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雜病論--六經八綱

     山東中醫竹林 2013-08-07

    太陽病可以分為太陽輕寒、太陽重寒、太陽傷熱、太陽傷濕、太陽傷淤。純粹的太陽病,有些輕證,也許喝點熱水,喝點姜湯,就可以治好,大家可以靈活掌握。

    太陽輕寒就是桂枝湯證,脈浮,出汗,發熱惡寒,這個怕寒輕,是傷寒輕證。

    太陽重寒包括麻黃湯證和葛根湯證,二者的共同點是脈浮但緊,不出汗,發熱惡寒,不同點是麻黃湯證沒有頸項強這個癥狀,葛根湯有。這個怕寒重,是傷寒重證。

    太陽傷熱就是傷寒論里的風溫,風溫這個詞容易混淆,后代的溫病學家也不使用這個詞,所以還是改成傷熱好,脈洪大,出汗,這個汗出如洗,發熱怕熱,這個不怕寒,怕熱,總想到溫度低的地方去,口大渴。咱們民間常說“熱傷風”就是這個。傷熱和傷寒脈象不一樣,怕熱怕冷不一樣,口渴不渴不一樣。所以中醫臨床一定要辨清病人屬于哪一種太陽病,不要有門派之見,不要戴有色眼鏡,不要自戴緊箍咒。傷熱根據輕重程度選用清法或者下法,切切不可使用汗法、吐法。太陽傷熱如果沒有里證,使用辛涼解表的桑菊飲、銀翹解毒飲,五根湯等。

    太陽傷濕就是內里有水飲了,水飲流走于體表了,在金匱要略里叫溢飲、皮飲。咱們老百姓通俗的說法就是有濕了,而且這個傷濕也好和里飲區別一些。傷濕脈滑,不出汗,渾身疼重。傷濕要根據是寒濕還是濕熱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寒濕應該使用溫法和汗法并舉。寒濕應該使用麻黃加術湯,寒濕體內一定沒有里熱的癥狀。濕熱應該使用清法和汗法并舉。濕熱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水,濕熱一定有里熱的癥狀。

    太陽傷淤就是血流不暢造成體表的某種腫脹麻木,瘡癤斑等證,這個也要分寒淤還是熱淤,如果是寒淤,就要溫通,寒淤代表的方子是陽和湯。如果是熱淤,就要清通,熱淤代表的方子是清熱活血湯

    名稱: 清熱活血湯

    組成: 生地2錢,丹皮2錢,黃柏1錢半,黃連1錢半,黃芩(酒炒)1錢半,側柏葉1錢,赤芍1錢,牛蒡子(炒,研)1錢,連翹1錢2分(去心),甘草1錢2分,薄荷葉8分。[1]

    出處: 《會約》卷二十。

    太陽病和其他五經病的合病并病。

    臨床上見到太陽傷寒少陰沉寒合病,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方。一方面有傷寒的全部癥狀,另一方面病人尺脈微細,四肢常不溫,常思睡。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本來是太陽傷寒病,可是經過誤治,使用攻下藥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病還在,又添加了新的疾病,只覺得胸滿難受,這個胸滿不是真正的胸滿,不是熱,而是因為攻下之后,胃腹部空虛了,被寒邪攻占了,寒邪之氣太盛,往上直沖,所以直覺胸滿的很,但是真正的熱證癥候一點都沒有,所以不能再使用攻下藥了,也不能使用其他清熱藥、吐藥。因為芍藥是寒藥,所以也不能使用了。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太陽傷寒和少陰沉寒合病,傷寒外感的一切癥狀都有,但是肚子不痛,尺脈微細,微微怕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太陽傷寒,得病八九天了,已經使用麻黃湯或者桂枝湯發過汗了,但是還沒有好,病情象發瘧子一樣,一日發作二三次,發熱惡寒,發熱多怕寒少,脈不再是浮了,而是微緩,這是病情轉好的征兆。但是反復發熱,并且身體發癢,這令患者很擔心。仔細詢問,得知其人不嘔,大小便也正常,這說明疾病沒有入里,脈微,怕寒,這是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正是疾病好轉的跡象,但是就差發一點小汗,汗出不來,所以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需要強調的是,此時不能使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或桂枝葛根湯,這些都是發汗重劑,如果重發汗,一定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變癥的。實際上,這個病是太陽病里面的一個很輕的病,所以藥量十分輕,但是病情的表現似乎很復雜,和人們的正常認識相差很遠,所以治療上一定要取得病人的相信,否則,即使你開了藥,病人也不一定會吃的。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太陽傷寒,使用了桂枝湯,結果發汗太過了,脈仍然浮,沒有變弱變緩,治療上繼續使用桂技湯。如果象發瘧一樣,一日兩次定期發燒,那么這也是病情將好的征兆,是太陽病里面的輕病,只要稍微發點汗就可以好,應該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太陽傷寒,也正確地服了桂枝湯,結果發汗太過,津液盡失,邪熱乘虛入里,十分煩渴,怎樣喝水也不解渴,脈洪大,這是胃里圈著熱氣了,太陽傷寒已經轉化為陽明實熱了,必須使用清法,不能使用其他汗、吐、下法。代表方子是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本來是太陽傷寒,經過桂枝湯的治療或者誤治之后,仍然發熱惡寒,里熱多外寒少,會感到口渴或者咽干,小便會發黃或熱,四肢也會有輕微的疼痛感,脈不再浮了,而是變得微弱,這是身體里缺乏津液的緣故,切切不可發汗,也不能單純地使用清法,更不能使用吐、下之法,必須表里雙清。這時,太陽傷寒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了,應當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校二份,越婢一份。

    太陽傷寒,結果服桂枝湯或下之后。病情沒有任何緩解,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身上無汗,心下自感滿微痛,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胃有停水,水既不外越發汗,也不從小便排出。注意:這里主要是脾虛不能任水,既沒有里熱,也沒有全身疼痛的大青龍湯證,這時,太陽傷寒實際上已經轉化為陽明停水證了,所以只要利了小便,寒邪和水飲就可以消解。應該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白術。

    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微惡寒,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陽傷寒,但是這個病還有心煩,腳攣急的癥狀。心一煩,就是有里熱了,腳攣急,是缺乏津液的征兆。實際上,這是個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合病,應該使用表里雙解之法。如果不詳細辨證,就會誤用桂枝湯攻其表,一旦使用,便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這時候應該使用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如果繼續發汗,復加燒針者,津液盡失,四肢厥逆,病情入三陰,則當使用四逆湯主之。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寸口脈浮大虛,微熱怕寒,這似乎是純粹的太陽傷寒病,可是按法治之,不好反劇,甚至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這是為什么呢?寸口脈雖大實虛,微熱,實際上透漏了個中消息,這是太陽傷寒病和少陰病合病。臨床上長期低燒大多都是這種情況,因為腎陽不足,里有寒,正氣不足,如果單純的使用桂枝湯發汗,是無法將寒邪驅逐走的。不僅不能驅逐走,反而因為過度發汗,正氣進一步虧虛,津液盡失,于是引起厥逆,咽中干,煩躁,甚至陽明內結,譫語煩亂。如果僅僅是咽中干,飲甘草干姜湯。如果腳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如果是陽明內結,譫語煩亂,就要使用承氣湯了。

    純粹的葛根湯病,但是又多了一個自下利的癥狀,這個自下利是寒性下利,還是熱性下利?葛根的性味是甘平,甘平之藥當屬于溫性藥。葛根湯治療的就是純粹的太陽病,是驅外感寒邪的。所以,這個自下利應該是寒性下利,既然是寒性下利,那似乎應該是厥陰病了,應該使用真武湯了。可是大家要注意,厥陰病自下利是一個長期慢性病,而葛根湯這個自下利是外感后突然下利的,因為胃腸陰陽不能正常升降而造成的。所以,這個病,并不是真的太陽傷寒和陽明熱病的合病,而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受寒的合病,如果陽明病都是熱證,哪里還能使用葛根呢?至于葛根芩連湯,這才是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的合病。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胡老先生還有瑕疵。
    傷寒,胃里又有停水,只想吐,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停水證,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陽傷寒,醫生誤下,結果下利不止,邪熱乘虛而入,變成了熱利。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太陽傷寒變成了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小兒熱利多屬此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傷寒與陽明停水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陽明如果有熱,是不能發汗的,現在雖然喘、胸滿,是因為胃里有停水,胃寒,水氣上沖,所以覺得胸滿,喘,所以仍然使用溫藥發汗,宜麻黃湯。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或者身重,不汗出而煩躁者,煩躁,是因為陽明有熱,必須表里雙解不可,如果單純發汗或者單純清里都是不行的,都將變癥叢生,臨床也有不煩躁的,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指征來判斷一定有內熱,必須使用大青龍湯。這個證實際上是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這個大青龍湯的服法也不一般,只要發汗后,癥狀一消失,立即停服。如果發汗后癥狀還有,那也必須等到汗停后方可二服。不可多服。 這個病和麻黃加術湯類似,但是麻黃加術湯證沒有內熱。這點必須分辨清楚。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停水并病或合病,所以一方面要發汗,一方面要去寒利水,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湯證,誤下之,微喘者,一方面桂枝湯證仍在,另一方面因為誤下導致寒邪入里,腹滿腹要痞,水氣上攻肺部,所以喘。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虛寒并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 (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陽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內有熱者,這是太陽傷寒與陽明里熱合病,急則下之,應該使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者,知沒有傳到陽明,仍是太陽傷寒,當須發汗。
    太陽傷寒,誤下之后,病已入里,然而又誤發汗,結果造成整個白天煩躁不得眠,夜晚倒安靜,不嘔,不渴,既沒有陽明熱證和水證,也沒有太陽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這是因為誤下誤汗之后,寒邪入里,變成了少陰沉寒證,所以用干姜附子湯主之。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太陽桂枝湯證,發汗后,身反而疼痛,脈沉遲,這是因為發汗后津液里虛,胃氣更加虛弱,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虛寒并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太陽傷寒,發汗后,因為津液大量喪失,導致里虛,寒邪化熱,上沖及肺,咳嗽而喘,這時病情已經發展為太陽傷寒與陽明里熱合病,不可再進行單純的發汗,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湯證,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這是因為發汗過度,津液亡失較多,胃口組織失養而悸動不已,咽部也有輕微的干癢感等,還沒有嚴重到化熱的地步,但已經有了趨勢。所以是一個桂枝湯證和陽明里熱的一個極輕證。
    桂技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太陽傷寒,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臍下動悸,比心下動悸要嚴重些,因為發汗太過,津液喪失過多,不再僅僅是陽明的胃部了,而是向下有發展到三陰的腎部的傾向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太陽傷寒,發汗后,腹脹滿。因為發汗太過,外邪雖解,但是導致了里虛,陽明胃部既寒且有停水,所以腹脹滿是虛脹虛滿,這是陽明停水證,應該使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傷寒,誤吐誤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證實際上是陽明里寒和停水證,這個病和葛根湯有點類似,但是葛根湯一是有表證,發熱惡寒不出汗,二是葛根湯證無論躺著還是站著病癥都是一樣的,沒有緩解;這個苓桂術甘湯證沒有表證,躺著的時候會緩解甚至頭眩會消失,一站立起來就頭眩,就加重。這是二者重要的臨床區別。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傷寒,發了汗病情不僅沒有緩解,反而仍然怕冷,一方面咽部有些干,一方面腳也有些攣縮,脈微細,這是因為陽虛的原因。這是陽明里熱輕證和少陰病的合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傷寒,發汗后,又經誤下,病不僅沒有解,而且又新添了煩躁,四肢厥逆,小便不利,胃有停水,脈象微細。這時病情已經發展成為陽明停水和少陰寒證合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太陽傷寒,發汗后,不惡寒,反惡熱,這是因為寒邪化熱,病情由表及里,發展為陽明里熱病了,必然發熱怕熱,口渴,大便干結。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這也是太陽病由表及里了,入了陽明胃部了,是陽明里熱輕證,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株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太陽傷寒,發汗后,不渴者,胃有停水,小便不利,心下微結,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傷熱,誤發汗后,水藥不能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太陽溫病,一定要使用清法,不能使用汗、吐、下法。發汗吐下后,因為津液進一步亡失,必然會引起陽明心部、肺部、胃部的諸多不適,胸部因為組織缺乏水分而感覺微結或大結,會感到虛煩不得眠,咽部會感到干燥不適,胃部會感到說不出來的煩鬧。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個,先煮梔子得二分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生姜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陽傷寒誤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心煩,是有里熱了,腹滿是虛滿,這是陽明里熱和陽明里寒交織病證,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陽傷寒,誤下之后,身熱不去,微煩。一方面,寒邪入里化熱,一方面,寒邪入里了。上面是熱,下面是寒。寒熱錯雜。梔子干姜湯主之。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這些情況多數情況是里有停水,里有大寒。這個病已經不是太陽病了,而是陽明停水和太陰病的并病了。為什么不是少陰病呢?因為少陰病是脈微細,但欲寐。太陰病是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腹滿就是虛滿,吐就是因為有寒有停水,自利這是太陰的典型癥狀之一,而且因為寒啊,肚子經常要痛的。
    真武湯方
      茯苓 芍藥 生姜各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傷寒,誤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這是寒邪因為誤下之后,直接攻入三陰,所以下利清谷不止。這時應該救里,宜四逆湯;如果誤下之后,一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這是典型的少陽證,半寒半熱。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了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岑,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太陽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
    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此本柴胡證,可是又有陽明里熱證,大便微結,正確的治療方法是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但是醫生先是發汗,發汗病情沒有緩解,又看到大便不行,遂又誤下之。誤下之后,表證仍在,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又下利。
    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 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傷寒脈浮,醫者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掛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精品国产午夜福利| 第一精品福利导福航|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 成年女人喷潮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小片|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无码抽搐高潮喷水流白浆| 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日韩中文字幕人妻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欧美大bbbb流白水|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亚洲精品日本一区二区|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午夜无码大尺度福利视频|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片区|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 亚洲另类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