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府學名師的“新教育”
孫駿毅
宋景祐二年,朝廷興太學,42歲的泰州人胡瑗應聘赴蘇州府學授課,倡導"明體達用"的新教育思想,其"蘇湖教法"聞名后世,乃至直接影響了后代教育。 胡瑗,瘦高身材,清癯面龐,蓄一縷山羊胡,說話夾雜著濃重的泰州鄉音。這樣一個貌不驚人的長者,何以被北宋名臣、文學家王安石譽為"天下豪杰魁"?卻原來此公乃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精通儒家經術,講"明體達用之學",認為儒家的綱常名教是萬世不變的"體",而儒家的詩書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體、文付諸實際,可以"潤澤斯民,歸于皇極",達到民安國治的目的。他的"明體達用之學",分為經義、治事二齋。經義包括儒學經典;治事包括講武、水利、算術、歷法等,表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據說這位出身于草根的傳奇性人物,自詡"一介書生"。據黃宗羲《宋元學案·安定學案》說,胡瑗少年時就飽讀詩書,擅長文字,13歲通五經。一次,縣府舉辦踏青賽詩會,邀當地士紳名流參加。有一個本家秀才隨口吟詩兩句:"積雪未融池邊梅,竹廊疏影笑語來。"下面的句子怎么也想不起來了,眉頭緊皺,不無尷尬。站在一旁的小胡瑗接口說:"卻道寒風凍寒月,便是春草迎春歸。"眾人大驚,視為奇才。宋祥符六年(1013),20歲的胡瑗與孫復、石介等學友赴山東泰山棲真觀求學深造,一心只讀圣賢書,乃至十年不歸。 十年后,胡瑗從山東回到家鄉,當了一名塾師,在泰州城內華佗廟旁的經武祠(今泰州中學)講學。《宋史·胡瑗傳》說:"瑗因類施教,教人有法,科條纖悉備具。"其特點是大膽疑經,自立新解;作業不在多,而在于精編和質疑。據統計,胡瑗僅在《周易口義》一書中,疑經的地方就有10多處;在《洪范口義》中,也糾正了許多不合理的注解。 據《宋元學案》記載,胡瑗"講《易》,音韻高朗,旨意明白,眾皆大服"。倪天隱學習刻苦,奈何家境貧寒,欲中途輟學。胡瑗得知后立即趕往倪家,責備其父親"糊涂",并應允倪的所有學費、餐宿費均由自己來承擔。 胡瑗在 《松滋縣學記》 卷首語中更是強調:"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職教化者在師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辦好教育,一要"師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從事教學;二要興辦義學,普及教育于民。 胡瑗在蘇、湖執教的20年間,親手制訂了一系列教育規章制度,歸納為七個方面: 1.注重教育目的,培養"致天下之治"的人才,揭示了人才、教化、學校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治理好國家關鍵在人才,人才要通過教育來培養;2、力糾社會時弊,堅持"體用為本",主張以培養"通經致用"人才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換言之,教學不能只是為了科舉考試獲取功名,而是培養出既精通儒學經典,又能在實踐中運用的人才;3、大膽改革教育,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制度,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分類施教;4.推廣普及教育,主張州縣都要興義學;5、注重體、美、音樂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他經常教導學生在吃飽飯以后,不要立即伏案讀書,這樣做將有害于身體健康,要求學生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平時要學會"射箭"、"投壺"和其他各項游樂活動。他常與學生們會于"肯善堂"歌詩奏樂,至夜始散;6、提倡社會實踐,開展游歷考察活動。他認為:"學者只守一鄉,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有益于學者矣。"反對閉戶讀書,主張接觸實踐,了解社會,開拓視野,讓書本知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7、實行太學"寄宿制",創建共學齊進的學習氛圍。 胡瑗在太學執教期間,"其徒益眾",培養了不少人才,"禮部貢舉,歲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他教的學生,言行舉止,"人遇之,雖不識,皆知為瑗弟子。" 胡瑗66歲時去杭州執教,次年病故,死后葬在湖州,其墓在距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場鄉青山塢胡峰基的幽谷處,山前有溪,南對照山。經歷代重修,現墓呈圓形,高約3米,直徑約5米,后側有圈形回龍墻,墓道長約200米。墓碑書"安定文昭胡公之墓"8個大字。 胡瑗不僅是著名的古代教育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獨特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皆源于其學術思想的深厚造詣。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對后世影響很大,受到后世學者的推崇。南宋理學家朱熹把古代圣賢名流的"嘉言善行"匯集起來,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讀本,其中就詳細記錄了胡瑗一生的教學活動和事跡,認為可作" 百世之法"。明代學士程敏政斷言:"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胡瑗的新教育思想集中表現在"因類施教"和"學以致用"上,反對"死讀書"和"讀死書",強調實踐出真知。他所倡導的教學思想,直到今天還具有相當的啟示意義。 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尊其為"先儒胡子",撥款在泰州"安定講堂"處建胡公祠;清乾隆五年(1740)改稱"胡公書院"。據史料記載,早在南宋寶慶二年(1226)泰州就建立了安定書院,是省內最古老的書院之一。院落書香縈繞,精深親切,是泰州諸多遺存中最為厚重、最有智性、最具懷古追圣震撼力的古建筑。 書院前廳板聯"精忠上仰將軍岳,正學前瞻教授胡",意味深長;后廳對聯"隨鑄匡時器,分方振鐸音",道出了胡瑗辦學的特色是"因材施教、分科教學"。庭院里,胡瑗當年手植的一株銀杏樹,承載千年風雨,見證百世滄桑,依然郁郁蔥蔥。 |
|