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名醫驗案精選----甘草附子湯》 一、寒痹 劉渡舟醫案:楊某某,男,42歲?;缄P節炎已三年,最近加劇,骨節煩疼,手不可近,并伴有心慌氣短、胸中發憋,每到夜晚則尤重。切其脈緩弱無力,視其舌胖而嫩。辨為心腎陽虛,寒濕留于關節之證。為疏:附子15克,白術15克,桂枝1O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O。服3劑而痛減其半,心慌等證亦佳。轉方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又服3劑,則病減其七。乃書丸藥方而治其頑痹獲愈。 按語:本案用甘草附子湯主要是在辨證中抓住了兩個關鍵:一是周身骨節煩疼而不可近,寒濕也;二是心悸氣短、胸滿'陽虛也。本方正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之功,特別適用于心脾腎陽氣內虛,而寒濕邪氣外痹關節;或卒受寒濕,外傷筋骨,日久致陽虛者。據報道,臨床用本方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效果理想。 二、真心痛(冠心病) 黃道富醫案:林某,女,55歲,1984年9月6日初診。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前區疼痛,胸中閉塞,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感寒更甚,氣逆痞滿,心悸,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四肢冷痛,尤以左臂內側骨節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小便不利'下肢微腫。舌質淡紫、舌苔薄白,脈沉遲。心電圖查檢S—T段下降。此風濕相搏,日久不愈,邪從寒化,累及心陽,上焦之清陽不宣'中焦之濁陰上逆。主以宣暢心陽、通降胃濁之法。處方:炙甘草、元胡、薤白各15克,炮附子、白術各1O克,桂枝6克。 服7劑,汗出惡風已止,關節冷痛減輕,胸痛若失。繼以前方為湯,朱砂養心丸成藥常服,善自調理。1年后隨訪,已能參加一般家務勞動。 按語:‘醫門法律>云:“胸痹總由陽虛,故陰得乘之。甘草附子湯中附子辛熱助陽,桂枝辛溫通陽,二藥合之,振奮陽氣,以散陰寒之邪;甘草、白術補土培中,以提防下焦陰寒上乘。又恐本方寬胸理氣之力不足,故加薤白、元胡以助之。本方雖無治胸痹之記載'然有治胸痹之契機,徑用不疑,果獲大驗。 三、久熱不退 李一立醫案:鄭某某,男,50歲,1984年11月23日初診。發熱三十五天,經輸液、抗菌、解熱及中藥等治療未效?,F診:體溫持續于37.5~38.5‘C之間,惡風寒,肢體疼痛,渴而不欲飲,短氣汗出,周身困乏,小便短少。平素嗜酒,酒后周身舒暢。察其舌淡苔膩,脈沉而細。此屬風濕相搏證。方用:附片、桂枝各1O克,白術、甘草各8克,茯苓15克。3劑藥后,病獲痊愈。 按語:本案乃表里俱虛、風濕相搏之證。表虛風侵,而見發熱、汗出、惡風;里虛濕存,故見短氣乏力、渴不欲飲、小便短少、舌淡苔膩、脈沉而細。風濕相搏則肢體疼痛。當用甘草附子湯解表溫里,祛風化濕。藥中病機,三投而瘳。 四、便血 黃道富醫案:龐某,男,55歲,1988年3月1 2日初診。患者素有上腹部陣發性隱痛反復發作5年,近3日來,感受風寒、飲食不節,引起發熱汗出,惡風,全身酸痛,脘腹隱痛喜按,得熱則舒,小便清長,大便色黑而溏。證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不華,四肢不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大便隱血試驗(+H+)。證屬中焦虛寒,氣血虧耗。治以溫陽散寒,養血止血。處方:白術、炙甘草各1O克,炮附子6克(先煎),阿膠15克(烊化),田三七5克(磨兌服),桂枝3克,水煎溫服。服藥2劑后,腹痛減輕,便色由黑轉黃,面色好轉,精神漸增大,便隱血試驗(+)。守方繼服3劑而愈。隨訪1年未復發。 按語:寒邪直中脾胃,中陽不及反搏,便虛于寒威。中焦虛寒,脾陽不固,則大便色黑而溏,又兼有發熱、汗出、惡風表證,故以甘草附子湯溫陽解表,加阿膠、三七以止血,是屬固本之中兼治標之法。 【補述】對本方證的認識有兩種意見。以<醫宗金鑒>為代表的,則拘于條文中“風濕”二字,認為本方是驅風濕之邪的汗劑。以章虛谷為代表的,則認為本證是脾腎兩虛、營衛虛極、表里皆虛、邪痹不出,本方是大補脾腎之陽,不必散邪而寒濕自去。我們認為章氏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本方共四味藥,附子配白術,而有術附湯之義,用以扶陽氣而驅寒濕,故能治身體痛、骨節痛。桂枝配甘草,即桂枝甘草湯之義,用以振奮心陽,而治短氣與小便不利。所以,從小便不利、汗出惡風、短氣等證來看,本證實為風寒濕三邪傷于心脾腎三臟,正虛而邪戀。至于方后注云:“得微汗出則愈,并非桂枝發汗的作用。尤在涇說得好,“云得微汗則解者,非正發汗也,陽復而陰自解耳。其說當從。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