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內容:
中國近現代歷史專題講座
中國近現代探索抗爭史
近代前期各階級的救國主張及其實踐
階段特征與規律
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為尋求獨立富強的道路,進行探索的過程
近代前期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學習以船堅炮利為核心的西方物質文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其指導思想。
2. 第二階段:甲午中日戰爭到辛亥革命時期,探索的主要內容是仿效西方變革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是其指導思想。
3. 第三階段:新文化運動時期,由宣傳西方民主、科學發展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前期以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指導思想,斗爭矛頭直指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近代前期中國人民探索救國強國之路的主要特點
1. 探索具有廣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會階級,包括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中的許多政治派別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活動。這是由于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外國的侵略對各個階級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各階級在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 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特點(只有義和團例外)。這是因為外國的侵略不僅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從閉關鎖國和妄自尊大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看到了西方先進與中國落后的現實。
3. 探索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在學習西方的內容上具有不同的層次。從學技術到學經濟政治、從仿效立憲到主張共和,就有許多層次。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不僅在于時間上的差異和對西方認識上有差異,更重要的是階級地位的差異。
4. 具有繼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種救國方案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有量變,又有質的飛躍。如地主階級洋務派就是繼承了地主階級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變化。在維護封建統治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變。而早期維新派又是由洋務化而來的,他們繼承了洋務派學習西方技術的思想,又發展為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這就是質的飛躍,他們不是要維護封建統治,而是反對封建統治。
5. 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未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反映了探索的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階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動勢力的強大也是失敗的原因。
(一)農民階級的救國主張和實踐
1. 太平天國運動
(1)創立拜上帝教
鴉片戰爭后,洪秀全從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出發,將西方基督教義和中國儒家思想、農民的平均思想揉合起來,創立了拜上帝教。這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探求救國強國真理的時代特征。
(2)制定革命斗爭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天朝田畝制度》
① 主要內容:提出了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分配土地的原則和方法;規定了產品分配的原則和理想社會的設想。
② 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十分鮮明的農民反封建斗爭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剝削和壓迫,要求平等,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的結晶,它使幾千年來農民的愿望具體鮮明地反映出來,使得農民反封建斗爭目標更加具體和明確。《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在個體勞動、小農生產的基礎上,采取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辦法,廢除私有財產,取消商品流通,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只是一種空想。
(3)制定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
① 主要內容:《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幾個主要方面,對農民迫切要求的土地問題沒有涉及。
② 實施情況:迫于當時的形勢,《資政新篇》提出的方案沒有能夠實施。
③ 評價:《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效法西方改造中國的方案。他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符合中國擺脫封建主義的歷史趨勢,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尋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 義和團運動
(1)背景: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加深;反洋教斗爭長期受到清政府的壓制,農民反對西方侵略勢力情緒高漲。
(2)主張: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粉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3)評價: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特別突出的客觀事實,也表明義和團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認識還處于感性階段。當時,這個口號的核心是“滅洋”,因而廣泛地動員了廣大群眾,但也表明了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地主階級的救國主張和實踐
1. 地主階級的愛國知識分子
(1)背景:鴉片戰爭失敗,一些地主階級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等。
(3)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4)影響:雖然這一思想在當時影響有限,但是林、魏二人的主張在當時的中國,確實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一直激勵著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號,奮勇抗爭。
2. 地主階級洋務派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統治集團內部在如何解決面臨的內政外交上的眾多矛盾,意見分歧,形成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2)代表人物: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3)洋務運動的內容: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70年代,又以“求富”為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此外,洋務派還進行了籌劃海防、舉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等活動。
(4)評價: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這是由清政府的腐敗造成的。洋務運動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一次重要實踐和具體化;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和生產技術,它在客觀上加速了舊的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誘導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新式學堂及留學生的派遣,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西方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的傳播,提供了一定條件。在洋務派的基礎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產生了早期維新思想家;民用企業的創辦,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 清朝統治者(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不屬于先進的中國人的探索,為了便于系統掌握知識,故將這兩個知識點列于此處)
(1)19世紀末,面對瓜分危機,中國社會各階層都作了反應。作為封建帝王的光緒,試圖依靠維新派免作亡國之君,對抗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主要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但由于頑固派的激烈反對,終歸失敗。
(2)清末“新政”(1901—1905年)
① 背景: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之后,清政府全面向帝國主義屈服,人民群眾自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此起彼伏;資本主義革命派已把武裝起義提到議事日程。
② 目的:維護清朝封建專制統治,挽救其統治危機。
③ 內容: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等。
④ 實質:是為維護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而進行的改革。
(3)清末“預備立憲”
① 背景:清末“新政”并沒有挽救清王朝;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以更猛烈之勢搖撼著清王朝的統治根基;資產階級立憲派大聲疾呼,進行君主立憲活動和宣傳。
② 目的:借實行憲政,拉攏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分化民族資產階級,平息方興未艾的革命風暴,挽救統治危機。
③ 內容: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下詔“預備仿行憲政”、“皇族內閣”出籠。
④ 結果:“預備立憲”加劇了統治集團的分裂,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促使革命形勢加快發展。
(三)資產階級的救國主張和實踐
1.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
(1)產生的背景:19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洋務運動的興起,在一些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早期維新思想。
(2)代表人物: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
(3)基本主張: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和變法使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其具體主張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
(4)評價:早期維新思想家的主張體現出學習西方國家先進之處,改變中國的落后狀況,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早期維新思想是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思想的來源之一。但早期維新思想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未付諸行動。
2. 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的維新派
(1)康、梁維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早期維新思想為康、梁維新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為康、梁維新思想提供了社會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康、梁維新派的救國主張: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技術和文化。
(3)評價: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是當時進步的思想,他們以此思想為指導發動的維新變法運動促成了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熱潮,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走的是以君主立憲為中心的改良道路,這就注定了他們必然失敗。
3. 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
(1)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帝國主義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角逐,民族危機更加嚴重;《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丑條約》簽訂后,在帝國主義列強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又有所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限制和阻礙。
(2)救國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實踐效果:資產階級革命派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并以此綱領指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封建帝制,樹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4. 民族資產階級“實業救國”思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工商業得到了一次發展機會;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較為有利的社會條件。
(2)代表人物:張謇、周學熙等。
(3)評價: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必然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在當時來說,“實業救國”思潮是愛國的和進步的。但中國民族工業畢竟處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夾縫中,不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關系,中國的國民經濟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實業救國也只是一種空想。
5. 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1)背景:辛亥革命前,維新派和革命派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仍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一戰期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
(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
(3)主張: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4)評價: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思想理論批判腐朽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斗爭,它猛烈抨擊了封建專制的理論基石——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舊道德、舊文化,是一次極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現出對東西文化的全盤肯定和否定,同時也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6. 民主黨派和中間人士的“中間路線”(第三條道路)(從時間上屬近代后期,為便于系統掌握而列入)
(1)背景:抗戰勝利后,蔣介石集團堅持獨裁內戰的方針,但發動全面內戰又需要時間準備,故采取了反革命的兩面派策略;中國共產黨為了教育人民,揭露美蔣反動派的假和平陰謀,以極大的努力爭取和平民主。這種條件,為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這一中間勢力提供了活動的舞臺和時機,各民主黨派迅速活躍起來。
(2)主張:建立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政治上反對任何形式的一黨獨裁和階級獨裁。
(3)結果:中國民主黨派在實踐斗爭中受到國民黨的壓迫,逐漸認識到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中間路線宣告破產。
(4)評價:中國的民主黨派為建立其長期追求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在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基礎上,同共產黨結為同盟,他們在促成政協召開和反內戰、爭和平的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模擬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中共“二大”與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貢獻是制定了( )
A. 以工人運動為中心任務 B. 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目標
C. 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 D. 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2.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的主要依據是( )
A. 中國革命力量相對薄弱 B. 十月革命成功經驗
C. 中國階級關系 D. 中國的社會性質
3. 中共之所以能夠明確地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中共是無產階級政黨 B. 中共正確分析和認識了中國國情
C. 中共得到共產國際的指導 D. 中共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4. 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根本區別在于( )
A. 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問題 B. 中國人民的民主權利問題
C. 對待工農革命的態度問題 D. 民主革命勝利后的前途問題
5. 1923年中共“三大”就國共合作問題,決定( )
A. 同國民黨實行黨外合作
B. 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C. 必須堅持共產黨在革命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D. 幫助國民黨改組,使其成為民族資產階級政黨
6. 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革命運動被稱為“大革命”,主要是因為( )
A. 群眾基礎的廣泛性 B. 領導階級的先進性
C. 革命果實的豐富性 D. 俄國幫助的進步性
7. 從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里,中共認識到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就必須( )
A. 盡快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B. 確立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
C. 建立并鞏固革命統一戰線 D. 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8.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其意義在于( )
A. 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B. 是土地革命時期開始的標志
C. 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端
D. 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9. 農村革命根據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
A. 北伐戰爭的影響
B. 北方是軍閥統治中心
C. 南方地形復雜,便于開展游擊戰爭
D. 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多是南方人
10.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主要是指( )
A. 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
B. 從克服右傾錯誤到克服“左”傾錯誤
C. 中國革命由此轉危為安
D. 從受共產國際支配到獨立解決黨內問題
11.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線中,對中小工商業者的政策是( )
A. 消滅 B. 限制 C. 保護 D. 聯合
12. 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 )
① 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② 維護農民的基本利益
③ 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④ 消滅封建剝削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1947年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三支部隊由內線打到外線,三支部隊都攻入的一個省是( )
A. 安徽 B. 江蘇 C. 湖北 D. 河南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B. 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C. 解放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開辟道路
D. 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5. 新中國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與過去的主要不同是( )
A. 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
B. 限制富農經濟,中立富農
C. 保護民族工商業者
D. 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
16.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黨的建設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是( )
A. 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B. 確定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C. 妥善處理了黨內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D. 要求全黨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17.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主要表現在提出了( )
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② 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③ 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
④ 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8.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
① 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② 都明確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
③ 都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④ 這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本質是( )
A. 發揚社會主義民主 B.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C. 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 D. 堅持黨的正確領導
20.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
A.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 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體制
D. 改革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一. 一. 建國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是怎樣領導人民實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確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又進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間有何內在聯系?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有哪些教訓值得我們今天汲取?
【試題答案】
一. 選擇題
1. C 2. D 3. B 4. D 5. B 6. A 7. D 8. A 9. A
10. D 11. C 12. A 13. D 14. C 15. D 16. D 17. D 18. A
19. C 20. A
二. ①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徹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恢復了國民經濟;實施“一五”計劃,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召開一屆人大,制訂社會主義憲法。這些工作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在中國消滅了剝削制度,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②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八大”對國內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的總任務和經濟建設方針;毛澤東(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思想;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等。③ 主持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并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一國兩制”解決港、澳、臺問題等。④ 是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關系。⑤ 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注意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綜合平衡;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防止黨的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防止黨內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現象的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