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樅菌百科名片編輯本段別名別名: 雞縱菌的別稱很多,因地而異,廣東稱雞縱,潮汕稱雞肉菇,福建還稱雞腳菇或桐菇,四川稱斗雞菇或傘把菇,臺灣和福建叫雞肉絲菇。在日本稱白蟻菇和姬白蟻菇。還有人稱雞肉菌、雞縱花、荔枝菌、六月菌、拆菌、白蟻菌、雞油菌等。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稱更多,有雞菌、雞傻、雞宗等。 還因發育程度和生長環境的不同,在出售雞縱菌的市場上,還有許多有趣的叫法。當地人把菌蓋呈白色的叫白皮雞縱,黃色的叫黃皮雞樅或反毛雞樅,帶黑色的叫青雞樅,灰色的稱黃草雞樅,菌韜開裂、露出白色菌肉的稱花皮雞樅。雞樅菌是叢生性菌類,數朵相連著,謂之窩雞縱,偶爾散生者為散雞縱。有時數十朵至數百朵相連,又名火把雞樅或斗篷雞樅。其中,質量最好的是蒜頭雞樅,次為開雞縱,再次為火把雞樅。[1] 編輯本段營養分析編輯本段食療作用據《本草綱目》所載,雞縱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1] 編輯本段雞樅采摘雞縱菌生長有特性,它如一年在這地方長,不擾動它,第二年它還會在原地方長,這叫“雞縱窩”,什么時出窩,也如約定了般不爽。這雞縱出頭的“窩”下,必有一種類似白蟻巢結構的土塊。若動蟲遷,第二年此處就不會有雞縱了。 采雞樅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雞縱窩切莫告訴他人,其次要抓緊時機。雞縱以頂上傘蓋未張時最鮮嫩肥美,若候其出土,傘蓋一張,馬上“紛披”,肉就老了。采了雞縱,要根部涂點濕泥,可“養”它一二日,日子過了則菌干如柴。 昌寧雞縱菌品種較多,通常以顏色分為青雞縱、白雞縱、黃雞縱三類,而以形貌俊秀、肉質細嫩的青雞縱為上品。青、白二類盛出于六七月,黃雞縱稍晚。找雞縱,是一項收益可觀的生產勞動,也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娛樂活動,往往利樂雙得。據說,采雞縱不光要有敏銳的眼力和靈敏的嗅覺,而且還要知天時、明地利,因為什么時候、哪些地塊出雞縱,都是有一定“下數”的。而一旦發現了雞縱,只可悄悄采集而不可高聲歡呼,否則便會把“雞縱娘娘”嚇跑,以后它就不出了。因而,有的人為在同一個“雞縱窩”重復收獲,還十分細心地將其用米粒圍住,相傳這法子還很靈驗。[1] 編輯本段精選妙藏雞樅菌的采收,原則上是愈嫩愈好,亦即在其剛出土至傘緣與菇柄成45度角以內者為佳,而以傘緣平直之前為其最低標準,如菇傘達平直甚至翻轉者,已屬過老而致口感較差。在大雷雨后之數日內,最好每天清晨前往可能出菇之處尋找采收,如過了中午之后,往往因氣溫過高而致菇體很快即行腐爛。 雞肉絲菇采收后,將其假根一一切除,并洗凈菇柄基部的附土,然后以紙張包裹,放入塑膠袋或保鮮盒,置于12℃之儲存庫中,可保存良好之鮮度達一周以上。雞肉絲菇存于10℃以下者,依溫度之下降有漸次被凍傷而影響口味之現象,如溫度在14℃以上者,則依溫度之上升而有漸次加速腐爛的情形,尤其達30℃以上時,一般在一天內即可使雞肉絲菇產生腐爛現象。[1] 編輯本段簡單鑒別1、菇傘形似斗笠:菇傘頂部有顯著之凸起,使其整個菇傘呈斗笠狀,該中間之凸起即稱之為傘尖。 2、傘尖如鐵似鋼:以手指觸壓傘尖時,其硬度有若鐵器扎手,這是其他菇類所沒有的。雞肉絲菇依種類不同,其菇傘之大小差異極大,大者直徑可達20cm以上,小者不及3cm,而其傘尖均極為堅硬,是其共同之特點。 3、菌褶白色:雞肉絲菇菌傘表面,有灰、白、米黃等等顏色,而其菌褶初時均為白色,以后漸漸老熟而呈乳白或稍帶黃色。 4、菌根一條菌根不分枝,一條直通地下之白蟻巢,此菌根在學術上一般稱之為假根。 俱有以上四項特征者,已足以確定為雞樅菌了。 編輯本段雞樅妙趣有人從《莊子》的“朝菌不知晦朔”里,推測早在兩千多年前已開始食用雞縱菌了。 明朝的高宗皇帝朱由校,最嗜雞縱了。只因雞縱嬌嫩易變質,采后過夜便香味大減。為此,正像唐明皇為使楊貴妃能吃到新鮮的南國佳果荔枝,而令沿途驛站快馬急遞那樣,他也每年由驛站用快馬急送雞縱菌到京城。不知是雞縱菌稀罕難得,還是高宗皇帝太偏愛此物,以至于連正宮娘娘張皇后也沒有分享這一佳肴的福分。[1] 編輯本段特征地理分布眾所周知,云南因其山川地地貌特殊及所在經、緯度地理關系,被譽為植物王國,菌類就是這植物王國中的特殊一簇,雞樅是菌簇中的上品,因其內部纖維結構、色澤狀似雞肉、加之食用時又有雞肉的特殊香味,故得名雞樅。在貴州遵義等地區也生長,當地人給予的名字叫做“三八姑”,據說它的來歷是只要你找到一把,附近就還有二把。聽老人說摘它的時候不要大聲說話,不然會嚇走,而且要在雨過天晴后才能生長出來。 生存環境1. 雞樅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在自然條件下雞樅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與之共生的白蟻是大白蟻亞科的某些種,比較常見的土棲白蟻有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云南土白蟻(O.yunnanesis)、黃翅大白蟻(Macrotermes barneyi)等。 (1)白蟻在建巢中為雞樅菌傳播菌種 。 (2)白蟻又從雞樅菌的小白球獲得各種營養和抗病物質。 2. 蟻巢是白蟻與雞樅菌共生理想的生態環境。蟻巢多建于地下20~100厘米處,體積從0.1~1.0立方米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衛星巢,之間有蟻道相互連接。蟻群在蟻巢中會長期繁衍答幾年至數十年之久,一蟻巢群白蟻個體可達1,000,000~2×10,000,000個(賀新生,1995)。 ①穩定的溫、濕度。 ②pH低而穩定。 ③高濃度的二氧化碳。 (2)雨季來臨是雞樅菌形成子實體的有利條件 每年只有當雨季來臨時,雨水滲入蟻巢周圍的土壤,有利于雞樅菌菌絲體向外生長。(陳楚) 三、蘊藏量及營養成分 云南是我國雞樅菌產區,年產達2000噸以上 。由此可知,在我國雞樅菌的蘊藏量十分巨大。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簡介 雞冢,亦名雞樅,擔子菌綱,傘菌科高營養食用菌。全州野生產量約120噸,每年上市量約40噸。主產于西南地區。雞樅菌整個生長周期都要依靠土棲性的白蟻,長有雞樅菌的土壤下面必有白蟻巢結構。 一般頭年生長的地方,第二年還會在原地長,這個地方叫“雞樅窩”。如果蟻巢結構受到干擾導致白蟻動遷,來年此處就不會有雞樅了。采食雞樅要抓緊時機,雞樅以頂上菌帽未開張時最鮮嫩肥美,傘蓋一張,肉就老了。 栽培 涼山州農科所于1995—1996年利用野生雞樅菌絲研究培育成。保持野生特性,集鮮、脆、嫩一體。所含各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高出香菇50%,是優質食用菌,營養成份豐富,味道甚佳。雞樅,子實體中型,菌蓋平展,直徑10-20厘米,臍突半球形,菌蓋表面光滑,前期灰褐色,中期奶油色,后期灰白色,少數菌有輻射狀。 人工栽培雞樅菌袋生產60天成熟,每平方米產鮮菌4.85公斤。人工栽培雞樅技術操作簡單,原材料來源廣泛,生育期短,產出率高,可開發加工雞樅油等產品,市場前景好。 雞樅菌的生長發育與土白蟻的活動有密切關系。白蟻一旦棄巢他去,此巢就不會再長雞樅菌。人工栽培尚未成功。 雞樅菌和大白蟻共生 雞樅菌與大白蟻共生的雞樅菌是人們的珍希佳肴,是飼養大白蟻的一項重要收入。每年5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雞樅菌的生長期,可經常采摘側枝較大的雞樅菌。當菌蓋破膜開傘達八成、未展平,蓋面有鱗裂但蓋邊未出現撕裂時,即及時采收。鮮嫩的菌蓋、菌柄呈灰白或白色,晚些菌蓋轉黃會降低菌的品質,不利銷售。采收時手指拿牢菌柄下部輕輕往上撥起,采摘時要防止菌柄斷裂,注意保護好小菌蕾。采下的雞樅菌應及時用小刀或剪刀將基部的雜質泥土和假根削剪掉,包裝鮮銷。量大也可采用冷凍、鹽漬、干制等方法處理后待銷。[2] 編輯本段形態特征子實體 雞樅,子實體中型,菌蓋平展,直徑10-20厘米,臍突半球形,菌蓋表面光滑,前期灰褐色,中期奶油色,后期灰白色,少數菌有放射狀,子實體充分成熟并即將腐爛時有特殊劇烈香氣,嗅覺靈敏的人可以在10余米外聞到其香味。 菌褶、菌柄、孢子 編輯本段價值藥用價值明代楊慎曾把雞樅菌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其質地細膩,兼具脆、香、鮮、甜等風味特色,品嘗一次,終生難忘。雞樅菌性平味甘,有補益腸胃、療痔止血、益胃、清神、治痔等功效。之功效,可治脾虛納呆、消化不良、痔瘡出血等癥。雞樅菌色澤潔白,肉質細嫩,清香四溢,口感清脆,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 3. 雞樅菌的另一特點是含磷量高,是需要補磷人士的佳肴。 食用價值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是老、少、婦、弱的理想滋補食品。患有感冒或胃腸不適的人應少吃或不吃雞樅。 編輯本段實用菜譜三絲雞樅菌色澤鮮明,口感清淡。 做法2、鍋內放水煮沸,加少許鹽、油,倒入雞樅菌飛一下水,撈出瀝于水分。 雞樅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