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文化[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桃園龜山的茶園 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臺茶歷史[編輯] 臺灣早有野生茶,根據諸羅縣志(1717年)記載:“臺灣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采其幼芽,簡單加工制造,而作自家飲用。”而根據淡水廳志中記載:“貓螺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這種野生茶就是所謂的“山茶”,目前仍可以在臺灣中南部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但與目前臺灣農民栽種的茶樹在品種上并無相關。 臺灣目前所栽種的茶樹品種,是距今兩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而臺灣早期的制茶技術亦是由福建師傅所傳授。目前臺灣所產制的烏龍茶、包種茶等茶類,其產制技術皆來自中國福建省。 清朝后期的臺灣,茶葉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也促進了臺灣北部的發展,將產業重心從原本的南部移轉到了北部,對后來臺灣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編輯] 柯朝氏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種于今臺北縣瑞芳山區,相傳為臺灣北部制茶之始。 清咸豐乙卯年(1855年)[編輯] 林鳳池從福建引進青心烏龍種茶苗,種于凍頂山,據悉為臺灣烏龍茶之始。 清同治年間(1856年~1875)[編輯] 約翰?杜德對臺灣茶業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移進茶苗、提供技術指導、收購茗茶、設精制廠并外銷茗茶。使得臺灣的茶業大幅發展。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編輯] 張氏兄弟從安溪引進純種的鐵觀音茶,在木柵樟湖山種植,相傳為今日木柵鐵觀音之始。 政府開始推廣種茶。烏龍茶不再受美國市場青睞而滯銷,導致包種茶的興起。華人茶商李春生、臺灣茶商林維源興起,以及臺灣的茶商團體興起而突破臺灣茶葉為洋人所主導的局面。 日治時期[編輯] 這時期的臺灣茶品種除了原本從福建省傳入的以外,又經過日本人歷年的試驗,最后選出青心烏龍、青心大有、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等四大品種作獎勵推廣種植。日本人并大力推廣紅茶的種植。 二戰時期[編輯] 因戰爭爆發,糧食與勞力皆極缺,除部分茶園改種糧食作物以外,原本投注在茶園的農村人力也移轉到其他方面,致使臺灣茶產業極度萎縮,幾乎減產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國民政府時期[編輯]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人們對于生活與飲食有了新的追求,于是各地茶藝館紛紛成立,成為人們游憩生活里重要的品茗空間。 此時期振興了綠茶的生產,復原茶種、改良茶種、改進各種制茶法、茶產品多元化、推廣茶區。使得原本以外銷為主的臺灣茶業轉為以內銷為主,使得停滯不前的茶業再次復蘇。 臺灣茶葉政府認證標章[編輯] 阿里山高山茶、日月潭紅茶、北埔膨風茶、文山包種茶、合歡山高冷茶、瑞穗天鶴頂茶、杉林溪茶、鹿谷凍頂烏龍茶、 臺灣茶葉政府認證標章 臺灣十大名茶[編輯] 主條目:臺灣十大名茶 臺灣十大名茶系指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臺灣高山茶、龍潭龍泉茶、日月潭紅茶等十種知名度較高的茶。 臺灣茶藝[編輯] 功夫茶是一種茶藝形式,在臺灣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夫茶起源于廣東省潮汕地區,由于極為講究沏、泡茶的方式,對全過程操作手藝要求極高,沒有一定的功夫是做不到的,因此稱為功夫茶。此外,這個“功夫”也還表現在品飲和對茶具的要求方面。 功夫茶的茶具一般比較小巧,一壺帶二到四個杯子不等,多為三個。常用泉水、井水沖泡。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采用烏龍茶,因為只有這種半發酵的茶葉才能沖出所需要的色香味。 臺灣茶文化[編輯] 位于臺北市文山區的木柵觀光茶園是臺灣第一座觀光茶園,境內的貓空地區昔日曾為臺北市最大產茶區之一,目前為茶藝及夜景勝地。 座落于新北市的坪林茶業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二座茶業博物館。主要館藏有茶事、茶史、茶藝等,涵蓋茶葉的成份、茶樹的品種、茶葉的分類、茶葉的產銷、臺灣茶園的分布、唐宋制茶器具、各代制茶法、現代制茶的過程等知識。 鶯歌為現今臺灣茶具制造的重鎮,其轄區內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則是全臺灣唯一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甚具特色。 茶葉被視為相當正式的飲料。在公開的場合中,通常都會以茶來招待來賓;上等的茶葉也是非常好的饋贈禮品。在各種宴會中,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能敬酒,就會改以茶代酒,也不失禮貌。 順應健康飲食的風潮,茶葉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市面上。不只是茶葉飲料有相當不錯的銷售量,超越碳酸飲料,各種點心、面包、蛋糕等也紛紛將茶葉融入食品之中,創造出新的口味。也出現料理將茶葉入菜,以健康、不膩口為號召。臺灣有一最為眾人所知的小吃便是以茶葉融入滷汁再用來滷蛋,此小吃即為茶葉蛋。 近代在臺灣社會流行的泡沫紅茶文化是臺灣茶文化中一個新的發展,各種連鎖茶飲店紛紛成立,口味亦極為多變,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代表性茶飲珍珠奶茶,已成為臺灣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參考資料 臺灣鄉土教育發展促進協會編著,2006年4月,以茶代酒,臺茶有約護照。臺北市:臺灣鄉土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