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氣海、關元、中極、子宮 功能:養血調經,培補真元,補命門,暖子宮,調經帶,育子嗣 主治:子宮虛寒,胞門閉塞,久不成孕,陰縮陽痿,腹痛脹滿,轉胞。 方義:四穴同屬任脈,中極之下為胞宮,其任、沖、督脈,均起于胞宮,而出于會陰。任脈由會陰而行于腹,督脈由會陰而行于背,沖脈由會陰而行于腎經,故為一元三歧。氣海者,生氣之海,元氣由存。關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極者,為足三陰經和任脈之會穴,為胞宮之門戶。子宮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氣海,以益下元;關元,填充精血,中極,調經啟閉;子宮,為直取治其標。協同上穴,共行養血調經,培元暖宮之效。 26、神闕、氣海、天樞、水分 功能:暖臍散寒,回陽益氣 主治:下元虛寒,臍腹冷痛,霍亂吐瀉,中風,中痰,痰厥,小兒慢驚風。 27、尺澤、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穢邪 主治:霍亂心煩瞀亂,上吐下瀉,腹痛,瀉痢等。 方義:尺澤是手少陰肺經之合穴,五行屬水,絡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合穴,五行屬土。暑熱之邪,首犯太陽,故刺出血,可治時疫邪毒。兩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脈所在處,故能刺出血。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及山嵐瘴氣等疫癘之邪,首犯太陽,傳之太陰,故刺兩經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嘔;少沖、中沖,寧心安神;如加百會,醒腦開竅;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濁,導痰行滯,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脹、寒邪凝滯,痞塊,遺尿,目疾,乳癰,心悸,虛煩手指麻木,癲狂,臟躁,中風,陽明熱盛,虛勞贏瘦,形體衰弱等。 方義:臟腑及肢節,皆賴氣血以為營養,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納,胃氣盛則納谷自暢,營養則能自周,否則臟氣失養,而生氣絕。足三里屬于胃之合穴,經氣之樞紐,能壯人身之元陽,又能補氣血之虧損,如寒氣積聚癥瘕,其功能溫而且能化,濕濁彌漫腫脹,能燥能消,可與中藥補中升陽之方并美。 29、三陰交 功能: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利濕導滯、疏經調氣 主治:胃痛、腹脹、消化不良、腸鳴、溏瀉、黃疸、消渴、眩暈、失眠、陽痿、滑精、疝氣、遺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腫、陰部腫痛、高血壓、癥瘕、痛經、閉經、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癱瘓、腳氣等。孕婦禁針。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啟閉開竅 定位:前正中線,甲狀軟骨下緣與環狀軟骨上緣之間的微凹處。 主治:咽喉腫痛,失音,失語。 方義:穴位在任脈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夠治療咽喉局部的病癥 31、十三鬼穴組成:人中、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勞宮、上星、會陰、曲池、舌下 功能:開竅化痰,醒腦清神,寧心益志 方義:"十三鬼穴"是主治癲、狂癥的重要穴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所創。迨至唐代孫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礎上,"更加間使、后溪尤妙",共計十五穴。這些腧穴,已成為歷代醫家主治癲、狂癥的主要處方。其中取人中、風府、上星、后溪諸穴,以瀉督脈之陽邪而醒腦清神;取手厥陰經之原穴大陵、經穴間使,以瀉心包絡之火邪而寧心益志;取手、足陽明經之曲池、頰車,以疏導陽明之經氣而通腑瀉熱;取手、足太陰經之井穴少商、隱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濁;更取任脈之承漿、會陰,以宣通陰脈之海而滋陰降火。獨取舌下中縫(舌者心之苗),以瀉心經而開竅清神。如此諸穴合用,共奏開竅化痰,醒腦清神,寧心益志之效。故癲、狂之癥,取用"十三鬼穴",輒獲良效. 32、大陵 功能:調氣止痛 方義:根據"下病上取","交經繆刺",的原理,治療足跟痛療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調氣通經,舒筋活絡 方義:合谷屬手陽明之原穴,中渚屬手少陽之輸穴,兩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夠治療局部的病變。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調腸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滯疼痛,霍亂轉筋等癥。 方義:承山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其經線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腎相表里,故能和調腸腹,理下焦之氣。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其經線由胸腹而下行,與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滯氣。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調腸胃。胃腸和,熱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脈得養,轉筋即復,瘀化滯消,氣血調暢,其疼痛自止。 35、三陰交、至陰 功能:宣通下焦,理氣行瘀 主治:難產,死胎,胞衣不下,轉胎位,經閉等。 方義:至陰乃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井穴。井者,經氣所出,如水之源頭。膀胱與腎相表里,灸刺至陰,能理下焦氣機,祛瘀生新。三陰交乃足之三陰交會穴,亦是三陰之樞紐。故二穴相合,能理氣養血,宣通下焦氣機,益陰而下行。傅青主說:難產由于血虛。難產由于氣逆。氣逆而得調理,血虛而得補益,胎兒安能不下。 36、環跳、風市、陽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風除濕、蠲痹除痛、舒筋利節 主治:中風,偏枯,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縮,痙攣,痿廢等下肢疾患。 (百度文庫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