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問診 一、聲音 呻吟----痛。 二、語氣。 低----內虛。、 反復---神思不足。 亂----熱盛神昏。 罵鬧---瘋。 三、呼吸: 微弱----正虛。 粗----肺胃熱。 呼多吸少----痰阻。 喉聲----痰阻。 吸氣難---(一息為快)--腎虛。 嘆---情懷不暢(失意)。 四、咳 暴咳聲嗄---肺實。 久咳聲瘖----肺虛。 費力無痰----肺熱。 有痰氣短----痰飲。 連咳面紅嘔----頓嗽,其證不咳則已, 咳則連續十 聲至數十聲,咳雖劇而痰不易出。 因燥熱灼津而致。《醫述》轉引方星巖之說:“頓嗽癥, 都肺燥津傷,故咳劇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湯大意。 五、呃逆: 響有力----實熱。 微無力不達喉---虛寒。 半響方呃----久病胃氣將敗。 六、氣味: 口臭----胃濕熱。 口酸臭----宿食(消化不良)。 痰腥----肺熱。 痰腥臭----肺炎、肺結核。 大便酸臭溏----腸熱食滯。 小便腥臭渾-----膀胱濕熱。 屁(排氣)臭----消化不良,食超。 汗臭---曾發燒。 中醫針灸診斷法—望診(2012-09-12 08:23:16) 一、 望診:看神、觀色、察氣、望舌、形態、視目、探鼻、驗口。 1、看神:當患者第一印象先看其精神情況之強弱、目神、言語呼吸,正則良,反則惡,對治療有很大的關系和幫助。 2、觀色:一般均分為五色(以身面之色為主)。 ★ 赤----火熱,左頰肝、右頰肺、全面心、顴為腎、鼻為脾,以上之言雖準,但不能報此一端。 ★ 青----痰喘、小兒急風、青黑為寒痛。 ★ 白---氣虛、亡血。 ★ 黃----肝病、濕氣。 ★ 黑---水氣、勞疸,婦女眼眶黑,帶下。(勞疸:多因房勞傷腎,瘀血內阻所致。證見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 3、察氣:浮、沉、濁、清、微、甚、散、搏、澤、天、華。 ★ 浮---主表病。 ★ 沉---主里病。 ★ 清(明朗)----主病陰。 ★ 濁(重滯)----主病輕。 ★ 微(淺淡)----主病重。 ★ 甚(深濃)----主病重。 ★ 散(疏散)----病將癒。 ★ 搏(聚)-----主病未已。 ★ 澤(鮮明)----主病吉。 ★ 天(枯)----主病兇。 ★ 華----容光煥發之色。 4、 望舌 A、以臟分: 舌尖----心,舌根----腎,舌中央---肺胃,舌兩邊----肝膽。 B、三焦分:舌尖----上焦,舌中-----中焦,舌根-------下焦。 C、術語解釋:松、潤、薄、厚、榮、枯、光、老、嫩、燥、軟、硬、戰、痿(縮)、扁(瘦)、干、舌質、舌地、舌苔。 ① 正常舌:舌地紅潤,上罩微薄白苔,不干不濕。 ② 食物及嗜好封舌色之影響:如煙酒----黃膩帶黑 檳榔-----絳 奶----白帶滑 豆漿----白 可樂------絳 柑汗----黃 ③舌地: A、淡---(淺紅色)虛寒、貧血。 B、紅---溫熱癥(傷津)陰虛火旺。 C、絳---(深紅色近醬)三焦俱熱。 D、紫----內瘀血,肝腎陰癥。 E、藍---滑、陰寒、燥、瘀熱、兇。 ④舌苔: A、白色: 薄滑----感冒初起。 白滑膩----內有濕痰。 白厚----濕濁重。 白如粉----溫疫濁重。 白膩如堿---食滯及濕濁伏。 B、黃色:淡而滑----邪初入。 黃膩---濕熱(入胃化熱)。 黃燥---熱盛于濕。 C、灰黑色: 薄膩滑-----中陰寒,燥熱熾熱極傷津。 ⑤舌質: 硬、老、干---實。 嫩、潤---虛。 干---津枯。 硬---脈格失養。 戰---虛風。 痿----正氣弱。 苔溥---初感。 松----正足化邪。 膩-----穢濁盤踞。 光----吉。 枯----無神主兇。 厚脹---水濕。、 癟---心虛內熱。 光苔---陰虛。 色如腰----肝腎傷。 舌中缺苔----剝苔---陰虛有熱。 剝蝕班點-----花剝----濕疫,濕熱陰陽。 舌裂光燥----津液傷損。 白點如泡----食刺痛---疳、胃熱。 生白衣---熱變陰傷。 黃白-----邪未盡。 白苔紅地------濕熱伏。
二、形態(體形、姿勢、動作)。 肥----多痰濕,易中風。 瘦---多內熱。 病可翻身-----陽疾。 不能翻身----陰癥。 手亂比----神亂。 攢眉----頭痛。 按胸----胸痛。 叉腰---腰痛。 捶----酸。
三、視目 赤---熱火,疲勞過度,重酒,肝火。 黃----肝炎,黃疸,肝硬化。 目斜----肝風。
四、探鼻 干黑---陽毒熱甚。 鼻紅---脾火。 涕---傷風。 鼻孔煽張----肺絕,兇。
五、驗口 歪斜----中風。 口噤不語-----痙厥(肢體抽搐,神志不清的表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