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上端午 ——艾灸專家 范氏愛草堂創始人 范長偉 一、艾灸培土養氣法(3.12) 端午節,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是陰陽之氣交變的節氣。陽氣上升到最盛。古人用艾草吸收陽氣,祛除蟲害。 氣的感覺:伸出你的左手,右手食指、中指在左手勞宮穴上,專心慢慢畫圈,不接觸,就會感到有隱約的東西,就是氣。 古語:人過四十,天過午。男人:是八的倍數,40歲;女人:是七的倍數,35歲是最鼎盛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人就會開始衰老,就要開始補陽氣。 中脘穴是人體的中部的標志。兩種找穴方法:①肚臍上四橫指的正中線處;②胸口窗處骨頭到肚臍正好是8寸,其中間處就是該穴。是四大保健要穴之一,具有健脾化濕、暖胃的作用。 1、選艾條 四種選法:①看粗細:艾條有2.5cm、3.5cm、4cm等,對熱性體質要使用偏細的艾條;寒性體質使用較粗的艾條;②看硬度:艾條要堅硬:火力才會均勻;③看艾絨:發青的艾條是新艾絨,不適合用;陳舊2、3年的艾絨呈土黃色,火柔而透不傷人;④看煙灰:差的艾灰發黑、煙不易散;好艾,煙灰發白,氣味不刺鼻。好的艾絨,一般是明灸:即直接艾灸,隔姜或其他物質直接放在施灸的地方,一般灸5壯即可。 2、端午氣灸中脘穴 點艾條,專業用天火點,在家一般用打火機點。艾灸方法:①艾條點燃后,在腹部取中脘穴;劃上記號;②在穴處灸,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不燙為好。從一個點慢慢向外一圈一圈地打開,至燒餅大小的地方;③再把打開的圈慢慢的一圈圈的收回來,叫回旋手法;④收到穴位處時,停頓一下,再反方向一圈圈地打開;⑤后用掌心輕壓中脘穴,慢慢地順時針揉(把火揉進去);⑥拿開手,再做回旋灸。每次10—15分鐘;每天1次,每周3次,一直灸到三伏天,可去除脾胃的濕氣最好。⑦艾灸時,要緊灸慢移,灸的要密實。灸的每一個動作,不僅用手,更要用心,要關注、專心做。艾條灰厚時,要及時刮灰,防止滴到皮膚上燙傷。 二、艾灸瀉火降氣法(6.13) 端午節,端是開始,午是正午,陽氣最盛的時候開始了,直到三夏天。艾灸也可以瀉火、降氣。 1、熱性體質的表現 像季節一樣,春天,是陽氣上升的時期,樹葉一片綠色,夏天,樹木茂盛,葉子變得深綠。通過望聞問切可以看出人的體質。⑴望:夏季內火旺盛的人①望臉色:面色紅、兩顴發紅;②望眼睛:火藏于目,眼睛有血絲,臉上長痘痘;③望舌:舌型很薄,舌尖紅;④望動態:行、走、臥、坐。晃著膀子走,直挺挺的坐,姿勢緊張不自然。⑵聞:聽聲音,正常的聲音平和,這聲音高亢、語速快。⑶問:自我感覺①怕熱、貪涼;②手心、腳心、胸口五心煩熱;③大小便:小便少、黃有異味,嚴重的有灼燒感;大便干結,易便秘;是陰虛火盛;④嘴巴干、口苦、口臭;⑤女性經期:提前、次多、量大、顏色鮮艷。熱性體質一年四季都有,但夏季更明顯。 2、艾灸瀉火降氣法 艾灸一般是溫性的,溫熱的叫少火,可以補陽,艾條用粗一點的,輕輕的艾灸;灼熱的叫壯火,熱、灼,就是瀉。舒服的溫熱,是受納,可以補進來,適合寒性體質的人。適合熱性體質的人,可以用雀啄法,也就是瀉火降氣的方法:瀉火的艾條要細一點有尖,用時要刮艾灰。操作方法:①先把艾條上的艾灰掛掉;②在穴位處,先輕啄1、2下,第3下要重刺激,離穴位近或接觸到穴位,有疼痛感,疼痛感消失后再做下次,使之吸收、擴散;3下做2—3分鐘為一組,做三組;③灸后,用手指按揉穴位。 通過雀啄法艾灸,可以把火從上引下來,瀉火降氣。 3、瀉火三穴 夏季,火過旺時可以灸三穴降火。 ①少澤穴:是小腸經的穴位。火旺是心主管的,可以去心火。位置:小手指外側距離指甲根0.1寸;按照雀啄法灸;②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穴位。降火,要降肺火,要宣肺;③足竅陰穴:四腳趾外距離指甲根0.1寸處。火從目中生,與肝膽相表里,要瀉肝膽火,就找該穴位。 瀉火降氣灸此三穴,要用雀啄法,灸后達到:①疼痛感;②身上有發汗感覺;③手心發涼;④要按照少澤穴、合谷穴、足竅陰穴的順序艾灸,不能亂順序。 三、艾灸化寒升氣法(6.14) 1、寒性體質的表現 ①臉色白而無光;②流鼻涕;易感冒;③手腳冰涼;④喜熱喜溫;⑤舌苔發白;⑥說話無力、聲音小;⑦不愛動、睡覺喜歡卷在一起;⑧二便:尿多、急、頻,白而清長、易腹瀉;⑨女性寒宮、月經量少、延后、閉經等;⑩情志上:懶、不愛說話,脾氣好。上述癥狀需要補陽氣,以火化寒、要進行艾灸。火性善動,從表入里,灸上走下,灸下走上,有熱去掉,有寒化掉。 2、助火三穴去寒氣 寒性體質的人,要穿漂亮一些的、暖心的衣服。三個穴位:①大椎穴:是統管全身陽氣的穴位,可以助火升氣;②太溪穴:是腎經上的穴位,補陽要從陰開始。它是母穴,位于內踝與跟腱的中間位置;③太沖穴:位于腳上大拇指與二拇指交叉處,向上推停止的位置,是子穴,相當于手上的合谷穴。灸法:懸定法,用點燃的艾條,懸在穴位處適當高度,靜止不動2秒,再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反復操作15分鐘。體內陽氣偏少時,灸三穴,助陽氣上升起來。 四、艾灸益壽延年法(6.15) 1、養生的要點 人字是一撇一捺,是陰陽的表現;從五行看是先天和后天的表現。要養生,腎是先天之本;是陽氣所藏之處,古語:六陽之氣皆發于腎;后天之本是脾胃,相當于人體的發電機,發出電供給腎,再由腎輸送到各部位。所以,養生的要點,就是要養腎和養脾胃。 腎中藏火,火引肝提升起來,提到端午時最盛,給脾胃帶來能量,火生土。腎氣養足化火,火足了能夠化土,土足了,才能健康。《養生八箋》有句話說:永遠不要用你的胃把生的變成熟的;把涼的變成熱的。 腎虛生寒,用艾火直接化寒,健康的根本就是要養腎、養脾胃。 2、護命三要穴 中老年人養生,重要的就是養先天之本腎和后天之本脾胃。主要有三個穴位。①命門穴:與肚臍對應在后背正中線凹陷處,可以用繩子從前邊繞過來,在中間打一個結就是該穴位;②關元穴:肚臍下3寸,從肚臍中間開始下四橫指處;③足三里:三指的是上中下和左中右。身體的五臟六腑的一切病變都與它有關,人過三十一定要艾灸足三里,它是胃經上的穴位,是土。火能生土、克金,金是秋天,克金,不讓身體提前進入寒涼的季節。位于:外膝眼下4橫指劃一直線,再在脛骨外一橫指交叉處即是該穴。艾灸時要先灸陽、后灸陰;先灸上、后灸下。前邊講的中脘穴,也是健脾胃的穴位。 3、四個艾灸手法 對三個穴位,要按照命門、關元、足三里的順序艾灸,每個穴位艾灸時,都采用一下艾灸手法,熱性體質要加大力度、重灸;寒性體質要溫灸。①一旋:回旋開穴法:找準穴位,劃上記號。點燃艾條后,溫和地在穴位上方繞圈灸,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小,后按揉。灸5分鐘或單個穴位10—15分鐘。②二定:懸定攏氣法:是溫補,主要適合寒性體質的人群。如果是熱性體質,要靠近穴位,有疼痛感覺時停,手按揉不動,用心意念壓入內部;③三啄:雀啄壓氣法:對有火、輕微熱相的,要用輕瀉法,三啄:一啄輕、二啄輕、三啄重;對于熱相盛的,三啄都要有疼痛感,然后用手錘快敲;④四擺:擺尾行氣法:以足三里穴為例,從足三里穴開始,從上往下移動艾條,瀉法要靠近皮膚,引火下行;補溫法,要遠離皮膚,下擺后用手捋一下。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五日星期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