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宗室爵位
和碩親王(滿語:???? ????? ???,穆麟德:ho?o-i cinwang),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
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在外藩蒙古為第二等爵,位在汗下。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多羅郡王(滿語:????? ????? ???,doroi giyūnwang),簡稱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碩親王世襲者,承嗣者封多羅郡王。
多羅貝勒(滿語:????? ?????,doroibeile),簡稱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孛堇”的異譯。清建國后,成為宗室封爵名。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崇德元年(1636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而高于固山貝子。亦用以封蒙古貴族。無論是皇帝的兒子還是其他皇族的兒子,都有可能被晉封貝勒。不過,任何爵位還是得經過冊封,才能享有那個等級的權力。也就是說,只有被冊封為“多羅貝勒”這個爵位的人,才能稱為“貝勒”,并不局限于皇子或是宗親。
固山貝子(滿語:????? ?????,穆麟德:gūsaibeise),簡稱貝子。固山即“旗”,貝子原為滿語“貝勒”的復數,有王或諸侯之意。清建國后,成為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貝子為四等爵,位次多羅貝勒而高于鎮國公。
奉恩鎮國公(滿語:?????? ?????????? ??????? ?????? ???,kesi-betuwakiyara gurun-be daliregung),清朝宗室、覺羅、外藩爵位,為五等爵,次于固山貝子、高于奉恩輔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為入八分公。除繼任者以外,其嫡出余子年二十歲按例得推封一等輔國將軍。
奉恩輔國公(滿語:?????? ?????????? ??????? ???????? ???,kesi-betuwakiyara gurun-de aisilaragung)是清朝宗室、覺羅、外藩爵位,為六等爵,次于奉恩鎮國公、高于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為入八分公當中最低等級的爵位。
以上為清代宗室“入八分公”的爵位。“八分”就是八份。清朝入關之前,每戰有所虜獲,均分為八份,每個旗的有資格的貴族按各自等級參與戰利品的分配。后來,這些人的身份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貴族的一種等級,稱“入八分”。“入八分公”按照爵位由高至低依次是和碩親王及其世子、多羅郡王及其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
另外還有“不入八分公”爵位,依次為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三等)、奉國將軍(三等)、奉恩將軍,這里就不詳細介紹了。
女性宗室爵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制。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并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現在影視劇中把皇帝之女稱作“格格”(如還珠格格、六格格……),是不正確的。 皇帝以外的清代宗室的女兒,封號依次為: 和碩親王女“和碩格格”即“郡主”,嫡女封“郡主”、庶女封“郡君”。 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女“多羅格格”即“縣主”,嫡女封“縣主”、庶女封“縣君”。 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女“多羅格格”即“郡君”。 固山貝子女“固山格格”即“縣君”。 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女即“鄉君”。 不入八分公以下女一律不授封,俱稱“宗女”。 (以上資料摘錄或改寫自“維基百科”相關詞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