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痞根穴治療腰部疼痛的案例很多,在此例舉一個案例。辜某,女,43歲,區某領導,2011年4月18日初診。患者每坐上十多分鐘即覺胸腰部酸脹,坐的時間越長癥狀越明顯,站立活動后癥狀減輕。此癥狀已經持續三年,曾經多處醫治,用過推拿、針灸、外敷藥及內服中藥等多種治療。一直沒有收到效果,病情有增無減。腰部CT、磁共振、彩超檢查均沒見異常。此患者行走活動均正常,就怕坐,甚以為苦。頦診:雙側腰大肌與骶脊肌有輕度僵硬感,雙側痞根穴處均可觸及2*2.5cm的硬性結塊,局部壓痛明顯。腰部自主活動前屈部分受限,其它活動基本正常。此病就是一個腰部肌筋膜炎(俗稱腰肌勞損),治療用彈撥法撥雙側的腰大肌與骶脊肌,重點彈撥痞根穴,痞根每穴彈撥1--2分鐘,然后順骶脊肌用理筋手法,每次治療15分鐘左右。第一次痞根處的結塊既感覺變軟。每日治療一次,兩次后患者即覺癥狀緩解了,治療15此后癥狀基本消失,痞根穴處的結塊亦消失了。后該患者自己要求鞏固治療了半月,自今沒有復發。我臨床中治療腰痛多配合了中藥外敷和內服的,此患者不愿意內服中藥,外敷藥又過敏,一直沒有敷藥與內服藥治療,每次就是單一的推拿,故而此案例更能很好的說明痞根穴的重要性。 對痞根穴的理解,痞根重在一個“痞”字,這個“痞”字是由“否”卦演變到中醫中的,“否”者,天地不交通之意。中醫將這個字演化為“痞證”,痞癥中醫中是指胸腹部脹悶不適而外無硬結之形的癥狀(此是從內部癥狀來描述的),此證多從內部氣機升降失常來論,內部氣機的升降失常必然會導致經氣的運行失常,經氣運行失常則會郁積不通,不通故而會產生疼痛或其它不適。臨床中通過推拿或者針刺痞根穴調理的就是經氣,目的亦是讓經氣能夠正常流通,通則不痛故而可以治療腰部的疼痛或其他的一些疾病。大多將痞根穴理解為治療包塊的穴位是不正確的,從事推拿的大多可以發現在脊柱兩旁會時常在一些穴位上觸及包塊硬結,而這些有筋結出現的穴位,其對應的臟腑會有相應的疾病,通過推拿或針刺這些部位患者的病情都會得到緩解。由此可以說明筋結的形成就是人體病氣(不正常的經氣)在體表的一種聚結形勢。而病氣在人體是由淺入深,逐漸發展的。在背部的膀胱經上有一個膏肓穴,其治療的就是人體虛損一類的疾病,對應此二穴就會發現人體穴位的一些奇特奧妙之處。痞根就是人體疾病初始階段,經氣運行不暢,如果病情逐漸發展就會由痞根進入盲門,向上經過膈關,逐漸到膏肓而不治了。 上面這個病人的情況臨床中有很多類似的病人,均是不能久坐,其他基本正常,患者常常為此事而苦惱。這種現象就是一個經氣不通暢的原因,治療就是調其經氣,使經氣能夠正常流通則病情消失。使用彈撥時手法一定不能生硬,要柔和。因常常有一些病人或同行咨詢類似情況的治療,用此穴的一點體會談出來,希望能夠對類似的患者有一定的幫助。。。 【附:痞根穴】位置: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3.5寸處。取穴法:患者俯臥位,于第一、二腰椎棘突中間,左右旁開3.5寸取穴。(背部正中與臍中平行的位置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再往上數一節凹陷處就是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一寸相當于患者拇指背橫紋處的寬度)。 夾脊穴 〖類屬〗背部奇穴。 〖位置〗位于背、腰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左右兩側共34穴。 〖解剖〗在橫突間韌帶和肌肉中,因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淺肌層(斜方肌、背闊肌、菱形肌、上后鋸肌、下后鋸肌)、深層肌(豎脊肌、橫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經至第五腰神經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布有第一胸神經至第五腰神經后支的肌支,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每穴都有相應椎骨下方發出的脊神經后支及其伴行的動脈和靜脈叢分布。 〖取穴方法〗患者俯伏或俯臥位,當脊柱棘突間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刺,針尖偏向脊柱進針1.5~2.5寸,或平刺,由上向下透穴進針2~3寸;艾炷炙3~7壯,或艾條炙5~15分鐘。 〖作用〗舒筋活絡,調理氣血。行氣活血,軟堅消痞;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疾病〗主治范圍比較廣,其中胸1~胸3治療上肢疾患;胸1~胸8治療胸廓及胸腔內臟疾患;胸6~腰5治療腹腔內臟疾患;胸11~腰5治療腰骶疾患;腰2~腰5治療下肢疾患。胃痛、胃痙攣、反胃、胃炎、胃擴張、腎下垂、肝炎、肝脾腫大、腹中痞塊、痞塊經久不愈、腰肌勞損、腰痛、疝痛、咳逆、腸炎、腎下垂、便秘。 〖配伍應用〗 霍亂轉筋:配十王穴(《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 小兒痿痹:配風池穴、大杼穴、陽陵穴(《常見疾病針灸治療便覽》)。 崩漏:夾脊(11~21椎)、血海穴、膈俞穴、脾俞穴、三陰交穴、太白穴、肝俞穴、陽白穴、心俞穴、百會穴、關元穴、獨陰穴、八髎穴(《針灸學》)。 翻胃:配志室穴(《醫經小學》)。 腰痛:配竹杖穴、下極俞穴(《奇穴治療訣》)。 癥瘕: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阿是穴(《針灸學》)。 便秘:配關元穴、大敦穴(《實用針灸療法》)。 〖附錄〗別名:華佗夾脊穴、佗脊穴、脊旁穴、俠脊穴、挾脊穴、華佗穴。 特殊穴位對腰部有更強鎮痛作用 首先說的是鎮痛,除了后溪,養老,,,等常用穴對腰部鎮痛外,在臨床有一個特殊穴對腰部急性期疼痛病(間盤突出,急性扭傷)有很好的鎮痛作用而且持續時間更長久止痛效果更快(經常給急性腰扭傷的用,而且經常就這一針)。 在陽池和曲池的連線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的交界處(就是這倆個點分成四份在靠近曲池的四分之一處),患者站位坐位都可以,小臂水平端在胸前手背向外,進針時先下扎(45度進針)進針后在繞著橈骨轉著扎,要憑手感,患者有的氣時感覺脹,酸,(找到腰痛點扎對側手臂),如果是急性腰扭傷囑咐患者活動,一會就能好,間盤突出就不用了,但是扎上后疼痛都會減輕,是個很打人的手藝,有的患者來了扎上就說不疼了,是很能讓一個醫生出名的啊,針灸的痛域轉移真是太厲害了!但是長期效果有待研究 位置一般習針灸者皆會猜想是「手三里」,樓主指出不是,不才想是肱橈肌陰、陽面的問題,即橈側面或尺側面,或周圍的筋結點。 一般這裏在陽面皆會有筋結點,下針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用粗一點針,有針開筋粘黏的效果,同宣老的銀針之意。 如果是從陰面下針,是筋結點的受力處,其效果不同於陽面,主要是筋結點的凹、凸面,因受力結構面的不同,產生病位的筋膜也會跟著不同。 不才經驗,三里周圍尋摸筋結點,按壓、下針皆有效。 手三里也是測試「坐骨神經痛」的詳嘌ǎ謔秩镅ㄟ@裡按下去如果疼痛得不得了,是坐骨神經痛。但坐骨神經痛是不是由於骨刺造成的?可用敲頭顱骨方法判斷:讓病人坐著,醫者手掌平放在他的頭頂上,另外一隻手在你自己的手背上捶一下,捶完了以後問病人:「你感覺甚麼?病人會告訴你,他哪裡痛。這其實是物理波的一種傳導,哪個地方的骨骼有狀況的時候,病人會因為這麼一敲,連動到那個地方,壓迫到那裡的神經,假如在頸椎這個地方有所謂的骨刺,頸椎那裡會痛;在腰椎那裡有的話,腰椎會痛;薦椎痛的話,骨刺就是在薦椎那裡。不用照x光就可以判斷。 不才用此穴治「坐骨神經痛」這個病。在手三里這裡扎一針以後,請病人馬上動腰,薦椎稍微一動,就會覺得腰薦關節整個鬆開了,不需要像西醫打肌肉鬆弛劑,或神經阻斷劑、局部麻醉劑之類的東西。 甲乙經言「腰痛不能臥,手三里主之」。 看遠絡療法,此處是不是也是腰部區域。 再者,十六椎旁二寸是大腸俞穴。 這其實是奇穴叫---扭傷穴,對各類扭傷效果不錯,有很好的鎮痛作用 手上的腰痛穴、腳上的昆侖穴也很有用。 2. 治療腰椎關節紊亂三步法本病多由輕度扭腰或彎腰猛然起立而使小關節滑膜嵌入關節之間,造成小關節交鎖而產生劇烈疼痛。臨床表現為腰部后突不敢伸直,嚴重的需兩手扶膝以支撐。腰部疼痛有的疼痛向臀上神經和大腿后放射,引起臀肌痙攣壓痛。其和腰肌扭傷本質區別為:1.剛發病沒超過兩個小時時,壓痛在深層或無壓痛,而腰肌扭傷壓痛多在淺表。2.本病壓痛部位,多在脊突旁0.5寸左右最明顯,而腰肌扭傷多在兩側腰肌1.5寸左右,和髂后上棘周圍壓痛。3.本病腰前屈尚可,主要是不敢伸直直立;腰肌扭傷主要前屈受限。 治療分三步:一、推拿 二、針灸 三、復位 推拿:取俯臥位,用輕柔的掌揉法在腰部自上而下按揉3-5分鐘,解除肌肉痙攣,然后雙手拇指重疊逐一按揉每一壓痛點,以感覺酸脹為度,臀肌痙攣處加以彈撥,繼以肘壓痛點,由輕到重,停留十秒,最后掌揉放松結束。 針灸:患者站床邊,取雙后溪(后溪交通督脈),雙養老,針后加電,囑患者緩慢做腰部旋轉活動,直彎腰動作,幅度由小至大,針后十五分鐘如疼痛緩解不大,或疼痛緩解,但感覺腰骶部酸困可取腰壓痛點站立位拔一罐,停留5分鐘取針罐,疼痛會基本消除。 復位:以上推拿舒緩腰肌痙攣,針灸通絡鎮痛,理氣活血,為最后整復打下良好基礎。從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背法適合多數腰關節紊亂整復,其效果最佳,但如果掌握不到要點,失敗幾率也較高,還不如普通斜扳法收效快。 要點:1、術者臀部抵準患腰壓痛腰椎。2.術者彎腰幅度一定要大。3.在左右搖擺使患腰完全放松時,術者突發的頂臀動作要快且幅度要大,方能施術成功。 意外發現反應點治腰痛!意外發現反應點治腰痛! 臨床經常遇到腰痛患者,針灸治療占一半以上,不過有時效果也不是很好,今天治一急性腰痛患者,意外發現用反應點治愈!患者男60今天上午不小心將腰扭傷,下午加重來治療。患者要求針灸治療,于是用委中放血療法進行治療,挽起褲腿在委中穴一側一公分處發現一紅點,考慮乃是氣滯血瘀引起,于是用三棱針直刺其紅點,并用運動針療法讓其活動腰部,患者大驚,腰活動已不痛,比其針刺委中穴效果還要快!事后分析急性腰扭傷乃氣滯血瘀引起,反應點正是氣滯血瘀的外在反應點,根據中醫原理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經典就是經典啊! 治療閃腰、慢性腰痛有特效的穴位與指壓法 上仙點”位于第5腰椎正下方凹處,一面緩緩吐氣一面強壓6秒鐘,如此重復20次,就能使疼痛減輕。另一種方法是將雙膝站直后彎曲,加壓折鄒頂點也有效。 定位方法: 上仙點位于腰骶部下端,第5腰椎正下方凹陷處,取穴時宜采用俯臥姿勢。 主治病癥: 上仙點的主治病癥為:指壓上仙點穴,對于治療閃腰、慢性腰痛非常顯效 各位不妨試試。 一分鐘治愈棘間韌帶損傷 患者端坐,微前屈。術者坐其后,左手拇指腹按其痛線上方,右手拇指腹順其上抹至下四五次,再用雙拇指腹自上而下交替輕按壓一遍,術畢。 病例: 男某,兩小時前腰扭傷,視其極痛苦面容,彎著腰前來就診。 查其L3---S1間壓痛,余無其他陽性體征。 給予上法治療一分鐘,立即痛止病除,行走,彎腰及蹦跳自如。 提示:該病檢查十分重要,診斷明確,療效立竿見影。反之,死板教條,又揉又推,甚至來個什么整脊,病情必會一天比一天加重,術者就很沒面子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