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啟引】:『有“失陪族”,必然也有“被失陪”的。但是換個角度想,失陪家人的人,必然也失陪自己;失陪的他其實同樣也被你失陪。試著換一個心態,放棄以受害者的心態去埋怨,想想他的不容易,當他回來的時候,謝謝他的回來,讓你來陪伴他。』
一堂情商成長課,現場培訓師讓大家做個游戲:每人在偌大的教室里找個單獨的空間坐下,不能說話,也不能離開,限時10分鐘。 一向風風火火的Cindy馬上行動起來。30秒時,她開始四處張望,看看同學們都在干什么;3分鐘時,她有些蠢蠢欲動,擺弄著手機,心想今天怎么沒人找我;到了5分鐘,她突然記起要給客戶打電話討論某個廣告方案,開始坐立不安;8分鐘過去了,她無奈地看著培訓師,擠眉弄眼地示意能否快點結束這場折磨。當時間一到,Cindy發現自己和周圍的同學不約而同地大松一口氣,教室里立即響起了一片熱烈的交談,仿佛要將剛才10分鐘的寧靜惡補回來。 這時,培訓師問:請計算一下在剛才的活動中,你一心一意跟自己相處的時間有多少?Cindy的答案幾乎是零,她這才恍然大悟:一直在客戶和朋友圈里游刃有余,這下卻遇到了最難相處的對象——自己。 “你是絕大多數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為你愛的人贏得了你認為他們應該擁有的一切。事實上,他們的確也擁有了很多,除了你。”我們怎么就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表達我愛你,有人選擇陪在身邊,有人選擇離開你,給予你更多,繞一大圈來表達愛。 作者南派三叔發微博解釋說:“有一種失陪族,不是因為忙,是因為狂。堅定地以為一切皆可以經濟價值來衡量,包括個人的幸福感,包括家人的幸福感。——狂得夠傻。”已經有足夠多的研究證明:收入和財富只能解釋人際幸福差異的2%。相比而言,家庭關系與幸福感關系更密切。所以,別再狂妄地執迷于“失陪”的愛。 有“失陪族”,必然也有“被失陪”的。但是換個角度想,失陪家人的人,必然也失陪自己;失陪的他其實同樣也被你失陪。試著換一個心態,放棄以受害者的心態去埋怨,想想他的不容易,當他回來的時候,謝謝他的回來,讓你來陪伴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