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人的生存和生活。”生存是指保存生命;生活是指人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項活動。人生的目的、價值和意義取決于人生觀,而人生觀又是由世界觀所決定的。
馬爾頓(17世紀英國著名詩人):“許多人的成功,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勵。”
認識箴言力求一個“深”
箴言同“針言”,意為勸告、規戒,是古代常用于規勸他人或警示自己的一種文體,常作為家教、治學、養性、修身、處世、居官之用。
首先,箴言是寶貴財富。歌德(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曾把名言集和格言集比作社會上最大的財富,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是最值得寶貴的。
1、箴言是語言精華。朱光潛(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格言雋語的長處,就在于把平常的道理說得不平板枯燥。”如清朝?金纓編著的《格言聯壁》第一篇《學問類》第一條“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簡單兩句,囊括時空,無論是一等人品還是顯貴家族,都不外乎積德造就和讀書培養。還有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溫良者,戒無斷。過去事,丟得一節是一節;現在事。了得一節是一節;未來事。省得一節是一節。言語之惡,莫大于造誣。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心術之惡,莫大于深險。等等。讀起來朗朗上口,悟起來耐人尋味。
2、箴言是知識源泉。或借用比喻,或引經據典,寥寥幾個字,短短數句話,內涵豐富,富有哲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如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撰寫的一副八字箴聯:“曾三顏四,禹寸陶分”,里邊卻包含了四個典故。
3、箴言是智慧搖籃。或論道德學問,或論持躬存養,或論齊家接物,或論敦品處事,或論居官從政,不僅是個人的才智,更是眾人的睿智。正如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皮魯克斯所講:“名言是絕大多數人思想的搖籃,又是絕大多數人邁動雙腳的動力”。
4、箴言是實踐結晶。尚福爾(法國劇作家、雜文家):“箴言是需要有豐富的處世經驗者,才可以感悟出來的,就如藝術需要熟練方可登峰造極。”
5、箴言是思想寶庫。箴言辭約意豐,言簡意賅,說理透徹,含義深刻,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西漢?劉向《說苑?建本》)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莫知。 (北宋 楊時)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明呂坤《呻吟語 應務》)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清 張潮《幽夢影》)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 (西漢《戰國策》)
第二,箴言是居官藥石。歷史上凡有所作為的官員,都非常注重自身修養,他們往往通過立言為箴的辦法,規戒約束自己。南宋詩人官員呂本中所著《官箴》:“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 “求通民情,愿聞己過。”清林則徐《觀操守》: “觀操守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從善如緣無枝之木,才住腳便下墜。”
其三,箴言是傳家法寶。父母乃子女的啟蒙老師。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是古代很多仁人志士的明智之舉,他們大都采用訓言的形式,教育子女如何修身做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家訓枚不勝舉。
三國時《關羽家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宋 包拯《拒壽禮》詩:“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不可念叨功。操勞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明代楊繼盛《給子應尾?應箕書》:“同干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席。”“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吃人之虧,勿使人吃我之虧;寧受人之氣,勿使人受我之氣。”謝子修“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 。”
其四,箴言是人生座右。默里(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說:“能發人深省者,莫過于格言”。盧梭(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我覺得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于‘人’的知識。我敢說,戴爾菲誠神廟里唯一的碑銘上的那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舊唐書》:“置之座隅,用比韋弦之益;銘諸心腑,何啻藥石之功?”
收集箴言做到一個“廣”
知識淵博始于積累,獲得好的箴言,猶如披沙揀金,必須廣泛收集。
一要愛。張潮:“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
二要擠。發揚釘子“劑”和“鉆”的精神。充分利用午休前、晚飯后、工作閑暇時、節假日中,堅持每天擠出兩、三個小時學習,象戰國時期寧越那樣“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臥,吾將不敢臥”。只有如此,才能“所學倍人”。
三要專。荀子《勸學篇》曰:“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事;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四要恒。“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則神明自得,圣人備焉。”“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荀子做學問的經驗之談。
約翰遜曾說:“偉大的成就并不是用力量,而是靠耐性去完成;每天走三個鐘頭的人,七年之內所走的道路,已等于地球的圓周”。
毛澤東:“貴有恒,何必三更起而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而十日寒。”
收集箴言的十一種形式和渠道: 書籍,報刊,公文,會議,演講,電視,調研,調研,短信,交談,旅游。
總結箴言講究一個“精”感悟人生之意義、揣摩處事之道理、尋找修身之境界、進行實踐之磨煉,將一些感悟總結成箴言,以其對自己、對朋友、對同志、對熱愛生活的人們有所啟發。唐代賈島“推敲”精神,“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一要提煉。將經歷的、感知的、實踐的一些生活素材反復的、牛芻草似的進行品味、琢磨、篩選和總結,去粗存精,得出好的箴言。人是理性動物,人是自然產物,人是復雜生物,人是矛盾事物。人生是個矛盾體,人生是個中庸體,人生是個混合體,人生是個進化體。
二要概括。對學習、工作、生活之中形成的屬性相近的認識,進行思維加工,用精辟的語言,總結出理性的哲理。書籍是造就人才的工具,書籍是誘發思維的工具,書籍是社會交往的工具,書籍是博古通今的工具。書是常見常新的朋友,書是忠實可靠的朋友,書是親密無間的朋友,書是難舍難離的朋友。
三要歸納。歸納的過程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個別到普遍的過程。語言和知識是零碎的,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也是特殊的,將這些零碎的、特殊的知識和感悟舉一反三、系統歸類,再進行適當的修辭,好的箴言就可能產生。如人生十如,人生之最,書是什么,性格修養之不,十六個不做。
四要升華。把普通的語句、一般的意境、淺顯的含義,綜合進行精化、深化,使成品變為精品。如“戒驕四句箴言”的形成過程,剛開始接觸到的是名言類書籍里邊幾位名人為“驕傲”一詞所下的定義及比喻,進一步收集,稍加提煉、歸納,總結出了“驕傲是什么”十六句箴言,繼而又概括、推理出“驕傲怎么樣”十二句箴言,最后通過升華得出了“戒驕貴在謙虛”十二句箴言。
宣傳箴言重在一個“多”
作為箴言的信奉者,愛好者、癡迷者、踐行者、更是一個受益者,理所當然而義不容辭地也會成為箴言的傳播者。
蕭伯納(愛爾蘭劇作家):“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
一是發表。創辦《新社旗》小報;《現代領導》開辟“修身箴言”欄目;《臥龍論壇》專設欄目。
二是著書。結集出版《述作集》;《古今修身為政四句箴言》:《人生箴言錄》。
三是演講。利用一些單位邀請我作報告或會議講話的機會,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尤其不放過一些至理名言,分別不同人群,進行因人施教。 為在校學生講惜時青春與理想: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知識,時間就是事業,時間就是效率。時間最寶貴,時間最易逝,時間最公正,時間最充實。任何生命都要在時間中誕生,任何任務都要在時間中完成,任何本領都要在時間中施展,任何財富都要在時間中創造。將時間用于學習,那是知識的源泉;將時間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來源;將時間用于探索,那是成功的奧妙;將時間用于奉獻,那是價值的體現。時間最快而又最慢,時間最長而又最短,時間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時間最珍貴而又最平凡。碌碌無為的人磨時間,胸無大志的人混時間,懶惰慢散的人熬時間,奮發向上的人擠時間。最崇高的理想在于青春期,最遠大的志向在于青春期,最旺盛的精力在于青春期,最美好的時光在于青春期。青春充滿著信心,青春充滿著志向,青春充滿著追求,青春充滿著希望。青年字典里沒有“困難”二字,青年工作中沒有“勞累”二字,青年精力上沒有“疲倦”二字,青年事業上沒有“滿足”二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之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人走向黎明。有了遠大理想,才會有堅強的意志;有了遠大理想,才會有堅忍的毅力;有了遠大理想,才會有不懈的追求;有了遠大理想,才會有偉大的奇跡。 四是交流。一方面是談心交流,談心是心與心的接觸,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通過個別談心,就學習心得、人生感悟、領導方法等,運用一些辭約意豐之箴言,既簡明扼要,又通俗易懂、節省時間。如人是有知識的高級動物,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圍繞學習這個話題,談的最多的是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怎么學。學習是一種樂趣,學習是一種需要,學習是一種享受,學習是一種嗜好。學習是填空的需要,學習是充電的需,學習是鞏固的需要,學習是更新的需要;學以立德,學以培智,學以陶情,把學習作為參與競爭的資本,把學習作為事業成功的階梯,把學習作為健康生活的方式,把學習作為終身不渝的主題。不學習,思想就缺少靈氣;不學習,講話就缺少底氣;不學習,行動就缺少朝氣;不學習,工作就缺少銳氣。
另一方面是短信交流。利用閑暇、節日或開展活動過程中,通過短信形式,有針對性的給朋友、同士們發一些人生箴言,高騅脫俗、互學相長。如在二00八年全省開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討論活動,我歸納總結并發送了一系列信息,如解放思想是創新工程,解放思想是改革工程,解放思想是建設工程,解放思想是發展工程;解放思想是方向盤,解放思想是總開關,解放思想是發動機,解放思想是助推器;解放思想就是要解脫束縛,放思想就是要克服障礙,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枷鎖,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碎桎梏。解放思想就是探索規律,解放思想就是認識規律,解放思想就是把握規律,解放思想就是運用規律。解放思想可以“舒筋”,使肌體變強壯;解放思想可以“活血”,使渾身充滿力量;解放思想可以“解痛”,使身體輕松舒暢;解放思想可以“健腦”,使精力充沛奔放。大家看后深受啟發,大多又及時回復了箴言短信,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果。回到南陽日報社后,在開設總編信息平臺的同時,對南陽手機報進行了全新改版,早報文化版開辟的八個欄目中,就設了名人名言、四句箴言、人生感言三個欄目,全國首家,很受歡迎。
踐行箴言貴在一個“恒”
踐行箴言絕非一朝之功、紙上談兵,必須持之以恒、養成習慣、指導實踐、豐富人生。培根在《論習慣》一文中指出:“一切天性與承諾都不如習慣更有力”;“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在他看來習慣可以驅動生活,習慣可以控制行為,習慣可以產生力量,習慣可以主宰人生。
勤學習的習慣。中國古代有很多名篇名言都是講學習的。《荀子》一書開宗明義,首篇就是《勸學》,指出“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至乎沒而后止也”。孔子講“學而優則仕”,子產曰“學而后入政”,如出一轍,都說明了當干部必須先學習,必須講學習。學習是從政的一個必備條件,是人生的一個永恒主題。中央開展“三講”教育活動,第一就是“講學習”;中央提出在黨內形成四種風氣,第一種風氣就是形成認真學習的風氣;組織部門開展爭創“五型”部門,第一個就是爭創“學習型”部門;在組工干部隊伍中爭創“五好”干部,第一好就是爭創學習型干部。
愛思考的習慣。思考是理解、領會理論實質,把握理論精髓的必要環節。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莫知。“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告訴別人:“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養成愛思考的嗜好,一是要有高度,站在政治、歷史、時代的高度去思考和把握問題;二是要有遠見,不受舊的思考的束縛,不受主觀主義的左右;三要要重實際,大量的符合實際的感性材料是科學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否則思考就成了無米之炊;四要講方法,對感性認識進行篩選過濾、消化吸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綜合運用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具體抽象、分類比較、定性定量等科學方法,透過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職和規律,增強思考的科學性和創造性。
善總結的習慣。毛澤東曾說過:“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程思遠從海外歸來,毛澤東接見他。毛澤東一見到他就說:“你是大知識分子,留過洋,久仰久仰。”接著,毛澤東又問:“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飯的嗎?”程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毛澤東自答:“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毛澤東常說:“總結好,大有益。”經驗是人生曲線的坐標,經驗是人生航程的風帆,經驗是人生智慧的結晶,經驗是人生釀造的甘泉。養成善于總結的嗜好,一是要有知識根底;二是要有務實作風;三是要有分析能力;四是要有寫作水平。
勇創新的習慣。大哲學家黑格爾有一句名言:個人的價值就在于他代表民族精神,參與創造。開拓創新就是闖前人未經之路,辟前人未歷之境。清末康有為在《上清帝第六書》中對創新作了如下闡述:“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物之理也。”創新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品質,是一種風尚,是一種能力。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必須力戒四個字:一是戒滿;二是戒懶;三是戒怕;四是戒韁。最后,贈四句話共勉:讓箴言進入生活,讓箴言規范言行,讓箴言指導實踐,讓箴言激勵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