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74條辨: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 【原文解釋】外感病八九天后,風濕相互搏結,出現身體疼痛劇烈,不能自行轉側,不作嘔,口不渴,脈象浮虛而澀癥狀的,主治用桂枝附子湯,若病人大便硬結、小便通暢的,主治則用去桂加白術湯。 我們有三個處方治療風濕,痛風。 傷寒過了一侯,七八天八九天,按照道理來講,病應該好了。病人有“風濕相搏,身體疼煩”,有身痛心煩,還不能轉側身體,不嘔不渴,不嘔,就是病不在少陽,少陽才會出現惡心,又不渴,不渴的話代表病不在陽明,這個病不在陽明也不在少陽,脈是浮的但是是虛的是澀的,澀是濕的脈象,那么,這個病也不在太陽,這說明表證沒有了,這個張仲景告訴我們就用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切(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我們把桂枝,生姜,甘草,大棗放在一起,就是桂枝去芍藥湯,我們前面學《傷寒論》第21條辨就說了: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組成是一樣的,我們來看看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方子: 桂枝(三兩,去皮)、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桂枝附子湯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組成一樣,劑量有變化,桂枝附子湯桂枝用了四兩,附子用了三枚。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附子一枚。 桂枝湯是用在太陽表證,而這個患者沒有表證,但是,全身關節痛,翻身都不能翻身。摸他的脈又是浮的,但是是澀脈,是虛脈。張種景的意思就是素有濕,濕很重。 過去說濕傷于下,例如久坐濕地,或者你住的地方比較潮濕,濕是從腳下面開始傷到人體的。現在的人,大多都是在冷氣間呆久了,工作又很辛勞,該流汗而不 流汗,表被束到了,應該是毛孔打開流汗,結果被冷氣束到了,汗流不出去,只能停留到皮膚表面上,日積月累,這個汗水慢慢累積在肌肉關節里面,這就是風濕相搏。 這個病人本身就是素有濕,用湯劑開下去,發表的時候,濕還在里面,桂枝湯里有桂枝白芍,麻黃湯里有麻黃,杏仁,葛根湯里是桂枝湯里加了麻黃,葛根,都沒有用到去濕的藥,病人表證可以去掉,但是濕不會去掉。 張仲景開的第一個風濕的藥,就是桂枝附子湯。 炮附子是去寒,桂枝去風,當我們在使用桂枝附子湯時候,病人有風有寒,風的意思,就是全身到處游走,所以,治這種的風濕,不能轉側,并不是只在那個關節,或者是某個地方,肌肉也有。 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到處游走的痛的時候,第一個就要想到用桂枝。有寒就要用炮附子。 |
|
來自: 火帝養生_WSH >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