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后,著名作家余華終于推出了自己的最新作品《第七天》;圖片來源于網絡)
以中國目前之光怪陸離的現狀,對于作家來說是一塊蘊藏豐富的礦區。如何開鑿、挖掘、變成自己的資源,這在若干時間內都可以算是一個有魅力的課題。但是一個事實永遠橫亙在惦記現實題材的作家面前:讀者需要的不是再次目睹這些傷痕累累、充滿罪與罰的現實,而是缺乏對之的審視態度;作家需要提供的也正是一扇醒悟之門,而不僅僅是再披露一次殘酷給我們看。 換句話說,僅僅用現實殘酷和奇幻的一面來沖擊和震撼讀者,是不夠的。讀者與現實太接近,無力跳出解讀。所以,對那些拿當代現實作為自己小說主料的作家來說,如何基于現實創作,是件苦差事。 作家到底應該壓住現實里的一樁樁不可思議的事情表象,并帶領讀者一起發出哀嘆之后思考,還是僅僅趟過現實的河流,沾一身水漬而已?余華作為當代中國最具吸引力的作家之一,新作《第七天》顯然沒有提供出一部讓人滿意的描寫現實的作品。他采取的角度或許是聰明的,但結合得牽強、不好看,讓人以為作者只是整日趴伏在電腦前辛苦刷微博而已。 作家是否該關注現實?這其實無疑問的,只是當以何種目的來關注、又如何將自己的作品切入現實、以何種藝術形式來呈現,那才是每個作家所要靠才華和運氣來實現的。 《第七天》借助一個死人赴死的魔幻故事外殼,將一段衍生于中國當代的殘酷寫真展現了出來。用文藝作品觸及讀者的心頭之痛并非多有難度之事,而是在觸及之后還要留有余響和余震,這樣的作品則鳳毛麟角。《第七天》中的“我”在餐館吃飯意外死亡,揭示了一種唐突的、貿然的命運降臨,它不寄托于非凡或者離奇的生活,而是對苦命的一種無可奈何。而這種命運是如何造成的,我們的作家連追問和冒犯的心思都沒有,在殘酷而凜冽的現實面前,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已率先被敲打得七零八碎。 余華今年5月在戛納像模像樣地與蘇童一起采訪了賈樟柯,那既是優秀華人在海外會師的一刻,也是關注現實的藝術家之間的交流的一刻。只是尷尬的一幕無法避免:這個獲了最佳劇本獎的電影《天注定》,跟《第七天》不但同是采取了將社會新聞直接植入作品,而且內容上還有雷同。真正“撞車”的不是有多少一樣的料,而是大家的立意想到一起去了,借助轟動的新聞事件,成為自己的敘事主題,甚至敘事張力也全靠此類事件的轟動性和駭人性來彰顯。 盡管有人對這種將社會新聞直接拷貝至小說中的做法表示贊賞,搞出了“后后現代”新理論用來陪襯余華,可作為當代作家不得不要提防一點的是——如何不跟其他人撞題。你深受震動并看好的故事,并非虛構而來,是被印刷成無數張報紙和充斥在各個網頁中的焦點新聞,那保不齊其他人也有跟你一樣的審美和眼光。過于借助新聞現實,抓去使之成為自己小說創作主料之后,從比拼腦力創造力也就到了計較審美和發現的能力了。任何有點追求的藝術家都會想方設法地避開雷同這樣的問題。所以當時已經寫畢新作的余華遇見春風得意的賈樟柯,那是怎樣的尷尬一幕啊。 對于小說來說,采取新聞或者真實事件一點不是問題,只是當我們讀到不能賞心悅目的作品時,因為大量摘取新聞作為小說內容,而懷疑其創造力匱乏也是正當的。如果重新回到“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寫”的話題,余華當然是被寄希望能將“怎么寫”做好的那種作家,所以才會有這么巨大的被閱讀量和此后的強烈反彈。 郭敬明在宣傳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平常不好張揚和叫囂的如今都敢于大喊表達了,比如“上一代導演過時了”的論點就強硬而響亮。這句話被商業上無限成功的青春暢銷作家郭敬明喊出來,其中夾雜的諷刺意味大于其本身的正確性。 余華這樣的一線主流作家,放棄了新鮮的嘗試和技術上探索,而是一種近似乎取巧的形式和內容,完成了所謂的讀者期待和市場召喚之作。這樣的作品除了對不起那些眼巴巴的讀者和等著拿料下菜的批評家們以外,好像并沒有什么損失,你看看市場高漲的新一輪數字,或者作為名流即將被各種圍觀和探訪的余華身影,就知道了人們多么需要新的文學作品。 卡爾維諾說:“我們可以說,幾個世紀以來,文學中有兩種對立的傾向互相競爭:一種傾向致力于把語言變為一種像云朵一樣,或者說得更好一點,像纖細的塵埃一樣,或者說得再好一點,磁場中磁力線一樣盤旋于物外的某種毫無重量的因素。另外一種傾向則致力于給予語言以沉重感、密度和事物、軀體和感受的具體性。” 余華曾經在《河邊的錯誤》等一些中短篇小說中,實現了卡爾維諾所說的“把語言變成一種像云朵一樣”,而我們也可以將《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看成是“沉重感、密度和事物、軀體和感受的具體性”。倘若可以將這兩種看成文學的兩種樣式的話,那么這兩種曾經屬于余華的“文學”在《第七天》里都沒有實現。 小說中男人舉著寫著“還我一雙睪丸”牌子的故事,其戲謔性遠遠小于大家對此條新聞的熟悉性。但如果作者加入更為巧妙的引申和寓意,而不是直截了當不加文學性處理的使用,可能看到此處讀者是會心一笑,而不是連忙指出余華這位響當當的一流作家在借用網絡熱議過幾番的新聞。這就是弄巧成拙之后的倉促感。之所以一群又一群淺薄的人都可以跑出來指摘余華的紕漏和糊弄,這還是得怪作家本人在這個可趁虛而入的文本中留下了太多的空子。 魂魄無所依,這比老無所依更慘烈,也更接近真相。什么是真實世界的悲劇,那就是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其毀滅,價值判斷完全失效。除了“魂魄無所依”這樣的意象,《第七天》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悲劇的現實性,而無交織出來的復雜徘徊動蕩的悖論性,所以最終《第七天》的形成的沖擊力只能以孱弱來形容。 今日的余華仍然要被稱之為偉大,因為他的一部十余萬字的小說,就能同時將正反兩派召喚出來。那些小丑般指責謾罵以顯擺自身優越,自以為真理在握的人,連一個作家可以“預售”都拿來當成靶子,是沒見過世面,還是嫉妒成性?而另一方以老朋友、聰明讀者自居,不惜動用氣吞山河的形容詞吹捧作家。 這是丑陋百態的本身,一部小說的出版就足以撕開隨時準備登臺獻藝的小丑和資深老家伙們的面具,這難道還不是偉大時代里的偉大作品嗎? (責任編輯:楊光)
|
|
來自: 隨園天一館 > 《國內一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