝為腎子,肝子不足,由于腎母之不足也。”,“肝益加燥,無津液以養心。”
B、治療方面:腎肝并治。熟地、山萸、玄參、五味子治腎;白芍、當歸、丹皮、梔子治肝。
2)
心腎不交致肝病
⑴攝魂湯
①出處:《辨證錄·離魂門》
②主治:離魂。
③組成:熟地、山萸肉、巴戟天、酸棗仁、遠志、柏子仁、茯神、人參、麥冬、白芍、當歸、白芥子。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
心腎不交導致肝不藏魂。原書謂“惟心腎之兩虧,則腎之精不能交于心,而心之液不能交于腎……肝居于心腎之間,腎虧則無水以生肝,而肝傷矣。心虧則無液以耗肝,而肝又傷矣。肝傷則血燥,血燥則魂不能藏。”實即肝血不足而心神失養。
B、治療方面:當心肝腎并治。故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補腎水;酸棗仁、遠志、柏子仁、茯神、人參、麥冬補心;白芍、當歸補肝。方中白芥子,其義未明。
3)
心腎不交致胞胎為病
⑴歸經兩安湯
①出處:《辨證錄·調經門》
②主治:經前便血。
③組成:荊芥、升麻、白術、人參、麥冬、當歸、白芍、熟地、山萸、巴戟天。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乃
心腎不交致胞胎為病。原書謂“蓋胞胎之系,上通心而下通腎,
心腎不交,則胞胎之血無可歸,心腎二經之氣不來照攝,聽其自便,血乃不走小便而走大便矣。”
B、治療方面:大補心肝腎。
心腎不交,為何要補肝呢?原書謂“肝乃腎之子,心之母也。補其肝血,則肝氣往來于心腎之間,自然上引心而入于腎,下引腎而入于心。”故方中用白術、人參、麥冬補心;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補腎;當歸、白芍補肝。荊芥炒黑引血以歸經,升麻升提陽氣。
4)從肝論治
心腎不交⑴引交湯
①出處:《辨證錄·火熱證門》
②主治:熱極不能睡熟,日夜兩眼不閉。
③組成:酸棗仁、茯神、麥冬、梔子、玄參、熟地、山萸肉、沙參、白芍、石菖蒲、破故紙。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仍屬
心腎不交。而此種
心腎不交,是由水火兩衰所致,原書謂:“夫心火最畏腎水之克,而又最愛腎水之生,蓋火非水不養也;腎水又最愛心火之生,而又最惡心火之燒,蓋水非火不干也。”
B、治療方面:須心腎雙補外,兼而治肝。原書謂“蓋肝火瀉則心火自平,腎水亦旺,勢必心氣通于肝,而腎氣亦通于肝也”。方用酸棗仁、茯神、麥冬補心;玄參、熟地、山萸肉補腎;沙參、白芍補肝;梔子清肝火;石菖蒲寧心定志;破故紙補腎。
⒉胃與
心腎不交1)
胃病導致
心腎不交⑴清胃生髓丹
①出處:《辨證錄·痿證門》
②主治:痿證而見心中煩悶,怔忡驚悸者。
③組成:玄參、菊花、熟地、沙參、麥冬、五味子。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乃
心腎不交。此
心腎不交由胃火盛所致。原文謂“胃火熏心,則心火大燥……而腎因胃火之盛,熬干腎水”。
B、治療方面:當清胃火,胃火得清,則不熏心。然此時腎水已虧,故又當補腎水。故原書謂其治則“大益其腎中之水,少清其胃中之火”。方用玄參、菊花清胃火。此二味藥清胃火,均為陳氏獨到之經驗。此點,在《本草新編》中有詳盡論述。麥冬、五味子益心;熟地、沙參滋腎;沙參、麥冬補肺以生水。
2)
心腎不交從胃論治
⑴生氣湯
①出處:《辨證錄·健忘門》
②主治:健忘。
③組成:熟地、山萸、芡實、肉桂、棗仁、遠志、麥冬、石菖蒲、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神曲、木香。
④簡析:A、此證病機為
心腎不交。此等
心腎不交,除心腎二臟外,其它諸臟亦不足。原書謂“此種健忘,乃五臟俱傷之病,不止心腎二經之傷也。”
B、治療方面:除俱補心腎外,尚須加強補胃。方用熟地、山萸、芡實、肉桂補腎;棗仁、遠志、麥冬、石菖蒲補心;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神曲、木香補胃。對此方,原書這樣評價“扶助胃氣而仍加意于補心腎二經,則五臟未嘗不同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